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铃芽之旅:共鸣在哪里



最近身边很多人都去看了新海诚导演的新作《铃芽之旅》,褒贬不一,作为一个剧场版动画热衷者,我本身在它上映之前舆论方面也不是很看好,奉劝各位请务必不要携带脑子观看。后来看到网络上极其两极分化的评价,我还是好奇具体内容和情节,周末去买书也就顺便去电影院贡献了票房。看完了之后心里五味杂陈但是又不吐不快,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用影评的形式呈现出来。还会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剧透,没看过的读者还是请谨慎阅读。

先总述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整体主观评价。满分十分,我大概只能打到五到六分的分数,相较于新海诚灾难三部曲的前两部,远不如《你的名字》,略低于《天气之子》。前者我没有在院线看,后者在上映期间二刷过,但是二者我都已经看了无数次;而《铃芽之旅》是我认为不会在电影院看第二次;下映之后可能会再研究琢磨,但是评价不会因此比之前更高,因为在电影院基本没有错过任何一段,后续的补足也不会改变院线观影体验。 近些年我也看过不少的日本剧场版动画作品,相较于同类型的电影,在没有前作例如漫改、轻改或者TV动画续作加持的情况下,我认为《铃芽之旅》在情感叙事上甚至不如《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想要哭泣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乔西的虎与鱼》《烟花》这种叙事结构明显略有扁平的、缺点极其明显的电影,在灾难的构思立意上有一定的水准,但是制作与处理手法上我认为和我看过的另一部烂片《Hello World》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剧情紧凑而衔接生硬,叙事时间轴上加工痕迹太过明显而不够自然——因此,刚走出电影院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不把《铃芽之旅》改成一部12集的季度TV动画呢?时间线拉长一些,尽量把那些故事和伏笔回收了,故事的背景圆了,把浪费的人设删除,生硬的衔接好好打磨一下,岂不是更好?

所以这下我就要和京阿尼的《玉子市场》做一下比较了,虽然两部作品主题完全不同,各种层面都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我想叙述一下我的TV动画改编论,所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北白川玉子的幼驯染大路饼藏在TV动画里完全是一个边缘化人物,12集的番剧围绕着整个商店街和玉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平淡生活中的意外——一只从异国他乡来寻找王妃的名为德拉的鸟展开。看似德拉的设定与商店街日常的故事主线并无关联,但是正是这只鸟的存在与推动丰满了玉子和她的朋友们的形象,补全了玉子一家尘封的陈年旧事,也在推动所有相关情感的萌发和成长中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相比《玉子市场》,我觉得《铃芽之旅》的男主草太也处于一种尴尬的绿叶衬托的作用,而故事始终围绕着女主角铃芽的旅途展开。所以我觉得恰当的叙述方式,是围绕铃芽的旅途主视角,以及以镇守了九州往门上百年的大臣为衬托把蚓厄的来源以及背景故事一步步圆满,以及补充以草太的协助和铃芽个人经历为辅,将整个旅途的阵线拉长,最后一点点来到高潮。至于铃芽和草太的故事,不妨再来一部剧场版《铃芽爱情故事》再娓娓道来也不是不行,完善一下草太略显单薄的人设。

其实这两天也看了不少别人的影评,其实也有不少人和我持类似的看法,我也很震惊大家都和我有相似的立场。这部电影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还是,讨论度高了之后自然就会有尖锐的双方观点。像《Hello World》那种没什么人看的片子,自然骂的人也就少了。接下来的篇章,我还是详细地讲述一下,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至少是从电影院观影的角度来看。

