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史选择题重要考点汇总
中教史冲刺带背结束,为大家整理一下中教史选择题的重要考点,这些是我们在冲刺带背课中特别强调过的选择题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几个建议:
1.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选择题难度要大于近现代教育史,我们可以适当侧重。 2.在古代教育史,题目中往往会涉及到古文,最好读一读,我们在《核心背诵讲义》中总结好了常见的古文。 3.古文不用死记硬背,只要能看懂,能对应到具体的知识是什么就行。比如当我们看到“知微而论”能明白说的是见解深表述合理,同时能对应到这是在说荀子对教师的要求。 4.这里我们只汇总了冲刺带背里70个选择题重要考点,并不是全部。
01 西周的教育
✅
“学在官府”
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状况。 ✅西周时期天子所设的大学叫
辟雍
,诸侯所设的大学叫
泮宫
。 ✅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
六项基本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六艺”的
中心
,书、数是西周
小学
主要的教学内容。 ✅西周贵族子弟先接受家庭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
顺序
为: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体现了计划性和男女有别的
特点
。
提示:
本章全部按选择题形式掌握,311同学还需进一步掌握学校机构的演变,注意学校名称。
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私学兴起的
原因
有4个层面,在经济上体现为生产力发展,在政治上体现为官学衰落,在文化上体现为学术下移,在阶层上体现为士阶层出现。 ✅私学兴起
表现
为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和私学发展。 ✅
私学兴起的意义可以从3个角度概括:
对当代——打破教育垄断;对当时——扩大教育对象、丰富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式、促进百家争鸣、体现自由原则;对后世——开辟教育新时代。 ✅稷下学宫是
战国时期齐国
的一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
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
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
讲学、著述、育才
活动为一体并兼有
咨政议政
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特点是
学术自由(6小点)
、待遇优厚(2方面)、管理规范(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弟子职》
)。 ✅《论语》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由其
弟子编著
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和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
“六艺”与“六经”的关系:
科目与教材的关系;技能行为与文化知识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孟子肯定人性本善,“人性”表现为
“四心”
: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恭敬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人伦”
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又极为重视父子和兄弟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
“五常”
道德规范体系——仁、义、礼、智、信。
提示:
孔子和孟子需要以主观题型形式掌握整体框架。 ✅荀子重视传授儒家经籍,他对孔子所编订的
“六经”
进行了继承和改造,能够改造是由于荀子有
集百家之长
的条件,焚书坑儒之下,“六经”需要
口口相传
,由此先秦儒家经籍才得以保存,并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经典教科书,这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在学术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是
“化性起伪”
,而这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墨家的
教育内容
以科学技术教育和思维能力训练为
特色
,
也注重
政治和道德教育,以及文史教育。 ✅墨家强调主动(主动说教)、创造(善述善作)、实践(合其志功)和量力(量力而学和量力而教)的
教育方法
。 ✅《大学》是专门论述
大学教育
的论著,《中庸》是阐述先秦儒家
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的论著,《乐记》是先秦儒家
专门论述乐教
的论著。 ✅《大学》的
“三纲领”
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
专门
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提示:
《学记》相关内容需进一步展开复习,有考查主观题的可能。
03 两汉时期的教育
✅汉初施行
“黄老之学”
的文教政策,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为儒学独尊奠定了基础。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史称“对贤良策”,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
结束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标志
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汉武帝下令为
五经博士置弟子
,
标志
着太学正式成立,也
标志
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
第一所
有完备规制的高等学府,教师是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 ✅汉武帝设
孝廉
一科标志着察举制登上历史舞台。 ✅经学教育的两大派别:今文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人物,古文经学以王充为代表人物。 ✅董仲舒认为
德教
是立政之本,强调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
中心内容
。 ✅王充批判谶纬神学,反对经学教育繁琐化、迷信化,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他将最高级的知识分子称为
“鸿儒”
,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
创造性
的学术理论人才。
提示:
太学、董仲舒和王充相关知识点中可以考查选择题的考点比较多,需要大家深入学习。
04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
✅西晋的中央官学是
国子学
,它与太学传授相同的内容,但等级性在太学之上。 ✅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四馆”和总明观(设
儒、玄、文、史
四科)。 ✅颜之推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颜氏家训》
。
提示: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需要深入复习,除了以选择题形式掌握,也有考查主观题的可能。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是为
“重振儒术,兼用佛道”
。在教育管理上,隋文帝时设立了国子寺,后改名为
国子监
,内设国子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这
标志
着教育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教育管理走向专门化。 ✅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主要管理中央官学“六学一馆”。
提示:
注意隋唐学校教育的特点,由于311往年考过,311同学这里按照简答题来掌握。 ✅隋朝
进士科
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常科每年定期举行,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韩愈被称为
“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 05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宋朝的提举学事司是我国最早的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 ✅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
三次兴学
运动——“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分别由范仲淹、王安石和蔡京主持,主要内容围绕改革太学、地方官学、科举制度、专科学校和改革学制。
提示:
