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仙剑一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早年看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一》时只是颇觉剧情优异、画面唯美、情感丰富、人物性格鲜明,但随着岁月沉淀和经历丰富,渐渐从中感悟有一点东西方文化差异蕴含其中。

图片自宣传海报:www.zd9999.com/image/34/34546_2.htm
先看拜月教主,他是向外追求力量,其力量来源于知识,他尤其喜欢看书学习,以及游历世界增长见识,他是剧中唯一一个意识到世界是圆的这一事实的人,还用试验的方法不断在李逍遥等人身上测试爱情、亲情等情感问题,而每次的游历和知识上的突破,都使得拜月教主的力量更上一层楼。而剑圣则是向内追求力量,其力量来源于悟道,他喜欢思考物质世界以及人情世界背后的中国式哲学本质,其在悟道上有所感悟,则道术也会提升,而剑圣突破自己的情关,明白自己和他喜欢的女娲后人有各自不同的责任和使命,毅然选择放手,之后功力立马暴增。
再次,拜月教可理解为伊斯兰教,伊斯兰使用的历法是纯粹的阴历(即拜月名称之由来),同时也是对知识最尊重的一个宗教,对人也有很大的鼓动性(你应该懂的),这与拜月、拜月教的性质完全一致,另外伊斯兰教传说与基督教(还有犹太教)本就是一家,共同承认圣经的前半部,而基督教确实在许多表现上和伊斯兰教非常相似,所以拜月教用以代指西方、西方的科学以及科学精神等;用剑圣、李逍遥等人以及蜀山仙剑派以代指东方、东方哲学和处事当不存疑问(尤其是中国道家、道教甚至包括中国的佛家),适当的经历然后向内追寻人生的答案,其中用到姜明的例子,用以说明一种错误的修炼方式(人生),只知远离人烟悟道和修炼,但不入世体验红尘怎么超脱红尘,“未曾拿起,谈何放下”,当然剑圣、酒剑仙、李逍遥都未曾犯这个错。
最后,就是拜月和逍遥的冲突,西方世界观和东方世界观的冲突。西方重知识而轻人情,习惯向外(如通过知识见闻的增长、科学科技的发展)来寻找人生的答案,这也是拜月教主的特性,东方重体悟重人情,在一定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向内寻找答案,这是赵灵儿(后人与你必有所得)、李逍遥、林月如(吃到老,玩到老)、李晋元(相爱不如相知)、蝴蝶精彩衣(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剑圣(不曾拿起,谈何放下)、女娲后人青儿(命运、责任、奉献与牺牲)等很多人身上的性质。拜月因为自己感受不到情感、感受不到被爱,认为这个世界太自私,要利用灵珠的力量重塑天地(科学则是妄图解释和统治一切,包括宗教、中医、人性、情感等等,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则妄图控制和垄断全世界),因而两者之间产生了重大冲突。但最终李逍遥打败了拜月教主,不是李逍遥强大,也不是拜月不强大,而是西方科学和东方思想都是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两条不同的路,两种不同的角度,固然在认识外在世界方面,西方科学更强,但在人生认识这方面,西方忘记了从内寻找答案,同时相对来说缺了对人性和情爱的理解和重视,就缺少了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感(小小的批判我思故我在)和一部分人生乐趣,因此结局是拜月教主输了(赢得了世界却输了自己),临死之际方才从内心中醒悟自己也曾得到过爱。
大概因为如此,很多(西方)大科学家晚年走上了宗教的这条路子,这也可以解释所谓的“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因为有对人和情爱的重视和互动,对先祖的尊敬缅怀,对自我的追寻和悟道,我们并不感觉到空虚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