首先从情感叙事的角度来看。首先从一个非常主观的角度来说,我其实是站在一个非常看重一部电影中情感线的发展与走势的角度的观众,这就是为什么在我这里《铃芽之旅》甚至比不过《天气之子》。大部分人会觉得,十几岁的高中生会为了一个汉堡的恩情掏出手枪,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而置整个世界于不顾,这个价值观非常幼稚,从而对主角的选择不解、对整部电影的逻辑不解。先抛开这些不谈,至少《天气之子》的感情逻辑是说得通的,站在一个高中生的立场,遭遇家暴,在孤独的大都市收获难遇的温暖,这本就是一件容易产生情愫的事,加上一起做晴女、和阳菜一家的互动和编辑部的工作经历都使各个人物的形象得以充分的润色,最终在大楼上的争斗和与阳菜的重逢达到情感的巅峰。硬要说问题,就是人物的思考方式过于幼稚或者不切实际,背离了主流价值观,所以人物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会有些不可理喻。除此之外,在情感的调动,情节铺垫的方面并不能找到漏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反正在电影院上看到两人在天空十指相扣,配上《Grand Escape》的BGM,我是眼泪即将奔涌而出的状态的。不抛开这些基础逻辑性问题,电影本身的立意也说明了,天气的失控本身就是所有人类导致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电影中也始终强调了这一点。相较于《天气之子》,《铃芽之旅》的感情线只给了我一种尴尬的感觉。没有什么铺垫,甚至可以解释成纯纯的恋爱脑,能在几天之内爱上了98%的时间是椅子形态的男主,并且说出“没有草太先生的世界我很害怕!”吗?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还理解成,铃芽觉得没有草太先生这个闭门师的存在,日本遭受地震的可能性就更大,世界就会更危险,所以会害怕。看来是我想多了。


当然情感线是一方面,没有前两部MV形式的蒙太奇风格的铺垫,总感觉不是那么对味。不过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肯定没有前两部的泷与三叶、帆高与阳菜那么深的渊源,也不会太以这个为卖点,所以处理得略显粗糙,我也把它归结为情理之中。这两天也看到一些人的评价,说本来就不是很关心故事情感内容的,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个大的扣分项。君名能用将近一半的笔墨描绘两人停止身体交换前的日常,用各种小细节丰满二人在生活中的两面,将泷和双叶的人生责任感立体化,为后文的故事铺垫完整;而铃芽这部电影,旅行中的日常两人的情感描写太少了、太生硬了,导致草太这个人物完全没有立起来,甚至没有他的好基友芹泽有立体感。所以在我这里,草太完全就是个工具人的角色、担当了女主找到地震的一切真相并最终拯救自己的协助人之一,至少在主线故事情节发展里是这样的。

不过说到情感,自然也不仅限于儿女情长的男女爱情,自然也包括亲情、友情、陌生人的情谊。在环姨妈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我觉得还是相当成功的,我已经可以带入一个为叛逆孩子操碎了心的后妈形象了。“车站说的都是我的真心话,但不是全部”还是让我很动容,毕竟每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拼凑的家的两人从磨合分裂再到最终理解,还是能找到些许的共鸣。剧中还有不少人物,包括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基友,家中开民宿的橙子小妹,带俩娃的酒馆大姐,和姨妈一个单位的舔狗下属都是有一定戏份的重要角色,但是我觉得这些人物的存在……不是说没有意义,是对故事的情感叙述与主线进展没有什么帮助的。看完这些,我只会感受到,女主铃芽在旅途过程中都能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遇到的都是这么好的人呀。除此之外,我觉得他们其实只像是一个区域的引路人,把主角一行带到这片区域,以对抗最终的BOSS。除了旅游宣传大使,我找不到更好的塑造这些角色的原因。至于那个舔狗,呃呃,完完全全的口嗨,我觉得甚至可以删掉。总之,可以想见,这部电影包含了多少冗余的人设,我再举一个君名的例子,还记得带泷一行三人去到只剩废墟的糸守镇的拉面店师傅吗?这么一个小角色,最后的一句“你画的糸守,真的很不错。”都让我震撼了很久,短短一句话我能读出老板对小镇的怀念,对灾难的难以释怀以及对泷的担忧,人物塑造仅仅是用只言片语就塑造了起来。但是本作中的几个人物,我只是觉得,大家都很善良啊!除此之外,也没什么更多的了。可能是我只看了一遍,可能是心境有了变化,但是这其实就是区别。


