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中,与非遗进行一场美丽的邂逅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秉承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赴介休参观古建筑群,调研非遗文物历史沿革。 黛青壁,宛转裴回;琉璃瓦,庭宇生辉。世世代代,虽难免经历修缮,仍香火不断,并传承至今。今天,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我们来到了介休,徜徉于展柜连廊,驻足于壁前宇内,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我们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
这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怀揣着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崇敬来到了介休。从后土庙前的五龙壁,再到麒麟绕八宝的琉璃珍宝,跨越千年,上面的色彩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褪去,反而因时光的痕迹显得熠熠生辉。驻足于人物雕塑之侧,观赏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杰作,心情久久不能平息。雕塑,这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非遗艺术形式,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太多的震撼。我们身临此处,初看,是文物本身的美丽,再看,是泱泱大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回眸复而与之对视,是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瑰丽。每一个“我”都是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粟,但是“我们”却可以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缔造者,每一片青瓦,都穿越岁月,与我们相拥。
参观后,我们来到了后土文化研究会,梁月林会长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介休后土文化,它于介休,成为了一个地方性的象征,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
之后,我们来到了介休博物馆。首先参观的是明清时期的馆藏国画与木框竹帘绣,之后我们到了不同的展厅,从青铜器,到当地的洪山窑陶瓷,再到介休流传千年的照壁,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青铜器上斑驳的锈迹,陶瓷上的金丝铁线,照壁上的银朱靛青,每一处的历史痕迹都在诉说着属于他们那个时期古老的传奇,透过展柜,我们看到的是在华夏历史上留下的一笔笔或浓或淡的痕迹,件件文物逐渐模糊,浮现在眼前的是徂川之外的亘古长卷。漫游于这浩大的历史长卷中,我们看到了西周工匠面对孔雀石的殚精竭虑;领略了瓷窑巧手炉火纯青的技艺;感受了照壁建造工艺的别具一格。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它是那么的漫长,仅仅依靠我们的双眼又怎能全览?它吹散了是非恩怨,沉淀了儿女情长,见证了悲欢离合,虽经历了朝代更迭,却依旧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走出介休博物馆,思绪被拉回到现实。在欣赏了诸多精美绝伦、富有历史气息的艺术品后,我们不禁思考:非遗于我们、于社会、于当下的关系与意义在何?很多人认为,非遗的保护仅仅是文物与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实则不然。在经过了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深切地意识到,非遗的保护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匠心的缔造。通过非遗的保护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我们的文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追寻文物记忆是将文物背后之传承与匠心之缔造展现出来,让每一个身历其中者都能够切身体会到文物背后属于它们的故事。而助力非遗传承,于己身,我们将成为非遗的代言人,于社会,非遗将成为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于国家,它成为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通讯员 冯子豪 李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