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师善诱法 (選集白話)

2021-08-27 05:30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父师善诱法   清 唐彪 撰 。南風 

 

        (一)父子之间,不过不责善而已。然致功之法与所读之书,不可不自我受也。孔子于伯鱼,亦有学诗、学礼之训。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设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购觅好书与之诵读,事事委之于师。不知我既无谆切教子弟之心,师窥我意淡漠,恐亦不尽心训诲矣。⧫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是,做得不够好的,只有互相支持与理解。然而学习的方法,与所读的书,不可以不适合自己。孔夫子给儿子教的,就有学诗、学礼的教导。今天有疏忽的家长,不能够想好办法来教导子女,也不清楚,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好学。把教育的事情,完全委托给职业教师。难道人们没想过,老师要是看到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关注,他对某个孩子,又怎么会上心呢?

 

(二)父兄于子弟课程,必宜详加检点,书文间时当令其面背,文艺间时当面课之。如己不谙于文,当转质之于人,始知所学之虚实也。⧫家族的长辈与兄长,对于子弟的课程,必须有时日和科目的详细安排,读书要在面前,演练要在面前,都要有关注。要是某个学科,比较不清楚的,就向专业的第三者确认。那就会知到所学的真假了。

 

(三)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知蒙师教授幼学,其督责之劳,耳无停听,目无停视,唇焦舌敝,其苦胜于经师数倍。且人生平学问得力全在十年内外;学生之言动宜时时训诲,使归于正也;所读之经书,宜精熟也;书法与执笔,宜讲明也;切音与平仄,宜调习也;经书之注,节读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赖蒙师。非品端学优而又勤且严者,不克胜任。夫蒙师劳苦如此,关系之重又如此,岂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轻视先生也哉!⧫人们一般只知道教成人的经师要尊敬,却不知道教小孩的蒙师很辛苦。要督导、要体力、耳朵随时听,眼睛随时看,讲话多的口干舌燥,这样的体能输出,是比经师纷杂几倍有余的。而且人的一辈子,能专注学问的时间,平均也才十年左右。学生的言行举止,要时时校准,来合于伦常。所读的书一定要专精熟。书法和握笔,要讲清楚。语音的反切法和字音的长短,要练习,要看得懂。经典的注解,是要分段落来进行的。基础性的东西,就是在蒙师阶段建立的。若不是品行良好,富有文化,又勤劳严格的人,是做不了的。这样看来,蒙师这样辛苦,关系厉害又重要,怎么可以因为教的是小朋友,就轻视教导者呢?

 

(四)凡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所有的书一边读,就一边说明,就能够清楚内容,再有所积淀之后,思想自然能够提升。如果只是读,却不讲,那不明白内容,随然读得很多,满满的书架上都是,那也和没有去碰过,是一样的状况。所以先生的教学,就以随时能讲解为最重要!

 

(五)学生前师手中所读之经书,全不成诵者,后师多不令其温习,此甚非教诲之善法。必也于初入学时,悉令其开明前此读过之书,于每册中令学生背半或背三分之一,以验其生熟。生则先令其温习,不必授生书。一则能知学生底蕴,教诲易于成功;二则可免不肖子弟,避难就易,止温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长大经书不能成诵;三则经书既熟,学生受终身之益;四则我乐补前师之不足,后日之师,亦必乐补吾之所不足,此忠厚之道,感应之理也。⧫学生在上一个老师那里所教的经书,没有全本都读诵过的,下一个老师大多不会去引导复习,这样子的作法其实不妥。必须要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讲讲之前学过什么书。然后抽考一半或是三分之一,来看看熟不熟。若旧的不熟,就先不教新的。这一则,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历程,之后才能够确实进步。二则可以免去不肖学子,难的都不会,只会ㄧ些简单的?或是避免学习停滞了的状况,导致往后不同的阶段,也无法完成的窘境。三则,经典是一种人生指导,是社会伦常,可以受用一辈子的。四则,我乐于补充上一任老师的不足,学生后来的老师,也会补充我的不足。这是待人忠厚的行为,常道被感应的方法。

 

補充⧫感应。学生上一个老师的品质如何?下一个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身上看出来,老师若是玩真的,学生就算换了老师那也容易上道。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开启善循环之前,就要先避免邪道作乱。好的会相遇,相互求索。坏的也会沆瀣一气臭味相投。学生会遇到好老师。这一个好学生我教得好,除了他是好学生之外,也因为我是好老师。如此一来,下一个老师,是好老师的机率有多高,主观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好学,而被动因素就在于学生有什么样的态度。我当下为学生,所引导的心态与行为当中,有多少感应了正道?就能让学生,在主动寻找的路上,产生多少的志气。

