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之势
(1)形成原因: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难以形成统一的政府。
②江南经济发展为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三者军事实力形成均势,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势力对比

2、西晋的短暂统一
①灭蜀: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②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③统一: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
3、西晋的灭亡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1)中原王朝出于军事征服、弥补兵力和劳动力的需要对少数民族招诱。
(2)中原战乱给少数民族内迁创造了有利时机。
(3)中原地区的气候更加适宜生产生活。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公元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2)支柱——高门士族
①成因:自三国、两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灭亡:420年,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
★全面认识士族制度
1、含义:又称门阀、世族、势族,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是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2、形成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权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保障。
3、特点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了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
③文化:崇尚清谈。
3、影响
积极:①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使农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保障,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南迁的士族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思想文化上,士族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有较多的成就。
消极:①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限制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
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产生大量冗员。
2、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江南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民南迁:为躲避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技术。
②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③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统治措施: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轻徭薄赋。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③民族交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3)影响
①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影响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南移。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东晋到陈朝疆域的变迁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随后渐处下风,退回淮河一线。
(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304-439)
(1)概念:东晋统治南方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2)民族交融
各民族政权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晋,被击败于淝水。
3、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②有利条件:北魏崛起,统一北方,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2)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改籍贯。
★迁都的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平城粮食供应困难,受北方柔然的威胁,洛阳农业发达,便于南下,统一南北。
②移风易俗:a.服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b.语言,朝中禁鲜卑语,统一税汉语。c.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d.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经济:实行均田制(公元485年)
a.含义:按人口分配土地制度,部分土地耕种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b.意义: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地的开垦。
(3)改革的意义
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概念:指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转化。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表现
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
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等。
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5、北魏的分裂及其演变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不久,隋朝代周称帝,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意义
(1)途径: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战争
(2)表现
①东汉末年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通婚杂居、相互学习到北朝默念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融合。
②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同时汉族也吸收胡服、胡食、胡乐等优秀文化。
③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交融
④民族心理上,各民族思想感情上日益沟通,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间的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意义
(1)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
(2)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3)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4)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