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青春,老玩家的记忆

不知从何时开始游戏重制成了各大游戏厂商非常热衷的一个行为,像最近大火的《FF7》和《RE3》,虽然这两款游戏曾经就很火了,但是重制版的出现让这些老游戏重新回到了玩家的眼中。所以现在整个游戏市场就是,不管是啥游戏,啥类型…总之先重制一波就完事了。当然我也不否认现在的游戏环境下,玩家的口味越来越刁钻,与其花时间研究新游戏,得到的回报可能还不是预期的,所以重制老游戏这种保险又讨好的法子让游戏厂商找到了。当曾经那些充满马赛克或者3D像素的游戏人物以高清4K的画面重新回到玩家的面前时,玩家发现他们不仅能看清当年那些看不清的游戏角色,甚至连她们身上的每一根毛都看的清清楚楚。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重制的老游戏的时候,发现可能游戏还是那个游戏,也或许不是那个游戏…而且当年那种游玩时的心情可能也再找不回来了。
我是一个出生在西北边境的,因为地理位置所以对于游戏机这种东西接触的比较晚。我第一次接触游戏的时候还是二年级的时候在父亲办公室的电脑里玩的《抢滩登陆2000》,那时虽然感觉很有趣但是这款游戏并没有引起我的那么大的注意。而我真正接触游戏是在上了初二的时候,作为一个买书狂魔的我,在有一日放学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封面非常不一样的杂志,好奇的我翻来看看,于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那本杂志的名字叫做《游戏机实用技术》,而那个封面的人物叫做林克。
起初对于这一切还仅仅是好奇看看,但是慢慢的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开始慢慢的了解这个神奇的次元故事。因为当时家里管制的严格,再加上游戏在现在依旧是被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更何况当年。于是我只好自己偷偷攒钱买自己喜欢的游戏杂志,和小伙伴凑钱去充满烟味的包机房打游戏。当时的包机房基本上一排排PS2,还有少量的360和PS3,基本上以无双,实况这种合作双人的游戏比较多,但只有我一个人是玩《如龙》的,基本上都是花了10元玩一个小时然后50分钟看剧情,于是我也是当年包机房里一个传奇的人物。玩的多了以后开始自己编攻略和游戏故事和感想。虽然第一次发出去的游戏故事被评为当期最烂故事,但是我的内心还是非常开心的。或许没有当年那第一篇稿子的成功我现在也不会成为一个游戏的自由撰稿人。但是我对游戏的感情也许还是一样深。毕竟它对我的生活开始影响和意义太大了。可以说在当时游戏帮助我建立了绝大部分知识体系,从历史到音乐,从神话到宗教···也正是当时因为对游戏的热爱让我迷上了那些游戏以外的知识,让我愿意去研究。当然也有缺点,让我对人际的交往逐渐变的狭窄,也许是游戏是存档读档,我喜欢选哪个就选哪个。但和人交流,如果对方是个让我讨厌的人,有的时候我不能逃避,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玩游戏也培养了我直男的性格,不喜欢绕弯子,我尝试将对话删繁就简,节省双方时间。但是,现在来看,聊天的有趣之处也在于磨磨叨叨。游戏给了我一座宝库,让我有机会以另一种角度认识这个世界,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找到了一个真正值得托付一生的朋友,但也同时给我竖起一道高墙。这并不怪它,有得必有失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流逝这道墙或许我正在逐渐把它推倒。
随着时间流逝,一切也都在改变。当年的像素风游戏也逐渐成了现在的4k60帧。当年玩游戏的人也已经逐渐长大了,也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转变为对过去的怀念。看老电影,听老音乐,做老工作,挨老领导骂,当一个老倒霉蛋,玩老游戏。但不同的是可能我所面对的敌人也从当年游戏中的BOSS和包机房老板变成了生活,领导和工作。但是游戏终究是游戏,生活也不是游戏啊。我现在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大播放器听着过去熟悉的音乐入睡,也逐渐从之前每天回到家打开电脑打开STEAM玩新作游戏或者打开网页浏览最新的咨询,到现在每天回到家打开电脑看看老电影或者玩会很早之前的老游戏来解除一天的疲劳。一切都在改变,一切也都是不变的。虽然依旧是玩的爽就行了,但是我现在可能更多的想找回当年玩游戏的感觉吧。这次在回家的路上耳机里突然放出天野月子的《声》这首歌时,歌声将我的记忆一下拉回到了15年前,那个还在上初中时的我,那个还在包机房里跟打《刺青之声》害怕时的我,那个还在每天跟朋友们讨论最新资讯的我,那个还是对一切很向往的我···如果不是这首歌我可能也不会想起这么多···现在想起过去的那一切,可能也只会微微一笑吧,毕竟十五年了···很多事情还能记着就不错了。坐车回单位的列车上,听着过去熟悉的音乐,写着回忆过去文章,望着车窗外倒退的风景···感觉一切像是在前进,又像是在后退···一切如梦似幻,又如此真实,可能这就是我一个老玩家对过去和现在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感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