 

(六)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复令其凑集成句读之,或聚或散,或乱或齐,听其玩耍,则识认是真。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以识完。再加以《三字经》、《千家诗》等书,一年可识一二千字,然后从师入塾。字之识者过半则读之易。且其目之所视,亦知属意在书,而不仰天口诵矣。读半年小书,便可教读《四书》。即与之逐字讲、逐句讲,如俗语一般。使知书如说话,从前至后,如问如对,有上句便知应有下句。先将本日所教生书,讲了一遍,然后教以读。教读数遍,已能成诵。如读不下,再与之讲以第二句之故。如资质可以读十五行者,止读十一二行。宁使其精力有余,不可使之不足。⧫生下孩子,到了他三、四岁的时候,张嘴口语有模样了,开始认识世界了,就用小木板,卡片式大小,四方型的一千个,弄干净,写上红色的千字文。每一块板上就一个字,装在盒子里,一天让孩子识字,三五个,到十个之间,然后再凑成一句话读出来。是一起或是拆开,是顺序或是颠倒,在此可以任意玩耍,实际上,认字已经完成。如果资质聪慧的,一百天就可以读完千字文。再来就是三字经,千家诗等等的书籍。一年间可以完成一、两千字的识字量,然后再来向塾师学习。一篇文章中,认识的字超过一半以上,那么读起来就容易了。而且,眼睛所看到的,意念就会跟在书本上,而不是那种仰着天空,嘴巴上绕舌的空洞。读了半年的小书之后,就可以来教四书。就是这样讲讲每一个字,讲讲每一句话,就像在讲俗语一般。让他知道说经典上的就是圣人的言语,而一般人写书其实也跟说话是一样的。有原因有后果,有提问有对话,有了上一句,也就会有下一句话。要示范过数遍,让他自己能读了才好。如果没法读出下一句,就提示一下讲过的文意,就容易回想。如果资质可以读十五行的,就只让他读十一、十二行。宁可使精力有余,不可以全部耗尽,或是让他感到疲乏。

 

(七)每见先生教了学生一首生书,并不计其遍数,唯期能背而已。今日教,或今晚背,或次早背。不知学生尽力一时强记,苟且塞责。及过数日,茫然不知,读有何益?莫若教了一首生书,即令读三十遍。令其写字,以养其气。字毕,令将昨日所教生书,读二十遍。又令少息,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读前二日者二十遍,总共一百十遍,连生书共读五首。凡学生清晨一到书房,不许温读,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连背至今早应背之书止,共背五首。是一首书,读过五日,又背、带背五日然后歇。是在学生口中习熟十日,可以永久不忘矣。万一背时有差讹字句,即与他讲明这句书原是这样讲,应该读某字。如此教法,自然终身不忘。粗书理,可以渐次明白。读完《四书》,而直讲已明,读经时,即可细为讲究章旨矣。⧫每一次看到某些人,教了学生一本新的书籍,并且要求读过好几遍好几遍?就是希望它能背下来而已。今天教的,晚上要背好,或是明天早上要背好?不知道这样耗费脑力,随便做些灌输、强制ㄧ些要求。过了好几天之后,完全不知道,有什么收获?倒不如,在教新进度的时候,就让他读三十次,然后作抄写。来让他涵养气息。书写完毕之后,在将昨天所教的内容,读个二十次。稍加休息,再读前天的内容,也是二十遍。再次休息,再大前天的内容二十遍,再之前的内容也二十遍。总共一百一十次。 (当日就复习昨天的三十次,休息之后,陆续复习前三天的内容,也都要间隔休息来进行。)连同新的进度,总共五首。所有学生,早上来到书房,不再温习,就直接检验这五首的背诵,输出之前这五首的份量。是一接触新进度就连读五天,又记新的,又温习旧的,间隔着休息。这样在学生的口中,就已经滚动过十天,这就可以进入长期记忆。万一背的时候有错字,或是句读模糊的,就要跟他讲清楚,原来应该怎样读,应该读某个字,这样一来,自然终身不忘。渐渐触碰,渐渐深入,划分程度,来完成四书,而文意本身清楚了,读经的时候,就可以来探究奥义宗旨了。 

 

