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春节一起来学习,寓教于乐过新年
今天是周五,所以我还是要上班的,得写写文章。这是我的工作习惯,不然自己一个人安排工作,无法形成规律,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给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就是每天至少写一篇文章。当然有时候我太忙了或者想偷懒了,没有写,但这种时候极少。
春节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电视喝茶聊天,走访亲戚,一天几个小时也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个小时,搞搞学习,做点工作,也是可以的。
我讲过,不要把学习和生活对立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除夕贴春联,本来说到11点就开始贴,子时嘛。结果一看日历,说子时凶,让第二天早上的卯时(5-7点)再贴。以前的我肯定不服气,现在的我觉得传统文化很有意思,特别是潮汕的迷信色彩太浓厚了,太可爱了。我想起千百年前,祖先们可能也是这么干的,心里就很踏实。
我就也看看日历,丑时是贵时,所以说等到1点再贴就行,第2天太早反而起不来。
子、丑、寅、卯、辰,这是天干;甲乙丙丁戊,这是地支。所以去年庚子年,今年是辛丑年,明年是壬寅年,不知不觉我已经会天干地支纪年法了。这两个年份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庚子赔款、辛丑条约,顺着这个脉络,我们就可以讲讲清朝的历史事件。
民俗传统文化,和近现代历史,就这样串联在了一起。
去年我舅公出殡,丧礼上表叔念了一段悼文。原来我没学《千字文》的时候,从小听过不知道多少遍了,第一次发现是四字一句的骈文,顿时觉得我们居然是这么坚守传统文化的一个族群。几千年了,还在沿袭。
用潮汕话念《千字文》,比起普通话,更加押韵,抑扬顿挫,更有味道了。
去年再早一点的时候,两个祠堂重修,一个是家祠,一个是宗祠。看了《周礼》,我又明白了祠堂都有规格要求,什么级别,多少人丁,才能修怎样规模的祠堂。在典礼中,又实践了一把三跪九叩。心情真的是非常感动啊!
我小时候不清楚,为什么大人热衷于祭拜祖先,明明家里很穷,但是还要买“无用”的黄纸钱去烧掉,买肉吃不好吗?每个年节、祖先忌日,那些在外地的亲戚,都一定要回来祭拜。这种执着,我以前不能理解,书本上没有告诉我们。
在我学到的知识里,拜神是封建迷信,是落后的。我们潮汕人生太多,也是给国家拖后腿的。我为此愧疚了很多年,非常想摆脱这种身份。
现在我明白了,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
在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的当下,能够坚持传统的潮汕人,是奇葩的。虽然在外面的人看起来,这里的人愚昧落后,但也不失为现代的桃花源。我鼓励大家有机会,带孩子到潮汕走一走,看看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定很有教育意义。这个地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带给你的冲击说不定比去国外还大。
刚才上天台,我爸种的李树开花了,李子倒是吃多了,树却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花,蜜蜂和果蝇都来了。我顿时想起了《千字文》的“果珍李柰”,祠堂的风格则是“图写禽兽,画彩仙灵”。听到外面的鞭炮声,又想起了小时候放鞭炮炸易拉罐和水沟的情形。讲讲火药,讲讲物理和化学,声音的传播规律,做点实验,这不就是非常好的教育场景吗?
信手拈来,天然去雕饰。如果你有心的话,过年处处都是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有特别丰富的素材。大人可以教小孩,小孩也可以教大人,教学相长,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不就是外面所说的大语文概念嘛,还有科学、人情世故等等,比枯坐着上课或者看书、看视频,有意思多了。
当然,要做到我这样自然,啥都略懂才能如此会联想,也不容易。毕竟我已经读过近千本书了,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我爸也是爱学习的人,虽然不是书香世家,但学习氛围是没话说的。
昨晚小姨带着小表弟、小表妹也来了我家,讲起了已故的外婆。大家都说外婆很厉害,德行没话说,人人夸。我爸还说外婆会看人,把人看进骨子里。然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外婆会选女婿,这才选中小姨丈和他。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就说小姨丈和我爸相互勾兑了,商业互吹,空气里弥漫着愉快的气息。
人情世故皆学问,世事练达即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过年的好日子里,怀念先人,也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我爸说起以前他高中毕业当老师,工资就24块,坚持了7年。这么微薄的工资,现在折合也就一两千块,估计没几个人能坚持的。以前的老师,是真的负责任,水平高。
我爸的一个朋友,初中毕业,当老师、校长一直干到退休,一辈子就在我们乡下做好一件事,今年70多了。家里现在有三个校长,十几个大学生,还有硕士博士。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人很好。
我接触的人非常多,发现家庭兴旺的,不管原来环境多差,基本上家庭氛围都非常好,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邻里之间都是交口称赞。像我爷爷,原来也是很多人夸,经常给人做“公亲”,即主持公道的老人。不幸的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
最好的学习环境,从来就不在学区房,而是在家庭里。不管读了几年书,家长的学习气质是最重要的。
如果想把孩子教好,那么最好的方法并不在别处,而是在家长自身。家长的水平提高了,气质变佳了,那么事情自然就会朝好的方面前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实没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