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展人:当我去看展时,我在看些什么?
大纲和文案
展览的核心是内容。关注内容的架构,看展览的文字信息和展品信息是如何传达展览思想的——
大纲框架
首先注意去体会整个展览的大纲框架和内容逻辑。也就是展览共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几个部分,各单元、各部分都在讲述什么内容。关注在每一个部分之内的展品、文物、互动展项等展示内容,是以什么样的线索串联在一起的。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层层推进,还是并列式的专题划分;所有的内容是同等重要,还是有核心、有辅助、有延展的信息分层。
上墙文字
在关注逻辑架构之余,也可以额外关注标题展板、展览文字内容和文物说明牌、展项操作说明的写法。一方面,可以学习常规展览标准化的遣词造句、行文风格;另一方面,有时也会发现文字中不一样的巧思。



空间设计
展览内容依托于空间和形式。关注空间的设置,关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更好地让策划和设计在同一层面上对话——
整体的空间使用、大的感受
在空间使用方面,首先留意整个展厅的基础空间条件,再去观察展览对整体空间的分割和利用。比如,展览的各大部分之间,在空间呈现上是如何过渡的,空间之间是否有联系、有呼应、有共同的元素、连贯一致,还是区隔明显、各有特色。又比如,展览的动线是否流畅,是一条路走下来毫无重复,还是有主辅展线、内容详略分明,还是会走回头路。同时,也要去体会空间设计和展览内容之间的关系,去感受空间有没有很好的与内容结合、反映出内容主题。
局部的空间处理、小的细节
而在每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则可以去观察空间的造型、色彩、灯光等呈现出的效果。体会空间上的层次、不同条件的空间的处理方法、空间中是否有精巧的小心思等。比如,展品密集的空间如何处理,没有展品的空间怎么去叙事;比如,宽敞的空间里有没有大视觉的感受;狭窄的空间里怎样利用设计疏通人流;比如,高耸的空间如何有效使用上层的部分,低矮的空间如何化解压抑的感受;等等。

通顶的高展板导视标明了信息组团,避免空旷又不影响通透。摄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展板、展柜、导视等
我姑且把展柜内的设计、展板的设计和使用、导视系统的设计等,也归为空间中需要关注的一部分。展柜的内部可以视为一个专项的小空间。除了中规中矩地把展品码整齐,再加上说明文字挂版之外,有时候柜内空间的设计也可以做得很讲究。比如,展品的摆放的层次,展品和图板、场景的结合,灯光的加持,多媒体的应用等等。而关于展板——所有的单元板、部题板、大段的展墙文字等立面版式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在内容上做得图文结合恰到好处,在版式上做得灵动多变,在空间中做得有前后的层次,在色彩上做得引人注目而不失舒适。大面积展板和文字的灵活处理,利用展板版式对信息的分级分层,都是可以关注学习的地方。导视的部分也是空间中重要的视觉效果,关系到内容逻辑、观展顺序能不能既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同时又兼具设计美学、与空间相得益彰。好的导视方式,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小细节。



摄于跨湖桥博物馆。
展项设计
我对展项的理解是在展馆里那些不属于文物收藏品、却又传达了内容的展示部分,比如一个场景还原、一个物理/机械的互动装置、一个触摸屏或电视、一个沉浸空间等等。我们经常会需要这些多样的展示形式去丰富整个展览的层次。因此,在看展的时候,也可以多加关注展项的设计,包括其内容、形式、技术、创意等。
技术实现
而分析展项最直观的层面,就是去观察其技术实现手段。比如对于一个场景还原,我们可以观察其中使用了什么形式的人物、景物,做出了怎样的场景层次,有没有声光电的加持,呈现了怎样的故事。对于一个多媒体展项,我们则可以积累其中涉及的新技术、新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主要是更新迭代迅速的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技术。比如,透明屏、通电玻璃、全息影像的使用,比如从触摸互动到隔空互动到实时动态捕捉,比如再宏大一些的AR、VR、MR、XR的应用。

激光技术与雾加持出来的梦幻空间效果。摄于“梦中上河”《清明上河图3.0》数字主题馆。
展项创意
在宏大的场景布置、更新迭代迅速的数字技术之外,我更愿意关注的还是展项的创意。也就是说,在观展的时候深入一步去思考,所用到的展示形式是否能与被展示的内容恰当、巧妙的相辅相成。毕竟这种装置上的巧妙设计或是交互上的巧思,才最能帮助关注理解展览的内容要义,让展项和知识都深入人心。

材料与工艺
有些展览追求整体的品质,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做法都很高级;另一些展览预算有限,需要花最实惠的价格、出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效果。在看展的同时,也可关注一下材料和工艺,一方面积累自己对不同材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对展览的性价比有所体会。
运营和教育
看展的时候,我也会捎带着留心一下门票、展览的宣推(海报、视觉……)、展厅的讲解和延伸教育活动、文创的品类、展厅里人员的配备等等。这些,也都是反映展览生命力的一部分。在实际策划设计展览的时候,即使不需要亲为这些相关事务,也难免会需要顾及到这些因素。
观众的反响
我们除了从干展人视角对展览的策划设计做出反思与评判之外,更要看展览受众的直接反映。这些才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对于展览效果的评判。我有时会悄悄观察其它观众的看展状态,或者翻一翻展览结尾的观众留言簿。看看自己的想法,和普通看展观众们的感受是不是相符的。
——切忌看展焦虑
一个展览值得品味的方方面面有太多太多,但我们大可不必给自己施加太大“观展压力”,妄图在一次看展中关注并记录下所有信息。
每一次看展时重点关注什么,一方面取决于展览自身的亮点何在(是文案佳、还是审美妙),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我在当时的工作阶段正在关注或者正受到困扰的问题是什么。
看展的时候,别忘了自己首先是一名观众,其次才是一名从业者、干展人。
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去观看、去感受、去真实的记录所见所想;用干展人的头脑去事后复盘反思那些内容和形式设计中的门道。唯此方能避免因干展人视角的过度理解,而不能与观众感同身受;方能放下设计的自我陶醉,做出观众眼中的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