(八)未读经时工夫有暇,当与调声叶韵、讲解故事。盖声韵调熟,则文章自有音律;故事博通,则对联亦必精工,非徒为词赋小道也。其日记故事,俱载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赏,易于通晓。讲解透彻,不独渐知文义,且足启其效法之心。⧫没有读经,有空的时候,就可以练习发声和音阶、讲解故事。这个音感有了之后,写文章自然就有旋律性。人物故事的发生,了解他的客观条件,和后续效应,那么写对联的时候,就能够切入详细,意义充实,才不会花了精力却只练得词、赋上的小功夫。相关的辑录和笔记等等,就有收入了前人美好的言语,和可以流芳的行为。这些内容雅俗共赏,也容易了解。穿越了障碍,深入到实在的境地,不仅仅读诵了佳文,更可以启发内心的效仿。

 

(九)欲学生书熟,必当设筹以记遍数。每读十遍,令缴一筹。一者,书之遍数得实,不致虚冒;二者,按期令缴筹,迟则便可催促督责之;三者,筹不容不缴,则学生不得不勤读以早完功课。殆一举而三善备矣。⧫想要让学生对于文书熟悉,就必须使用一个竹制品来做记录,每满十次,就缴上一筹。一来,读的次数,可以确实,不至于虚假。二来,有确实的纪录,就可以确实追踪。三来,筹不可以不缴,可以促使学生及早落实功课。最后可以一举三得。

 

(十)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多温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子弟避难就易,温其熟者置其生者也。更宜置课程薄,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温习过的书,可以做些记号。如果没记号,温习几次不知道,那就会混淆不确实。书文不熟就是来自于此。而且有的子弟,会逃避困难的,就只会做简单的。只温习孰悉的,生疏的就不去练习。所以要确实做好纪录,有簿本纪录主题和程度。五天就登记一次。比如说,初一到初五开始读某本书,又温习此书是何时一个阶段。童子若没法记,就先生代为纪录,才免得杂乱无序,不确实。

 

(十一)书,有不识字而读讹别者,亦有识字而读讹别者,在读者俱不自知,先生须用心听审。如有之,急令改正。否则,日久习以为常,以讹传讹矣。然一人听闻,恐有不及,宜遍示诸生曰:尔诸生谊属朋友,凡读书有讹别者,正当互相指点。即令其于讹别字旁加一角圈,为之标记。庶几读到其处,触目动心,自能改正矣。童子读《易经》,「九三」多读「六三」;「六四」多读「九四」;「上九」多读「上六」。若先生讲明阳九阴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画而来。则学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误读矣。⧫读书,有因为不识字而读错的,也有因为识字而读错的。在读错的时候,大概不会自己清楚,老师就需要用心去听,如果有发现了异样,就马上来修正。否则,日子久了,习以为常,讲错的也会传错。然后,听说一个错的传开了,就怕正确的会消失,所以这个要公开的讲一讲,让大家都能听到。你们同学之间都是属于朋友的关系,如果读书上,有字音、字句上的错误,应该要互相指点,就在文章上有疑问的地方,旁边加个三角或圆圈的,有个记号。每一次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眼睛看到提示了,就能够自动端正了。又例如,童子读易经,,「九三」多读「六三」;「六四」多读「九四」;「上九」多读「上六」。这个时候,若是先生讲明,这样称呼的来由,与所代表的内容,是因为在起卦,画卦进行的时候,能互相校准表明意义,所以慢慢形成一定的称呼,能够知道原由,那么事理就不容易模糊。读的时候也就不会错误了。

 

⧫(十二)欧阳文忠公曰:「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读书为本。」今取《孝经》、《论语》、《孟子》、「六经」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为准,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资钝减中人之半,亦九年可毕。其余触类而长之。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谚曰:「积丝成缕,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为丈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尔辈勉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说:「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要成人在于学习,要学习在于经文。儒学经典,总共约四十万字。以中等资质的人来说,一天诵三百字,大约四年半可以为一阶段。又或者退一个阶段九年可以完成。其它的触类旁通,延伸出去。虽然书籍很多,规划了顺序来进行,天天累积,哪有做不到的呢。话说,每一条丝可以扭一起,方寸了成为尺,积尺成丈,布匹不就出来了。话讲得直观,用意却很深。大家要听得进去,互相勉励。

 

