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公基毛泽东思想高频考点
考点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及主要著作
1.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1921-1927年)代表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篇著作中提出了“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2.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1927-1935年)代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2)中国共产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该文最早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1935-1945年)代表著作:《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
(1)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哲学依据的著作是《矛盾论》、《实践论》。
(2)《论持久战》中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并提出了“兵民乃胜利之本”。
(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出自毛泽东于1939年10月撰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5)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6)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7)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详细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
(8)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4.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代表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标志着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两类社会矛盾存在,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
(4)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7.1945年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8.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
9.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0.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考点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的分水岭是五四运动。
3.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权。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动力是人民大众,具体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对象(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8.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中心内容);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10.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12.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考点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基本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1)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手工业: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3.意义: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剥削制度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3.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4.“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5.“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6.“双百两为”方针: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
7.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8.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