说到人物的塑造,不得不提到两只猫猫,看过电影的应该都知道,这部电影最终是一个只有猫猫受伤的世界,爱猫人士表示强烈谴责。抛开这些,我还是不得不说,诚哥在这部电影里是背景一个都不展开,伏笔一个都不回收是吗?这就不得不提到去年看的《开端》了。我和那时候的看法一样,一切没有在影片中讲述的,需要观众下来自己揣摩、在影评中由各个up主补充的background的情况,都是电影自己的锅,编剧和导演负全部责任。上面说到环姨妈在车站的情感爆发,虽然说那一段冲突对人物的塑造我还是比较满意,但是冲突看上去有些突然,后来左大臣的出现和姨妈反常的举动还是疑点重重。这仅仅是让我感到奇怪的剧情之一,还有诸如往门的一生一世仅有一扇可以进入的设定,男主的爷爷到底和左大臣有着什么样的渊源,两只猫猫到底是什么身份、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以上是关于整个灾难背景设定的故事;铃芽的妈妈和女主之间的故事,椅子为什么只剩下了三条腿,以及铃芽和姨妈的日常铺垫、铃芽舍命拯救草太,合理中又显得那么亿点不合理……总之,不管是文化差异,还是人生阅历,一切需要观众帮忙圆的情节都是不合格。搬出我非常认同的一句评价:商业片是需要导演去迎合大众的价值观,文艺片是需要观众去理解导演的价值观。新海诚既然接受了自己制作商业片的这个定位,能够尽量设定的更完整,就更好了。君名的故事中的留白,给了观众遐想的空间:大圆满的结局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在糸守湖上空的云雾上,新海诚给了观众们选择的权力,因为这本身对故事的完整性没有影响;但是《铃芽之旅》这么处理,太多的留白或者伏笔,就会使整部电影的割裂感太强,比如我看到下一个情节,还在想上一个情节的起因经过……长此以往,观感自然就下去了。相较于早期秒五和言叶这种文艺片简单的故事结构,框架式的叙事结构我还是很喜欢,穿插以美妙的场景作画和音乐,确实美轮美奂;但是《铃芽之旅》却成了拼凑和堆砌,我只看出了一身花拳绣腿却打不到受力点,有种在看《泡泡》的感觉,看过的人应该知道我是什么意思。

说到场景作画和配乐,我可是得好好讲一讲。诚哥电影的作画自然是无话可说,我只能看到每部电影都在逐渐进步的如同现实一样的精致的作画。不过看到不少吹三渲二技术的,我倒是没什么实感;相较于大马路上一直灵巧的猫子和矫健的椅子追逐战,我还是更喜欢那种安静的感觉,所以要做出选择,我还是会更喜欢秒五的樱花抄、言叶的新宿公园和君名的糸守镇。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东京上空的蚓厄,给我一种玩《人狼村之谜》的时候就极为震撼的土蜘蛛完全体被搬上大荧幕的既视感,配上即为洗脑的背景音乐,压迫感直接拉满,就差天花板掉下来的4D体验了。


不过,这次《铃芽之旅》的音乐还是有种美中不足的意味。反复听了灾厄三部曲的所有原声带,比较了一下,我还是更喜欢前两部的背景音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几乎没有音乐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除了最后一首《遥远的彼方》和上面提到的《东京上空》。而前两部的原声带基本上是陪伴过我很多的学习和工作时候的环境音乐,而铃芽这部的原声带相较于前两部更偏向于人声配乐而非乐器,就更多地加入了一种史诗感和宏大的压迫气场,类似于《鬼灭之刃》的原声,看过的大家应该可以想象。搭配着《铃芽之旅》的公路追逐、末世场面和战斗场景,只能说合适,但不完全合适。相对单一的主旋律产生了相应的审美疲劳,以及过于沉重的音乐也给观众不小的生理压力,至少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除此之外,音乐与场面的搭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相较于前两作,《前前前世》和《祝祭》轻快节奏下的MV描绘的日常画面徐徐展开,包括一些情感宣扬很鲜明的纯音乐,恰到好处的片尾曲《火花》《没什么大不了》《大丈夫》《爱能做到的还有什么》都是与电影情节上的绝配,就是那种即使难吃的玉米馅饺子沾点香醋也能变得很好吃的那种绝佳配合度,不用说别的能一直听到现在的名曲了,所以相较而言,《铃芽之旅》的BGM就稍有逊色,可能是RADWIMPS确实在尝试一些很新的东西。我个人是喜欢乐器演奏的纯音乐,电吉他、钢琴、架子鼓的乐队音乐;所以电音、人声,说欣赏不来还是过于高深,反正我的接受度还是差点火候。放在这部电影,就像是醋 里加了辣椒,而我确实吃不了辣椒。