(十三)子弟年虽幼,读过书宜及时与之讲解,以开其智慧。然须专讲其浅近者,若兼及深微之书,则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皆变为难,不能解矣。更有说焉:书虽浅近,若徒空解,犹未能即明其理,而亦无益身心。唯将所解之书义,尽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庶几能领会、能记忆。王虚中曰:宜取《孟子》书中易解者先言之。屠宛陵曰:先生讲书,至有关德行伦理者,便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有关修己、治人、忠君、爱国者,便说道:你他日作官亦要如此。⧫学生年纪十岁左右,虽然还小,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是要马上讲解,才能让思想运作的。然后技术上,要使用浅近的语言,若是需要仔细深入的书,那就会模模糊糊不知道是在讲些什么了,一旦认知模糊,那些原本简单的也会变成困难,没有办法清楚了。还有人说,书本内容虽然浅近,要是解说的时候,不中要义,不能和身心相关的,那学子也不会明白。只有将书中所揭示的伦常,尽量在生活中举出例子,这样大约能有效触碰到关键,把记忆深刻下来。有位老师说,比如在读孟子的时候,书中比较容易的就先讲。还有认为说,先生讲书,有关于德行伦理的,便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行为,端正的人品是哪一种。关于修己、管理、忠实的善道,爱护家国等等的内容,便要说清楚,这就是社会事功的会被建立的道理。

 

(十四)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覆书,最为无益。然每日既讲书又令覆书,则工夫过烦,先生精力亦不能副。唯将前十日所讲书,于后五日令覆完。覆书之日,不必讲书。人或嫌其工夫稀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覆者,惩儆之。开导之功,莫善于此。⧫先生只是和学生讲书,却不复习,那样最无效。事实上,每一天讲,又每一天覆书,那样子科目太多,先生的精力也无法应付。就只有将前十天所讲的内容,在往后的五天内来覆书完毕就好。覆书的那一天,就不安排讲书了。有人觉得这样一天的科目少,却不知道静思与沉淀的功用巨大。覆书其间,若有陈说不正确的,可以修正核验。不清楚的,可以再详细。覆书不能进行的,又不能专注的,会有惩罚。要能开启灵光,思想成形,这样最有用了。

 

補充⧫覆书,称为覆述文意的书写。是在读诵,默写,温书,老师讲解之后,一学生口语练习。由学子讲出章节,并且陈说文意的一种作業,也有落成文字的程序。与现代的学生上台练习专题报告类似。

 

(十五)习举业者寡,不习举业者甚多。愚竟不习举业之人,必当教之读古文,作书简论记,以通达其文理。乃有迂阔之人,以文理非习八股不能通。后以八股难成就,并不以此教子弟。子弟亦以八股为难,竟不欲学。于是不习举业者,百人之中竟无一人略通文艺者。噫!文理欲求佳则难,若欲大略明通,熟读简易古文数十篇皆能成就,何必由八股而入?试思未有八股之前,汉、晋、唐、宋,文章之佳远过于明。又其时,百家九流能通文艺者甚多,何尝皆从八股入也?⧫学问有获得,想要在举业上,有所表现的人少,在自己身上成就德业的人多。唐彪老师对于,不愿在举业上用力的人,就一定会教导他读古文,作文书编辑,论说世事,加以记录,来求得人情事理的通达。却还是有迂腐的闲散人士,以为要陈述伦常道理,就必定是用八股文的形式?后来八股文难以应用,就不再教子弟这些东西。学生也以为八股是困难的内容,害怕去学。所以有学问而不去参加科考的人,百位中也没有会做这类文艺的人。可惜呀!社会上伦常的事理,要有多么的周详,那也不太容易。但是掌握要旨,熟读几篇关键文章,是会有所成就的。哪里一定是用八股的形式呢?想想看,八股的型式之前,汉晋、唐宋文章的质量远过于明。又在那时候,百家九流能说善道的有许多,哪里是做什么八股来的呢?

 

