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杂文

小柚子说了几个她觉得我写的不错的文章,我笑了出来,那几篇我写的并不舒服。她觉得读起来富有启发性,我说我其实是一个有控制欲的作者,碍于文笔不精,给读者留了过多空间,这是我的失职。她觉得文字舒畅的,我在写的时候却心有不安。因为那些话,都是自己心里背下来的句子,句式。我在背它们的时候,只觉得高大上,给自己长脸。等到写的时候,却发现,那些话我压根不信。华美的句式,磅礴的论证,慷慨的观点,皆是易碎的玻璃。它让人披上前人的厚衣,受人崇拜,这种行为与演艺圈的明星偶像并无差别。躲在前人的阴蔽里,靠装样子过活,那还不如去搬砖心里踏实。
写作如果只是整理文字的有序性,那就太狭窄了。读者只看到部分真相,只看到美,捏造的美,而看不到背后更广博的世界,磅礴的混乱,就太可惜了。
大家都想看惬意舒适的美文,那我就写让人不舒服的杂文。说的夸张点,我希望杂文能充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破不立,浑浑噩噩的生命,拖下去只有死亡。
当然,这种文章不仅对读者不友好,对作者也是很大的冲击。人们不喜欢这样的文字,承受不了,不看,取关。作者要承受这样的代价。但转念一想,如果文章让某人不舒服到取关了,那这篇文章可能确实有些用了。不管正向的,负向的,它总刺着你有所行动了。而不是抱着手机,刷一堆推送文字,忧愁烦心样样照旧,日子轻浅,夜深睡觉。
当然,你写的好,讽刺得精妙婉转,读者哈哈大笑,这也算。
《新闻编辑室》一开场就是主角炮轰美国梦,大学生问:“美国为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主角火了,顶着政治不正确就骂:“谁告诉你美国是最伟大的了?”接着劈里啪啦一顿数落,把大学生给吓哭了。放眼全季,其实主角外的反派,被抨击者,做的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恪尽职守。主角是个刺儿头,挑每个人的刺,让每个人都不舒服。他为理想发声,但他也是浑蛋。写杂文也是如此,避免不了被人说浑蛋。
《新闻编辑室》是现代版的《堂吉诃德》,整三季都在讲团队失败又失败的过程。由此引申出一个关于人生的臭屁问题,不妨思考下——成败是一系列事情自然起伏的过程,在这不停的起伏中,人到底应该通过成功肯定自己,还是通过失败肯定自己呢?
附上《堂吉诃德》结尾处的话语:
What is illness to the body of our knight errant? What matter wounds? For each time he falls, he shall rise again. Woe to the wicked. Sancho, my armor, my sword!
对于游侠的身躯,疾病算什么?伤口算什么?因为他每一次跌倒,都会重新站起来。警告那些邪恶的人,桑丘,我的盔甲,我的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