公元1418年,姚广孝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朱棣去探望时问他:“你还有什么遗愿吗?”
公元1418年,姚广孝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朱棣去探望时问他:“你还有什么遗愿吗?”姚广孝叹了一口气道:“僧人溥洽被关得太久了,求陛下赦免他!”朱棣脸色变幻了好几次,最终一咬牙:“朕答应你!”姚广孝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
溥洽乃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曾与姚广孝在微末之时就相识相知,两个有抱负的肝胆相照 ,实为兄弟知己。
不过姚广孝所图甚大,不吝啬展示自己的野心,又足智多谋,一度被后世称为“妖僧”姚广孝。但当时的姚广孝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而已。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马皇后逝世之后,皇室召僧众进宫祈福诵经,各路藩王也要回朝哀悼。姚广孝熟读各家兵法,佛家、儒家等经典著作也不在话下。
祈福之时,他暗自观察各路藩王,最终选定朱棣成为自己未来的主子,他的朋友溥洽则待在了皇孙朱允炆的身边。
姚广孝一路走来目标都十分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因此在进入佛门之后,拜资深道士为师,学习道家思想、阴阳之术。
为引起燕王朱棣的注视,他毛遂自荐,放言“臣奉白帽著王”可送燕王最想之位。如此胆大妄言,自然达到了想要的目的,燕王朱棣对这个不怕死的僧人十分好奇。
派人观察试探之后,发现此僧确实才华横溢,有大智谋。遂纳入怀中,成为自己的谋士之一。姚广孝也不负所望,筹谋献策。
起初在朱棣的宅邸后院锻造兵器,后在抵御李景隆的军队,以手绘防御图抗击,李军长达两月。
经此,姚广孝越发受到朱棣的重用,燕王的权势也逐渐稳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守朱元璋之意,削藩固位。
周王、齐王等人,陆续被废,燕王朱棣也岌岌可危。事态紧急,盛传燕王在京时曾一度装疯卖傻才逃过一劫。
后在支持者的帮助下,逃回封地。姚广孝提议攻进都城,拿下高位。皇室之内无亲情,燕王同意了。“清君侧”开启,燕王一路所向披靡,攻进皇宫,走向了至尊之位。
遗憾的是侄子建文帝不知所踪,为解决后患,朱棣下令严密搜查皇宫内外,审问朱允炆臣子与服侍之人。
姚广孝与溥洽这对老朋友时隔数年再次相见,一个是新晋的胜利者,拥有从龙之功的大功臣;一个是败逃皇上的臣子,如今的阶下囚。
溥洽被押入大牢,严刑逼供,势要问出建文帝藏匿所在。溥洽是一个硬汉子,即便是每日严刑拷打,曾为主录僧的他依旧闭口不言。
只是在牢内,诵读佛经,仿佛世事皆与他无关。
这一关就是十几年,暗无天日的大牢倾听了溥洽十几年的诵经声。
而大牢外,他曾经的挚友姚广孝如他所想的那般,成为大权在握的臣子。
僧人姚广孝用骄人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之后也并不想历史上一些功臣一般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虽然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帝意难测,但他还是相信自己选中的主子。
公元1402年,朱棣称帝,号永乐。明成祖继位后,姚广孝先是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并太子少师,世称为“黑衣宰相"”。
成祖令其全权负责迁,规划北京城整个布局。后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扛起最高编撰官大任,负责《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编撰事宜。
如此重用,不枉此生。况且《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抹重彩。
姚广孝拒绝了御赐府邸、富华生活,在朝为官时依旧住在庆寿寺,不上朝时就诵经拜佛,饮茶下棋。
当今陛下改革机构,巩固南北边防,多次委派郑和下西洋,离开国家与他国进行友好交往。
命他著《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都是可能能被千古称颂的大事。
且江山由满目疮痍到国力日渐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乐,作为期间的参与人,他十分高兴,自己眼光独到,寻到一位明主。
公元1418年,姚广孝八十四岁了,病得很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还在牢内的溥洽。
明成祖朱棣来探病,眼睛几乎无法聚焦的姚广孝提出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请求,陛下,溥洽和我都已经老迈了,他已经被关押十几年。
风雨已去,该出来了。朱棣握着姚广孝的手,含泪答应了他。姚广孝含笑而去,再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