(十六)开笔作文,先须讲明题旨及来踪去路。一章重在何节,一节重在何句,一句重在何字。看得融会贯通方可下笔。破、承只须弥月,开讲要做半年。若开讲未精,遽征全幅,中等笔性,断然生梗矣。必待开讲明通,令其竟为全文,切勿出股、对股,圉其知识。今日纵能扶墙摸壁,异日必不能起炉作灶。王虚中曰:阅童子之文,但宜随其立意而改之。通达其气脉字句,极能长发才思。若拘题理而尽改之,则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发出矣。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如中比不可改,则置中比,它比亦然。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唯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学者于改就之文,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之妙处何在?逾数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则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学识进矣。⧫开动思维,要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必须先讲明题目与要义,还有前后顺序。整篇文章中,在那里分段落。每一章节中,哪一句重要。一句中又哪一个字关键。看得融会贯通之后,才可以下笔。破题之后的起承,只要一个月。开讲则要做半年。若是语言逻辑没有建立,想要四通八达漫天开花,那由不纯熟的笔调走来,一定是到处坑坑疤疤的模样。一定要开通语言逻辑,明白是非道理,完全理解范文全篇。不要离题,对应八股来填入,锁定论述的范围。今天虽然可以依样画葫芦,却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一但有变化或调整了,就会错乱了。也开不出新盘,看不见火苗了。有老师说,检阅学童的文章,就随他的主题和意思,延伸下去,顺利改正就可以。让他的意念能够彭发,用词造句能够表达顺畅,延伸思维的长度。如果一定要照某种形式来进行,那会妨碍了思维的活泼,以后就都不会应变使用了。先生对于弟子的文章,修改了还是不好的,那就先放着。又或者在八股中,必要的对仗做不出来,记先放着。不可以勉强拼奏,耗费精神。要是言说不清楚,词意不通顺,学生看了,反而更模糊,无法认同。就可以改进的细心一些,让他有进步,结果就很好了。能用心学习的,对于老师改过的作文,还会再推敲玩味,去寻找有折损的地方?老师修改的又旨意在哪里?过了一段时间,又拿来看,再次体会。探索其中端正的地方,那就把闭塞的打开,不明白的弄清楚了。学问就进步了,精神建筑就更上一层楼了。

 

(十七)人知四六之文重在平仄,而不知散体古文、八股制义亦重之也。音韵铿锵,便觉朗朗可诵,平仄不调,词句必不顺适。意虽甚佳,无益矣。⧫人们知道写四六文,要点在平仄。而不知道散体古文,和八股的行文也很重视它。音韵响亮,便觉得清澈动人。平仄不协调,用字读出来就不太舒服。文意虽然不错,却也看不出效果。

 

(十八)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为父师者当置册子与子弟,令之日记所疑,以便请问。每日有二端注册子者,始称完课。多者,设赏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间或全无问与少一者,即为缺功。积数日询问学生,如果皆知而不问,是诚聪颖。倘不知而又不问,则幼者夏楚儆之,长者设罚例以惩之。庶几留心体认,勤于问难,而学有进益也。⧫古人会作学习,也会提问题,要能明白道理,这两个都不能缺少的。不会问问题的人,程度不会进步。家长、师长要给子弟,弄本记录簿,日常中发现什么问题,就记下来,才不会忘记提问,错失素质的健壮。每一天有问也有答的纪录簿,才算是完整的。多问多答的,就设立奖状来表彰。一整天也没问,或是少对答的,就是没做功课。过了好几天,再询问学生,没有问题,却都能清楚回答的,那是真的聪明。如果,不知道也不问,要是年轻的学生,那就教条教鞭,出来伺候。年纪大的,设置处罚,来警惕。多少留心体认,勤劳勉励打开问题,学习的功力才会有推进。

 

(十九)时文购在乎多,选贵乎少。少选以供吟咏体贴之功,多购以为推广识见之益。唯之以墨裁,参之以先辈或看同会胜我之文。比如一题到手,在我苦心构就,犹属牵强;在人意到笔随,从容合拍。某处窘于题面,何以宽然有余?某处亦合想头,何以词不达意?触类旁通,自然有得。所谓从师亦要取友也。总之,自开蒙以至举业,全在师长静专切督因材造就;迎机而导,不徒专事鞭扑。又曰: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噫!师岂易言哉!⧫时下资讯类的文章,需要的不少。真有价值的,也是不多。有中恒价值的,就加以吟咏,期望体会深入。流行资讯类的很多,那是为了要清楚各种状况而已。又有八股文的作文范本,参考前辈的或是比较厉害的同学。例如说,拿到某个题目之后,自己绞尽脑汁,写来差强人意。别人写来顺水而出,轻松又有切合主意。自己解读题目就有困难,开讲起来又怎么会宽松呢?或是者想到了什么,却词穷写不出来?触类旁通的功夫不到,就会勉强困难。所谓向老师学习,也要和同学切磋。总之,从开蒙到参加乡试科考,都在师长能安心执教,针对状况,确实监督,发现学子的质能,推进成人的脚步。掌握时机,引导成熟,不是只会用鞭策处罚。也必须知道,师长,也就是一种示范。言语、行为,动静都要有榜样。哎呀,老师不容易呀!

父师善诱法 (選集白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