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谬误”---在模仿学习中迷失?还是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
你好,我是熊猫不着急,
今天我们来拓展情绪认知陷阱的话题,我们来聊聊《样本谬误》。
我们头脑中都有一个理想模型,如果生活能是这个样子,那就可以满足了。
不止我们,我们的父母也有一个理想模型,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止个人,集体也会有理想模型,比如我们的城市说自己是东方巴黎,游乐场说自己是东方迪士尼。
我们喜欢用一个美好的大家熟悉的样本,来形容一件事情的美好,这当然方便大家理解。
但这个本来用来比喻的美好样本,却很容易产生误用,进而产生迷失与浪费。
去看看三线城市的歌剧院和博物馆吧。去看看偌大的博物馆里面远远少于工作人员的参观者。那萧条冷清的剧院,从建成的开幕式以后就再没什么表演。
我们就知道,脱离实际情况的去实现理想模型的浪费与代价。
在这些现象发生时,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潜台词,哦,你快看,我现在是不是远离那个没用的我,更接近他了,是不是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了。
为此,我们会感受到一丝可悲的满足。
而在这种荒谬的满足背后,藏着一种焦虑荒谬的成因,我们暂时叫他样本谬误。
样本是有很多意义的,包括它的成因、内涵、环境、轨迹,而它意义最小的、最容易产生误导的部分就是它的样貌。
就算是最在意样貌的整容手术,一个真正好的整容医生,他也会根据我们基本的五官结构,发现我们原本的容貌和气质中本来就存在的美,再进行尽可能微小的修整,把我们原本独特的美表现出来,而不是给我们一个选择菜单,整成一个标准化的面孔。
我们的行为大都有两个成因,一个是爱,一个是恐惧。
而当我们的行动源自于恐惧、厌弃的时候,我们觉得好丑,好害怕别人说自己丑,所以想要变美。这个时候,丑的定义,一定是和另外一个样本比较而来的。而这种厌弃,会让我们失去理性与创造力,会让我们全盘否定存在,进而浪费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独特。
在设计和创造中,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会知道,设计并不是因为看到了丑,所以要变得美,它不是一场战争,而更像一种释放,是因为看到了潜在的美,所以表达这种美。
这种态度在设计中是相对高级、智慧的,因为它基于爱,它有一种尊重,它尊重存在,尊重一切存在事物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并不明显,但它会有耐心,愿意去深挖与探寻。而不是简单复制一个其它美好的模型。
当行动基于恐惧,它往往最终是无效的,它设想一个坏事情的发生,并基于它已经发生的事实来反馈行为,这不但无效,甚至会诱发原本并不存在的那个坏事情。
所以,当我们试图改变、创造、建设、修正之前,我们当然要寻找参考样本,但在寻找参考样本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去接纳我们想要改变的东西,无论是外在的事物,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并不是单单因为丑陋,因为恐惧,因为厌弃而去改变,我们的改变,是因为我们具有洞察力的双眼看到它原本的美好,而这种美好被埋没,我们想让别人都能简单的看见。
就像米开朗基罗说,他早就在石块中看到了大卫,只是敲掉那些多余的部分,让大家都可以看到。
所以,成长这个词,我不喜欢把它定义为变得更强大,我倾向于把成长,定义为把我们原本就存在的潜力,与这个世界连通起来,一种释放。
而避免样本谬误的基本态度,就是体会到,大部分的人为改变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被阻塞的能量,通畅的发出光芒。
所以模仿在这个语境下是无力的,它对于生命来说,或许一段时间内是安全的。但对生命力来说,是危险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导师,不是那些充满光环的人,而是那个可以在你还暗淡的身上,可以看到光环的人。
而如果我们遇不到这样一个导师,我们就需要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被批评,批评我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像别人能够坚持到底,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句话从来只用来批评年轻人。
而年纪大的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尝试和放弃,最后只有很少被坚持了下来,成了一生的事业和爱好。
我们当然要和他人比较,然后正视自己的短板,但如果仅仅这样,那是危险而痛苦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独特,把自己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那些我们一直无意之间,坚持下来的事情上,那些我们独特的地方。
我们要善于发现独特,但不必刻意追求独特。
因为独特,这个非常美好的词汇,但当它源于恐惧时,它也会变成陷阱。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争夺着稀缺,争夺着那些被标着昂贵价格的东西。并在那昂贵的光环下,不断的感受到自己的不堪,自己无能、渺小,孤独、不幸。像是一个乞丐,向别人乞讨认同、尊重、肯定,向别人乞讨爱。
闭上眼,我们会看到一个恐惧、瑟瑟发抖的孩子,在向我们哀求:求求你爱我吧,我不可爱么,如果你不爱我,那求你至少接纳我吧,不行么,我还没有成为你心目中的样子么?那如果你不爱我,也不接纳我,那你可不可以承认我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我真的是独特的,你看,我可以做给你看,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向你证明,我是独特的。
如果听到这个孩子声音,我们的心中感到酸痛,我们就感受到了源于恐惧的独特,那请给这个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对不起,我一直对你的严厉,请原谅,我让你受的苦。谢谢你还一直陪着我,我爱你,如果此时,你能看到我的心,它从来都觉得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无需再向谁证明。”
此时去抱紧他,你会看到孩子的哭泣、放松与微笑,那是儿时的你,深埋在身体中的情绪记忆。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那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惧孩子的落后,而是完全相信孩子的独特,我们的沟通与教导都基于这份确信,并耐心的等待,用时间去见证自己的相信。而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是也同样的相信自己。
分数与价格也许可以比较,但幸福无法比较,因为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同。
事实上,除了基本的温饱之外,幸福从来只有充分条件,而没有必要条件。
60亿人就有60亿条幸福的道路,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不想走自己的路,而想走别人的路。
如果我们要确认自己是否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只需要问自己的内心,此刻的路,是因为爱,还是恐惧,我们的身体会给我们答案,如果是爱,身体会向我们点头,我们会感到全身上下,小到一个手指的动作,都是诚挚的。
而如果不是爱,那我们的思想和身体一定不愿意长期逗留,它们不会因为爱以外的任何一种东西而感到满足,也不愿意听从除了爱以外任何声音的命令,它只能不停的寻找,在不安和恐惧之中寻找,而它当然无法在外面找到答案,因为爱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当我们开始真正深入的观察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在,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头脑接受了太多关于自己的定义,关于幸福的定义,而这些定义都是基于恐惧,我们的寻找都是基于这些定义,我们在对这些定义的认同中逐渐丧失了体验幸福、爱与被爱的能力。
此刻,我们透过外在纷繁的世界,透过一切陈旧的价值和定义,我们选择去爱,无条件的爱生活和自己,我们的思想和身体就会得到宁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声音,一种我们从身体到思想,没有丝毫怀疑,完全确信的声音,那不是一个别人口中的样本,一个我们需要模仿的东西,而是一种真挚的、热诚的、流淌于沸腾血液中的身体反应。
你一定感受过它,在你曾经忘记了时间存在的那一刻,在你无比专注的行动,又丝毫感不到费力的一刻,在白色的手机屏幕上浮现出这些黑色汉字的那个,无比真实的,此时此刻。
你一定透过这些文字,体验到它了。
熊猫很萌,不着急,
谢谢你这么可爱,还喜欢我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