三次兴学主要以选择题形式掌握,不排除考查简答题的可能,同学们按照带背表格记忆即可。 ✅苏湖教学法是由胡瑗在湖州州学创立,在“庆历兴学”时被范仲淹用于太学,主张“明体达用”的实学。苏湖教学法是我国历史上
最早的分科教学制度
,开创了主修和辅修的先河。 ✅“积分法”创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均沿用,与升斋等第法、三舍法相结合,作为升舍依据,提高学生积极性。 ✅社学创办于元朝,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以8-15岁的农家子弟为对象的
初等教育形式
,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清时完善。 ✅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里
最早的教学实习制度
,是明朝教育管理制度的创举。 ✅六等黜陟法是清朝实施的一种
地方官学
对生员定级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性。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化的形成。
教育目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治学顺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前两句出自《论语》,后两句出自周敦颐《通书》)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 董仲舒传》)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前两句出自《论语》,后两句出自《孟子》) ✅《东林会约》标志着讲会制度化。
提示:
注意书院教育的特点,有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可能。 ✅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叫“蒙养书”或“小儿书”。 ✅西周时期的《史籀篇》是中国最早的蒙学教材;秦代《仓颉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识字读本;西汉时史游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南朝梁有周兴嗣的《千字文》;唐代有《开蒙要训》等。 ✅宋元时期是蒙学教材的繁荣期,开始出现
按专题分类编写
的现象,主要有识字教学类、伦理道德类、历史教材类、诗歌类、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 ✅朱熹编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修复了白鹿洞书院,拟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撰写了《童蒙须知》《小学》等蒙学教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是“致良知”的过程,在教育作用上强调
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在儿童教育的方法内容上称“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教育原则是随人分限所及。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都反对空谈义理、呆板的教学方法,主张
个性自由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06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与体系建立
✅洋务运动兴办学堂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多方面的
专门人才
),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也学四书五经;最早由容闳提出的幼童留美计划开启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
第一所洋务学堂
,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这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
开端
。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开民智”“兴民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最早提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倡导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
第一人
。
07 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有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 ✅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
“五育”并举
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的
平民化、个性化、科学化、实用化
。
0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高校西迁
的两个代表是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合大学。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目的是教育行政机构学术化,结果导致了教育学术官僚化。
0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干部学校
有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共合作时期创办了黄埔军校。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
“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的总方针是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和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
“抗大”
,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它的
方针
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首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校训
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课程设置的规划上提出“军事、政治、文化
并重
”。
10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重视青年教育,提出了
“全人生指导”
,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途径和内容有人生观指导、学习观指导、政治观指导、生活观指导。 ✅黄炎培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之父”,早年研究普通教育,后建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
大职业教育观
,认为职业教育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教育方针是
社会化和科学化
。 ✅陈鹤琴是我国近代
学前儿童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者,他通过对长子的追踪研究,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创办了中国
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明确提出了
“活教育”
主张——目的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晏阳初主持了定县调查,并对
中国农村问题
进行了分析——“愚、穷、弱、私”,对应的
“四大教育”
是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三大教育方式
实现,并且以“化农民”与“农民化”为目标和途径。 ✅梁漱溟
立足于文化传统
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认为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解决中国问题则需要乡村建设,其手段就是乡村教育,设立了村学和乡学两级
乡农学校
,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类——共有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以及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提示:
晏阳初和梁簌溟教育实践和思想的比较很重要,选择题有可能会涉及,需要大家掌握。 ✅陶行知创办了
晓庄学校
,形成了
生活教育理论
,探索了乡村教育
“艺友制”
的新模式,为了实现
普及教育
,他还在
山海工学团
推行
“小先生制”
,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还创办了
育才学校
。 有没有全都能背下来同学?举个手让我看看🙋🏻♀️
公众号“徐影老师”
后台回复
“中教史”
即可下载
中教史选择题重要考点汇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