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什么?
一、猴痘疫情情况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于该病毒是1958年从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被发现的,因此该疾病被命名为猴痘((Monkeypox)。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自此猴痘爆发主要发生在中非与西非。
非洲以外地区为非地方性流行地区,既往发生的猴痘疫情较少,且本地传播有限。美国2003年猴痘疫情为历史上首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发现猴痘病例。上述病例中,绝大多数都有非洲地区旅居史。2022年5月13日,英国首先报告本土猴痘病例,此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非地方性流行国家)陆续发现猴痘病例,
本轮疫情在全球病例数和波及范围均增长较快,为非地方性流行区的历史之最。病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恋者,疫情传播与性活动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病例未曾前往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即非洲中部和西部的11个2022年前曾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旅行;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部位,数量明显偏少,只有几个甚至一个皮疹,未见进一步扩散。
二、猴痘基本知识
(一)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为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之一(其余3种为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存在2个分支(西非分支和刚果(中非)分支),其中,中非分支传染率及致死率较高。猴痘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常用消毒剂较敏感。
(二)猴痘流行病学
猴痘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是猴痘病人、感染动物及其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或大鼠、小鼠、兔类等野生哺乳动物为其宿主动物。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本次猴痘疫情还发现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三)猴痘病人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见下图)。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今年在非洲以外的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人的临床症状普遍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及其周围部位,数量较少。
(四)猴痘的治疗及预防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三、个人预防策略
应尽量减少或不前往疾病流行国家,避免因流动带来的风险;尽量不接触可能存在的病毒宿主如松鼠、大鼠、小鼠等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或野味;前往过疾病流行地区旅行,或从流行地区返回后一旦身体出现任何异样,及时就医,主动向医师说明旅居史,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必要时接种免疫疫苗。
【参考文献】
[1]汪洁英,宁博,曹莹等.猴痘的研究进展及防控对策[J/OL].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8[2023-06-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5.1284.R.20230614.1811.002.html.
[2]耿彦生,夏子涵,石腾飞等.猴痘病毒动物宿主的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3(03):303-309.
该文章经paperYY查重,查重率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