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策略例谈二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杨修宝
6.调换词句对比读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朗读教学中的对比手法运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人物、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人物、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体会。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小珊迪》教学片断
师:请你读读这两段话,说说“我“断定他不是哪种人?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哪种人。
生:他不是那种占便宜的人。
师:我知道你心中有种种答案,就带着你的答案来填填那个括号,读出你的断定,读出你的信任。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小便宜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自私自利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小偷小摸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守信用的人!
师:所以带着我们的断定,带着我们的信任,我们断定
生:他不是那种人!
7.推进情感复沓读
复沓,又叫重章、重言、复辞、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突出人物特征,强调语气和感情。
【案例】特级教师王泠湘《搭石》教学片断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8.以评促读评导读
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及时适度地作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中,老师要特别重视以评促读,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案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暴雨的猛烈。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生读很平淡。
师:“雨下得大不大?”
生:“不大。”
师:谁能再读得大一些!
生读
师:大多了,但没有达到暴雨的程度,谁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暴雨!
生读
师:感谢你,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令人恐怖的暴雨场景。
9.奠定基调引导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和学生对读,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教师的读奠定基调,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案例】特级教师强洪权《船长》教学片断
师:从这番对话当中,你又感觉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请你说。
生:我觉得,奥,我觉得他是一位指导有方,镇定自若的船长。
师:好的,还有吗?请你说。
生:我觉得哈尔威是一位做事果断的船长。
师:请坐,好的。还有吗?你说。
生: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责的船长。
师: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职责考虑得是那样清清楚楚。真好。同学们,把你对哈尔威船长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一遍。就练这段对话,可以对照屏幕,好吗?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船长的话。(巡视)那么多的同学想读船长的话,好的,想读船长的话都可以站起来。你们都当船长,我当船员。(学生们都站起来。)可以看着屏幕读。因为是简短有力的对话,后面有几句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齐。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
师:船长叫我吗?
生:炉子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