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抑郁症药2、3天后发现没效果?专家:抗抑郁药不可轻易停药
药物在抑郁症治疗占重要角色,患者持续的负面情绪与生理症状,常需要使用抗抑郁剂来当首要治疗方式。很多患者在吃抑郁症药2、3天后发现没效果,便开始怀疑药物的作用,其实,一般来说,服用药物约2至3周才会逐渐出现疗效,三个月可达到治疗效果。患者要对治疗及药品有信心,不宜自行停药或改药。
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解释道:抗抑郁剂分四大类,分别是“三环抗郁剂”、“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正肾上腺素与血清素回收抑制剂”、“其他药剂”等4类。这4类抗抑郁药有着不同的功效及副作用。

1.三环抗郁剂。
→ 副作用多,目前使用量较少。
目前使用率最低,是最早出现的抗抑郁剂,因副作用较多,目前使用量较少。书田诊所精神科医师荣新奇以“乱枪打鸟”来形容“三环抗郁剂”,主要作用在多巴胺、血清素、肾上腺素等受体,效果看似广泛,但因难以专一,以致于效果差,常见副作用包括,心悸、想睡、噁心、肠胃不适、口干舌燥、精神不济、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2.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
→ 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第一线用药。缺点是抑制性欲、血压可能升高。
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类药物是门诊最常使用的抗抑郁症药物,抑郁症与血清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有关,这类药物单一作用于血清素,选择性的抑制血清素再吸收,可说是治疗抑郁症的第一选择。

不过,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最大缺点是抑制性欲,许多人无法接受吃了抗抑郁药物后,心如止水,一点欲望都没有,对于男性来说,可能无法满足另一半的需求。但荣新奇强调,如果出现性功能障碍,应该复诊时告诉医师,自己不可贸然停药。
另外,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类药物常见副作用还包括噁心、腹泻、头痛、失眠,通常服药后两周后会逐渐好转。此外,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类药物也可能造成体重增加、容易激动,血压变高等状况。
3.正肾上腺素与血清素回收抑制剂。
→ 增加肾上腺素受体,可调节情绪。缺点是抑制性欲、血压可能升高。
正肾上腺素与血清素回收抑制剂的用量接近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作用机转也相似,但增加了正肾上腺素受体,可调节情绪。此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抑制性欲,其余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头晕、失眠、镇静、便秘、流汗等。另外可能导致高血压,如果服用高剂量,或是本身就有高血压,应每天监测血压。
荣新奇说,这两类药物,除了用于抑郁症,还可用来改善成瘾、焦虑、强迫症,以及治疗冲动控制,相较于其他药物,副作用较低,不少医师习惯使用这些药物。

4.其他类型的药物
→ 机转不同,副作用不一。
包含其他各种作用机转不同的抗抑郁剂,如美妥平、威克倦、美舒郁、烦多闪等。荣新奇以烦多闪为例,药物作用在褪黑激素受体,可改善睡眠障碍,但抗抑郁效果就较差。张家铭则指出,烦多闪的优点是副作用较少,让抑郁患者的兴趣与活力提升,也适合老人抑郁症与抑郁症长期治疗。其他类药物因作用机转不同、受体不同,副作用也不一。
未遵医嘱服药效果差、容易复发
分析105至107年抑郁症使用抗抑郁剂趋势,使用最多的仍是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但使用百分比在下降。抑郁症是很复杂的疾病,过去血清素的假说不完全能解释抑郁症,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的效果及限制这几年也被挑战,其他各种不同机转的抗抑郁剂使用在增加,提供抑郁症患者更多选择。
理想上抑郁症完整的治疗可分三大阶段,一开始为急性期,平均约需治疗三个月,持续期(治疗四至九个月)、维持期(至少一年以上),才能达到症状缓解、功能恢复、避免复发等目标。

服用抗抑郁剂若出现轻微恶心、头晕等副作用,常在服药一至三天就出现,但对情绪改善的效果有时需一、二周。不少患者会觉得吃药没效果,或觉得情绪稍有改善而未顺从医嘱服药,使得治疗效果变差或复发。建议仍应持续治疗到有反应,若很不舒服应与医师讨论,不要自己停药。
中医专家、心理专家荣新奇指出,许多初诊抑郁焦虑患者只来一次,就再也没回诊,其实这样是不合适的,再好的抗抑郁药物也须持续服用三个月以上,才能逐渐看到效果,如果不想服药,也需要做心理治疗,比如心理咨询、催眠治疗等,不能任由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