下面是最后一个话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铃芽之旅》的立足点,或者是立意——灾难,也是对新海诚本人影响颇大的2011年311大地震,电影的主人公铃芽的自我救赎之旅也是围绕这个基础展开。故事设定是主人公铃芽在四岁时遭遇311东日本大地震失去了身为护士的母亲,在地震中只留下了母亲的遗物——只有三条腿的儿童椅,被家住九州的姨妈岩户环收养。而故事主线的矛盾来源则是日本由东至西各个地区由地震摧毁的废墟的往门里被封印的灾厄——引起地震的真凶蚓厄。由日本神话里的魔物指代地震,大概是同类型的灾难片中类似的处理方法,这样的手法其实很合理,但是问题就是是否能与观众产生良性的互动。如同吴老师所说的那样,同为叙述地震,讲述512大地震的中国动画《时光代理人》就能给她带来很大的感动,但是相应的《铃芽之旅》却无法收获这样的共鸣。所以讲回到故事本身的问题,《铃芽之旅》对闭门师这一职业的塑造和关门、镇压灾厄这一指代地震的行为本身的叙述不是很足,但是电影通篇却只是浮于表面,仅仅在讲述奔波在日本的各个历史灾区镇压灾厄的故事,让不了解、没有揣测编剧真实用意的观众一头雾水,认为仅仅是普通的镇魔伐妖,特别是没有日本文化基础的中国观众;我觉得处理的很好的是在每扇门关闭时回想到的曾经那片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点滴、所念所想,但是也仅限于此,无限拔高但是浪费了的极好的立意,却配上了空有帅气但是不明所以的关门、锁门和咒语,请问这一行为和抗震救灾的立意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要是能把那些曾经的日常与如今帮助过铃芽的各个地方的好心人的经历、与帮助铃芽的理由结合起来的话一切都能说的通了——经历过灾难、仍然乐观、乐于助人,在无助时拉同样经历震灾阴影的铃芽渡过难关的立意一下子就抬起来了;但是可惜的是,那些善良的人们却只是说“她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就让这所有的假设直接清零了。国内的观众且不谈,听说日本那边的观众很多都因为无法接受地震的设定、仍然无法直面心理阴影而提前退场,所以我觉得灾难片的中心主旨还是在寻求共鸣、慰藉观众、让心灵渡劫,而《铃芽之旅》做的不太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此。如果说灾厄三部曲的前两部主要讲述的是少男少女为了彼此对抗社会、对抗世界而淡化了对灾厄本身的树立上,那么铃芽这部电影则是把重心压在了影响了多数日本人的灾难——地震上,因此对地震本身的叙述就不能和前两部一样轻描淡写。陨石乃是理想中时间轮回可避免的天降之灾,雨灾则是虚构中的人类选择的历史自然之路,然而地震则是现实中人们正在每日遭受的痛苦与绝望。如何让电影真正触及心灵,则是对动画中的人性社会过于理想化的新海诚导演应该直面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整部《铃芽之旅》的评价,可以看出我的笔触还是批判更多,不过鉴于用心的制作团队、顶级的制作和治愈人心的结局,其实也算是值回票价。“我是你的明天,不管你现在多么悲伤,以后会好好长成大人的。”电影终归到底,是要给予现实中的人们以力量,铃芽在一场足以改变她人生的旅途中找到了活着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失去的亲情,以渺小的自己对抗洪水猛兽般的灾难,最终救赎了自己的人生,找回了活着的意义,这何尝不是《铃芽之旅》的内核所在?人文关怀始终是文艺作品的最高目标,新海诚从年少时的伤感文学,到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的青春成长艺术,直到《铃芽之旅》中的直视现实灾难苦厄、揭开过去伤疤、治愈全社会不愿回望之伤痛的蜕变,作为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导演,新海诚确实在成长。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仍然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希望三年后会有崭新的作品呈现在荧幕上,带给始终热爱的观众崭新的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