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原理 华北电力大学68讲(降噪版)

不知道咋,笔记只能发一篇,ppt(和视频稍有出入)和其他笔记我发到了专栏里。
锅炉容量:锅炉每小时产汽量
按锅炉容量为锅炉分类会随时间锅炉技术变化而变
容量越大 参数越高 循环效率越高
追求高参数主要受到材料限制
容量受到负荷变动、煤种变化限制
30W~60Wkw级组,个别百万比较合理
层燃炉:把煤挂在炉壁燃烧
室燃炉:燃料在空间悬浮燃烧
固态排渣煤粉炉:渣渣以固态排除(优先采取
此种模式)
液态排渣煤粉炉:渣渣以液态排出(燃烧回笼点低时采用此种模式) 优点:磨损量小(固态他膈应,大部分在烟气中;液态飘柔柔顺,从炉子下面排出)
自然循环锅炉:汽包分水汽:
汽包:上部空气,下部水;向下流的水比重大,连通管原理向上走,受热后变成汽水混合物,比重小,继续上走,又因受阻力,流速控制在合适范伟内,回到汽包,蒸汽跑到上半部分随引导流出。
《锅炉原理》重点研究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炉
制粉过程(物理工程):原煤→(制粉设备+干燥剂(一般为热空气(空气→送风机→空气预热器→热空气)))→煤粉→(被热空气吹出)→混有煤粉的热空气→炉膛(在此燃烧)
燃烧过程(煤粉与空气混合燃烧的化学过程):
炉膛:为燃烧提供空间
烟道(Π型布置中:水平烟道+尾部竖井):把燃烧产生的烟气、二氧化碳等排出,防止憋死
空气预热器:分布在燃烧烟道尾部,吸收烟气热量,把冷空气变为热空气,一般分为两股,一股燃烧气送入炉膛加热,一股干燥气送去干燥煤粉
送风设备属于锅炉辅助设备:(送风机
引风机)
蒸发过程(全称工质预热蒸发和过热蒸发过程)(烟气热能→传热过程→蒸汽热能):给水→省煤气→锅筒/汽包 下部水→水冷壁下联箱→汽水混合物→汽包→分离
上部汽→过热器→成长为合格蒸汽→汽轮机高压缸→排汽→再热器→中压缸→低压缸
下降管:没听到
锅炉生产过程分析:

研究锅炉原理的目的:使有害过程得到抑制或彻底的消除,使必要过程安全经济地进行

锅炉效率:被有效利用的输入热量/输入锅炉的热量
事故率:事故时间/总时间
可用率:锅炉预期内使用时间/统计时间
总要求总结:低负荷、安全性、经济性
考虑到安全性等因素,燃料的性质影响了设备结构和构成
考虑到我国燃料使用实际情况,课程主要讲煤的成分
元素分析:分析煤的元素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的方法
煤的元素可大致归为七类(实际相当复杂)

分析时 从是否可然、含量、存在形态、存在影响四方面入手,课本上的分析很多,但都可从这四点入手
煤在地下埋得越久,含碳量越高
C化合态主要以与H O S组成的化合物为主,固定碳(单质)难以燃烧
含碳量(固定碳(单质C)含量)越多,越难燃烧
含碳量高代表:无烟媒
H极易燃烧甚至爆炸,但在煤中含量很少,可忽略爆炸,其含量随年代久远变少,加热时以氢气和重碳氢形式挥发
S(只有一部分可以燃烧)在煤中主要以三种化合态存在,其中有机硫可以燃烧,黄铁矿硫和硫酸盐硫不可以燃烧。S的危害很大,对锅炉最大的影响就是腐蚀主要体现在对设备低温部分的腐蚀。黄铁矿硫很坚硬,也会对设备造成磨损。
煤中的O含量很少,多以化合态存在,助燃效果微乎其微,可认为对煤燃烧有害。
N在高温下产生的氮氧化物会致癌
天真的是蓝色的
M:煤中水分,分为内在水分(自然状态下不可自行干燥的水分)、外在水分(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行干燥的水分)。水分多少不仅与煤有关,还与开采、运输、储存等有关。水分多难研磨,难输送,易腐蚀(助硫酸等生成);排烟热损失(不能利用的烟气热量)下汽化潜热难利用,成为排烟热损失的一部分,所以水分越多,排烟热损失越大。
A:灰分。也与开采、储存、运输等有关(与这些东西有关的含量变化都很大)。燃烧时在外侧形成灰壳,减少了氧与可燃质的接触,对燃烧不利。燃烧灰在炉内流动时会沉积在壁面上,使传热系数减小,传给工质的热量减少,使排烟热损失增加(热量排不出,都留给炉内烟气了);也有可能使管子温度升高,影响安全性(炉内有吹灰器,可定期清灰)。结渣(易出现在水冷壁和炉膛内悬吊受热面上(没听懂,可能是方言))厚度过高会使管子温度过高爆管。越往后温度越低,渣子都固化,会对设备(省煤器一块)造成磨损。减少磨损的方法一般为降低烟气速度。
元素成分的含量:燃料中某元素质量占燃料总质量的百分比。
某成分的含量=煤样中该成分的质量/煤样的总质量(有收到基煤样、空气干躁基煤样、干燥基煤样、干燥无灰基煤样)(基是基准的煤样,“基”前面的内容为该煤样所处的流程或状态)
收到基煤样(ar(下角标表示方式)):包括C、H、S、O、N、M、A的煤样。。。。。。用于热力计算,是燃料燃烧的原始依据。

————————————————————————————————————————————
空气干燥基(ad) 不包括外在水分(可以自然干燥的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