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2023-06-14 22:56 作者:不染的梦幻剧场  | 我要投稿


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它在记录,记录你的经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野心;它记录每一个印象,从那些印象、从那些记录中,思想得以产生。


现在我们问,能否觉察思想的产生?

就像你意识到你的愤怒产生一样?


你可以觉察到,不是吗?因为你能够觉察到愤怒的产生,所以你能不能觉察到思想的产生?


也就是说觉察到那个生长着、绽放着的东西。


同样,能不能觉察到你的意识,觉察到它的整体?


这是冥想的一部分,更是冥想的精髓——毫无选择地觉察你外面的世界和你内心世界激烈的冲突。


当你走到了这一步,你就会看到世界与你并不是分开的,世界就是你。


意识一旦觉察到它自身,组成意识的各个部分就都消失了。然后意识变成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那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意识。


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体系,习惯了各种形式的瑜伽、各种形式的政府、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制度,它们都以体系为基础。你的古鲁(上师)给你一套冥想的体系;要么你拿起一本书,从中学到了某个体系。


体系意味着通过部分去了解整体,通过学习局部,希望能够了解生活的整体。你的头脑、你的心灵被训练去遵循各种体系,政治体系、宗教体系、瑜伽体系或者你自己的体系。


当你遵循某个体系时,你就陷在了窠臼之中,而那是最容易的生活方式。


一个体系就像是一条铁轨,体系的追随者不知道他们就像是轨道上的火车一样,不停地沿着限定的路线往前开。


所以,专注是对其他所有思维形式的抗拒。你培养了抗拒,但专注只在某个层面上是必需的,即使在那个层面,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关注,专注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我们来弄清楚关注意味着什么,那是对某件事情付出你的心、你的头脑、你所有的感官,全神贯注。


当你如此全神贯注,当你所有的感官完全清醒并且充分观察时,在那个过程中或者在那种关注的品质中就没有中心。没有中心,也就没有空间的局限。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中心,也就是“我”这个形式,自我、个性、性格、倾向、癖性、特点等等。每个人身上都有个中心,那是自我的核心,是自私。


只要有中心,空间就必然始终是受限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被占据的心始终在形成一个中心,所以那种占据限制了空间。


当有了全然的关注,当你观察、聆听、学习,让你的所有感官保持醒觉时,就不会有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这么做,把它运用在你与妻子(或丈夫)、与邻居、与自然的关系中。关系意味着相联结。你对自己或别人都不抱有意象时,才能与别人相联结,而此时你与别人的关系才是直接相关的。


慈悲从那种关系中产生,那是对一切的热爱。只有当有爱的这种芬芳、这种品质时,慈悲才能发生。


而爱不是欲望、不是快乐、不是思想的行动。爱不是思想、环境和感官感受拼凑出来的东西。爱不是一时激动,爱不是感官感受。


爱意味着对岩石的爱、对树木的爱、对流浪狗的爱,对天空、对美、对落日的爱,对你邻居的爱,无关性欲感受的爱。而现在性被与爱联系到了一起。当你野心勃勃时,当你追求权力、地位、金钱时,爱就无法存在。


如果你是一个妻子,当一个男人所有的心思都专注于成为什么,专注于在这个世界获取权力时,他怎么可能是爱你的呢?


他可以与你同床共枕、生下孩子,但那不是爱。那是会带来诸多痛苦的情欲。


如果没有爱,你就无法拥有慈悲。当有慈悲时,才会有清晰,那是来自慈悲的光芒。每个行动都是清晰的,从那清晰中会产生技巧,沟通的技巧、行动的技巧,倾听、学习和观察等这些艺术的技巧。


冥想是智慧的觉醒,那智慧诞生于慈悲、清晰和它所运用的技巧。那智慧是非个人的、无法培养的;它只来自于慈悲和清晰。这一切就是冥想,而且还有更多——当心灵自由因而彻底安静时,就会有更多。


