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辆公交车长啥样?郑州公共交通历史#01

以郑州之名,为郑州而生
(郑州公共交通历史#01——郑州公交的成立 视频笔记)
郑州公共交通历史系列为B站郑州公交区up@LEOS_progress的全新系列,旨在回顾郑州公交历史,带领观众了解郑州公交七十载光辉岁月。本系列将分为若干期视频放出(或许是为了可以鸽得更久吧)。
本期视频通过讲述建国初期郑州市公共交通状况,介绍了郑州公交的成立。
一,郑州公交成立背景
1.解放前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情况
- 黄包车00:32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又叫东洋车。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 (——百度百科)
1948.10郑州解放时,市内有黄包车340辆。1948.11市总工会工作组深入火车站、仓库、货栈,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将1800余名搬运装卸工组织起来,于1949.3成立市人力运输工会筹委会,负责安排工人生产,组织参加军运。1950.4成立郑州市搬运公司,拥有集体职工2800余人,人力车辆2600余辆,隶属市劳动局领导。对于从事城市客运的黄包车工人,组织建立人力运输工会黄包车大队。参加组队的车辆有192辆,由市搬运公司代管。1954年,黄包车陆续改装为脚踏三轮车,相当于出租车的前身。1956年脚踏三轮车发展到618辆。1959年,三轮车客运队更新脚踏三轮车为轻骑机动三轮车。这几年,三轮车客运队承担着郑州市市区出租客运的主要任务。
- 手推独轮车02:10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又名辇、鹿车、手推车、手车、土车、羊头车、羊角车等。西汉时已在一些田间隘道上出现。北宋时正式出现独轮车名称。 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百度百科)
手推车是抗日战争时期北方人民特有的交通工具,寄托着北方人民的家国情怀。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解放初郑州组织的1800名搬运工人中,有一半使用手推车,后被架子车代替。架子车又叫平车,郑州40年代出现架子车。

架子车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两边装有两个像自行车那样的轮子(比自行车轮胎要粗一些),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拉车时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拉动。如果车上装的东西较轻,也可倒行推着走。架子车曾经是农村 人必不可少的重要 运输工具,在农村没有机动车的年代,全靠它来运输, 种田用它往地里运肥,往家拉麦子、玉米、棉花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拉砖头。(——百度百科)
大部分是用黄包车下盘改********,解放后逐步改为胶轮小轱辘车。载重可达250至600公斤,结构由下盘、车架两部分组成。搬运架子车是五六十年代集体运输企业的主要运输工具,市区最高曾达到7370余辆。
畜力马轮车
畜力木轮车,马车居多。
- 高轮马车,因车轮高大又是马拉拽,故名。清朝中原地区流行,能载10人或1吨物资;

- 胶轮马车,40年代在郑州参加运输,外观和高轮马车相似,只是车轮使用汽车轮胎,可载1至2吨物资,是解放前从事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

解放初期郑州有240辆马车从事运输,1954年增至1600辆。后由于汽车运输的发展,马车运输逐步被淘汰。
综上可以看出,建国初期郑州公共交通工具较为落后。
2.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入郑州。为满足省会迁郑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市政府于1953.4决定,由市城市建设局负责开辟郑州市公共汽车路线,以较为先进的公共汽车,逐步代替城市落后的三轮车客运工具。于是,郑州公交的前身——郑州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了!

“汽车站名基本上依地名确定,不要依机关或企业门口而定”,这句话基本延续到了今天。(交钱的某桥山海云图除外[doge])
二.郑州公交的成立
都市报道对郑州公交首批驾驶员之一的张公灿的采访
成立时间:1954年1月19日,1月31日举行开业典礼,2月1日正式运营。
1.场站

1953年下半年,在人民路(现工人新村附近)购地18亩,建车库10间,面积600平方米。建办公二层楼房一幢,兼员工集体宿舍,面积624平方米。停车场3000平方米。
2.车辆
- 美国六轮道奇T110汽油货车1辆,从西华黄泛区农场购进。

- 苏制吉斯五汽油货车1辆,此车是当时苏联最著名的卡车,是抗战苏联援华装备,也是我军最早的军车。

- 捷克布拉格RND柴油车4辆,从中国交通电工器材公司购进。

- 以上6辆车均以每辆4500元(应该是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了)的价格送交武汉中南汽车改装厂改装为单机客车,作为郑州公交的第一批运营车辆。
- 1954.7第二批购入捷克斯柯达柴油大客车7辆。

(注:这张图片是后续购入的国产客车,原视频已换源更正为下图。斯柯达无照片。)

3.运营
(1)线路:

- 1路:
开线目的:1954.5.1国棉一厂将要正式投产,适应纺织工业建设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首末站:二七广场-郑棉一厂;
走向:二七广场-解放路-铭功路-大石桥-五里堡-西十里铺-郑棉一厂,站位9个,感觉有点像现在的34、104;
长度:6.95km;
配车:2辆。
- 2路:
开线目的:解决城区主要商业街道之间的交通,沟通老城区与商业中心及火车站的联系
首末站:二七广场-二七广场‘
走向:钱塘路-陇海马路-一马路-大同路-福寿街-铭功路-西太康路-二七路-二七广场,站位12个,在当时有效地串联起了火车站和附近商圈;
长度:5.05km;
配车:2辆。

线路调整:因沿线街道狭窄,加之省会由开封迁郑,即改由火车站发车,走向为火车站-郑州百货楼-工人新村-河南饭店,像现在的26、101进火车站的部分结合一下;

- 3路:
开线目的:同2路
首末站:火车站-二里岗;
走向:火车站-大同路-福寿街-百花影院-二七广场-西大街-二里岗,站位6个;
长度:4.6km;
配车:1辆
(2)首末班:8:00-20:00;
(3)票价:(均换算成现在单位)
- 分段计售,三站一段,每段0.05元累计计费;
- 兼有全程票,1、2路0.2元,3路0.15元;
- 充值预购票满15元按9折计算,满30元按8折计算;
- 租车价格每小时每车9元(可见郑州定制公交也是老传统了)。
至此,郑州市开启了公共交通新纪元。
郑州公交生于郑州特定的历史条件,起步十分艰难,但郑州公交的成立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州公交也为郑州的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可谓“以郑州之名,为郑州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