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的浪漫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风、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我之所以热爱科学,是因为在面对生活中的无数事件时,都能尝试以理性的感性来体会、谅解。
很多人说:雨,是上天的眼泪。我认为这句话没错,因为雨确实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但是刚刚我去阳台,外面在下雨,才发现,雨不仅仅是想象中的那样......
从昏暗的卧室走向微亮的阳台,倘若柳暗花明。推开窗户,水声清越,如鸣佩环,不知是不是真的有雨。
手臂搭在阳台的栏杆上,手心伸向淡蓝色的天空,掌面微微张开,我感受到雨滴迅捷地跳到我的手掌,并融作一个点,牢牢地贴合着肌肤,感到微微凉意。
我抬头看向灰蓝色的天空,大概是雨层云,云层厚而均匀,呈暗灰色,布满全天,完全蔽日,云底很乱,漫无定形。恍惚间,细雨如丝,空中不断闪过雨丝在光下的痕迹,证实了我的想法:单从肉眼观察,我们并不知道雨是否从天空中落下。对流层(troposphere)是大气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在对流层强烈的对流运动下,水蒸气在上升时降温,空气的湿度逐渐达到饱和,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且遇冷形成水滴。而这些水滴够大以至于降落到地面,形成了雨。我仔细的盯着云层,希望从中发现雨落下的线索。事实是,只有不断闪过的雨丝在光下的痕迹。
很显然,我们不能够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一滴水滴从几千米高空落下并一直持续地用眼睛捕捉到它,只能从某一个特定的位置看到雨滴不断落在这一位置时折射发出的光,看起来断断续续,就像是天空被不断地划开一条条罅隙,露出莹白的底色,并以天工的技术将这些缝隙复原了。
但是我仍然想要感受到它,感受到雨落到大地的过程,或是证实雨从天上落下这一观点。手臂伸得更远,有一种沉浸在虚拟现实中的虚幻感,是真实;是雨滴不断落在手臂和手背上,冷敏小体接收到的凉爽感;是水滴压在皮肤上,触觉小体接收到轻微的压力感;是闭上眼睛,不是全黑的画面,而有微弱的淡蓝色透过眼皮,感觉不到远处的空间,置身于一片空旷的环境,雨点打湿了手;是雨滴敲打在叶片上的沙沙声盖过了车辆疾驰的轰鸣与大件行李箱在石板路上一路的框框轰隆,那是一种从不间断的乐音,不是一阵阵的,而是由不同方向传来的雨点落在树叶上的微弱震动叠加在一起,形成不同程度的持续共鸣,又带有鳞次栉比的楼宇间雨脚如麻未断绝的伴奏声,仿佛山谷中呼喊声的混响一般余音绕梁。
这不是我回忆中的雨,只有一个个走过水坑的镜头和水雾弥漫的狭窄范围,加上自己贫瘠想象力下构想出的水坑中一串串被雨滴压入水中的气泡,一波波微小的浪花轻轻抚揉着路边绿化带的石阶,一层层雨中被水帘包裹着的宛若水晶球的红叶石楠球丛。这是真实的雨,不是一个个画面,一张张只存在于记忆和想象中的照片慢慢褪色,不是像后期配音一样的音效,而是不同感官同时无间断地接受来自大自然的刺激,沉浸在实时加载画面的没有延迟的世界中,没有卡顿,格外的流畅,格外的清晰,格外的鲜明。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在下雨时这种低气压的环境下感到烦躁,我觉得气压小了,大概就是身上的压力小了,人也会觉得无比的舒畅,呼吸更加的湿润了,空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轻松、欢腾和甘甜,没有人会在意我的窘迫,因为他们自身难保。
这时候科学和语文结合在了一起,我甚至开始怀疑他们为什么会彼此独立,他们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世间万物都有联系,科学和语文以及其他学科都是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也许以后的科学试卷上会出现有关于科学感悟的小作文,就像这一篇。那时我一点都不会感到诧异,科学书中也有如“人呼吸着空气,和风吹动着树枝,鸟儿在天空中飞翔……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大气的存在。”这样陈述中带有感性的句子,语文书中也有“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这样理性的段落。所有的知识本质都是为生活这一件事本身服务的,也许是让物质变得更加丰富,也许是养护弥足珍贵的精神小屋。
对于知识的运用与对于文学的造诣,成就了理性的浪漫。
(请将此篇献给我的初中三年,它教会了我如何运用知识和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