如果没有空间,心就无法安静。所以,寂静并非来自于练习和控制,也不是两个声音之间的空当、两场战争之间的和平;只有当身体和心灵处于没有任何摩擦的彻底和谐之中时,寂静才能到来。


此时,那寂静中有一种整体的运动,那种运动就是时间的终结,也就是说时间结束了。


冥想中还有更多,那是去发现最神圣的东西,这种神圣不是寺庙、教堂中神像的神圣——那是人造的、手工制造的,由头脑、思想所造。


有一种未被思想沾染的神圣,只有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带来彻底的秩序时,它才能自然地、轻松地、快乐地到来。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秩序时——秩序意味着没有冲突——从中就会出现爱、慈悲和清晰这样的品质。冥想就是这一切,不是逃避生活、逃避我们的日常生存。而知道冥想这项品质的人是幸福者。



爱不是任何方法或习惯的产物,爱也无法从思想中培养出来,只有在完全的寂静中,连冥想者也一并消失时,爱才可能生起。


默观冥想有各种不同的派别、方法和系统,有些系统要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脚拇指上,看住它、看住它、看住它”。


另一个系统则主张某种坐姿、调息或观心,这些都是纯然机械化的方法。还有些派别则教你一些咒语,要你不停地持咒,同时保证使你得到某种超觉的经验。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举动,不外是自我催眠罢了。


由于复诵本身具有静心的效果,不论你反复诵念“阿门”或“唵”,甚至“可口可乐”都行,你都会有些感受的。这个称为真言瑜珈的方法,已经在印度盛行上千年了,可以说人人皆知。


反复持咒确能使人的内心平静柔软,除此之外,你仍然有个琐碎而卑劣的心。你不妨从自己的院子里捡一块木头回来,供在壁炉上,每天献花焚香,供奉一个月以后,你就会开始崇拜它了,一天不献花,你的罪恶感都会生起。


真正的默观冥想是无法可循的,也不是反复诵念及模仿。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一些冥想大师们最擅长的花样,就是训练学生们专于一念,而驱除其他所有杂念。


强迫学生学习这些把戏,实在是最愚蠢、最丑陋不过了,因为它会使你心永远陷于冲突中。一方面他要你固求于所专心的念头上,另一方面,你的心偏偏喜欢跑到其他念头上,这充分展现出你实际上对其他的事更有兴趣。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察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


冥想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冥想乃是对生命的全盘了悟,在其中所有支离破碎的认知都停止了。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如果你已经了解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思想的生成及其结构,念头就不会再从中干扰。这种了解本身,就是修炼,也就是冥想。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用意念造成的静止是停滞的,是死的;反之,如果思想者能解自己念头的生起和本质,并了解为何有的思想都是陈旧的局限,从这个中间产生的寂静,才是真正的冥想,因为冥想者已经不在了,心也已经空了。


如果你用一小时全神贯注地读这本书,就是在冥想了。如果你只想摘取其中几句话,搜取几个观念待会儿再想,那就不是冥想了。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


没有任何人能教人如何般全神贯注。如有任何派别教你全神贯注,你都只是在对那个方法全神贯注,而不真全神贯注。


冥想也许可以算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它,它的美也就在于此。


其中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就产生不了权威。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


因此,当你搭公车时、在阳光照射的树阴下散步时,听鸟儿歌唱,或注视着你妻儿的脸庞时,你都可以进行冥想。


一旦了解了整个觉察的过程,爱就产生了。


爱不是任何方法或习惯的产物,爱也无法从思想中培养出来,只有在完全的寂静中,连冥想者也一并消失时,爱才可能生起。


心智必须先彻底了解自己的念头及感受的整个活动,才可能静得下来。要想了解思想和感受的整个活动,就不能在观察时加入任何的责难。


能如此观照,就是修炼,这个修炼是流动,也是自由的,而不是臣服于某种权威。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