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上古人的当之前,先小心上了今人的当!
下面是我不太正确又不太清楚的想法。 为啥除了专家老师的古代文学号,现在其他号不教真的???我知道,国家发钱养士。就是突然感慨平台上的文学小丑好多,挡了爱好者的路。不比史盲少,还越发猖狂!唐伯虎在世,见到他们也得裸奔保命吧。当然了,我不着急去赶路。 我觉得,文学是历史的衣裳,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个整体,也没有谁是光着就出门的。对,历史是吃人的。但承载前人智慧的书籍是救人的。怎么救?用类似趣味的东西救!像我有读到,童年的张岱读到《水浒传》,会为为忠义而死的宋江痛哭流涕。而现在的我们视宋江为小人。至于现在的张岱是会玩的贵族公子,追求高洁的隐士。我知道的张岱是司马迁那样的秉笔直书史事的英雄,国破家亡还不能死,他有自己要修的纪传体国史,就这样硬撑了32年。这不只是因为张岱有为国修史的家族背景。我还读到,童年的金庸最爱《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根本不相信蜀国亡在魏、吴之前,跟他哥争吵好几个小时。后来他哥拿出《三国志》证明,金庸失望难受了好几天。前两个例子太长,我说个短的吧。苏轼把《汉书》读了好几遍,用自创的“八面受敌法”。进入官场的苏轼就受了一次大刺激。他发现官场上那些自己佩服的前辈都是只读一遍汉书就全懂了。苏轼不解。他们回答苏轼,“《汉书》,我们只许自己认真读一遍,还有更重要的书值得我们去读。”还有北宋沈括和南宋洪迈在自己书里吐槽重要部门的公务员同事,更好玩了!!! 在这平台上聊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我都了解过。要火还挣到钱,很难啊。文学变现的能力需要好的包装,需要流量和热度。装疯卖傻容易吸引关注和攫取流量。但是装疯易疯,卖傻难傻。前者像在说平台上的有山先生(后者最好别是说我)。比我大一岁的有山曾提到以前跑去山里隐居的自己不被人理解还要挨饿,还有诗:“十年破窑铄风骨,方知四皓无酒钱。”他和商山四皓都爱喝酒。但让有学问的人艰难困苦一辈子,好换个文人风骨的评价。这样不对!【【直播切片/有山先生】十年破窑铄风骨,方知四皓无酒钱-哔哩哔哩】 https://b23.tv/ueCjkQW可能有人会说那家伙作秀,纯小丑。我有我的看法。让我再举个例子玩,刘邦即位将功劳都归功于汉初三杰,还能有鼓舞人心的作品《大风歌》。可是他即位前抛妻弃子、呼敌烹父,即位后杀功臣、往劝他重视文治的儒生的帽子里尿尿。你又知道吗?有山先生的粉丝牌叫“它山石”,出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还是要走韩愈那好为人师而被当时小人嘲笑的路子。我的粉丝牌是“种树书”,出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想说在珍贵的太平日子里读读种树书,读点让自己舒服的书,干点让自己舒服的事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辛弃疾的那句应该是出自韩愈写给某隐士的“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 开诚布公,我是个保守的人。我觉得自己应该记住一点:古代文学史的事,真不能胡说。而且古人的书里也有要命的陷阱。最喜欢文学评论家袁枚念叨的“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上古人的当之前,先小心上了今人的当!例如,我听到今人说辛弃疾会自称“归正人”,我就觉得今人真的很蠢。曾经参加修国史工作的大学者洪迈采用民间说法称呼壮年的辛弃疾为“辛侯”“济南辛侯”,辛弃疾不可能自称“归正人”,哪怕是在官场上。岳王辛侯!!!辛弃疾不是自称“英雄”就是自称“将种”。尽管“将种”在崇文抑武的宋代稍有贬义,但他一生把自己当作生来就是卫国的将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