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2.2 儒家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儒家
中国先秦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一个反动学派,和法家相对立。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头子是孔丘和孟轲。儒家宣扬“克己复礼”即复辟倒退的思想政治路线。两千多年来,它总是和最反动、最保守的势力联结在一起,成为反对社会进步、大开历史倒车的政治代表。
儒,本来是指替奴隶主贵族办丧事仪式之类的人。孔丘开始也干过这类职业,后来办学校宣扬复古倒退思想,从事反对社会变革的复辟活动,逐渐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儒家反对社会变革,提出“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妄图复辟西周奴隶社会的“礼治”;他们宣扬复古主义的历史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要求效法西周奴隶主头子周文王,周武王,叫做“法先王”。他们鼓吹天命论和先验论,借天吓人,要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提出“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胡说奴隶主贵族是天生聪明的“劳心者”,奴隶是天生愚笨的“劳力者”,强调奴隶主的统治是天然合理的。他们还宣扬“仁义”、“忠恕”、“中庸”一类虚伪的道德来欺骗人民。儒家的这套谬论贯串着剥削阶级的“人性论”的黑线。对此,教员曾指出:“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1]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以后,逐步走向反动。西汉以后开始尊儒反法,把儒家思想定为推行礼治路线的正统思想。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凡是反对社会变革的反动派,无不继承和宣扬孔孟之道。在西汉,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他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在唐朝,有韩愈的“道统”论,编造了一套儒家思想继承系统的理论。宋朝以后,在儒家思想中吸收了一部分儒教和道教的思想,出现了以程朱[2]和陆王[3]为代表的理学,分别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方面发挥了儒家的学说。在近代和现代,儒家的代表有曾国藩、袁世凯、蒋介石等人,TG历次机会主义的头子也是尊孔派,[-]都是儒家的忠实信徒。
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这个反动学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是复辟派,在哲学上是尊天派,在对外关系上一般又是投降派,他们的为人是反革命两面派。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CN历史的黑暗面。
有反动必有进步。历史上的劳动人民是儒家的死对头。从春秋末期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怒斥孔丘开始,一直到近代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历代的奴隶、农民起义不断地给儒家以沉重的打击。历史上的法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斗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想战线上的一次大革命,鲁迅是“打倒孔家店”的一员主将。从“五四”以来半个多世纪中,教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密切结合同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结合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多次深刻地批判了孔孟之道和尊孔派,这种批判,成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重要内容。
历史充分证明,只要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在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尊孔和反孔的斗争就不会结束。尊孔和反孔的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阶级内容和政治内容,但都是当时阶级斗争、党派斗争的一种形式,是政治思想领域里两条路线的斗争。
历史上的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社会力量,对孔孟之道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用科学的世界观深刻揭露孔学的阶级内容和反动实质,往往不能从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去进行批判,只有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即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彻底战胜孔孟之道。
注:
[1]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827页。
[2] 程颢、程颐、朱熹。
[3] 陆九渊、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