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孩子名字时,为何充耳不闻?
你们有没有碰到,小朋友只会自顾自的玩,叫他名字的时候,他不会过来,不会讲话,甚至不会抬头看人?
这有两个可能性,一是他可能没有听到到旁边有人在叫他,或者听到了,却不知道怎么回应;二是他听到了,可是他不想理你,因为他不想中断他正在做的事情。为什么小朋友会出现呼名不应呢?这是令许多家长苦恼的难题。

一.如何训练呼名反应呢?
呼名练习是我们进行训练的第一步,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只要我们叫孩子的名字他就会给予我们反馈,比如回头看我们或者从别的房间跑过来,其实做到这一点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让孩子知道,别人叫他名字之后,会有“好事”等着他。
想要小朋友迅速掌握呼名反应,首先得准备好强化物,比如小朋友爱吃得零食。
需要注意的是:
①零食种类要多,孩子总吃一种的话,就腻了;
②体积要小比如可以把薯片儿或者饼干掰成若干小块儿;
③平时不让孩子接触到这些零食只有在做应名训练的时候才拿给他吃,这样才能保证强化物的效果。
准备好强化物后
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练习啦

1.呼名+对视
第一步:我们先叫孩子的名字,然后把准备好的零食,立刻放在他的眼前;只要他看到零食了,我们就把零食塞到他的嘴里。
注意:当孩子在咀嚼食物的时候我们不要发任何指令,等着她吃完就可以了。重复若干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第二步。
第二步:叫孩子的名字但是不把零食放到他眼前我们等着他来看我们的手,如果没有成功,那还需要多重复几遍第一步。如果成功了,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可以逐渐的加长。
从一开始站在他旁边,逐渐的离孩子越来越远。以上操作的成功率如果可以保持在80%,把零食举在我们眼睛的旁边,等待孩子与我们有眼神交流的那一瞬间。
第三步:等这些都稳定以后我们要把零食逐渐的撤掉,变成孩子喜欢的游戏比如挠痒痒荡秋千举高高等等,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当他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一定有好的事情发生所以他才会跑过来找我们。
2.呼名+对视+回应
▲先呼孩子的名
▲当孩子眼神对视后,我们替孩子回答“哎”
▲辅助完成后,给予孩子强化
注意要点:我们需要对孩子仿说的能力和模仿能力同时进行干预
不同距离及不同人得呼名回应
①不同的场所:在饭桌上,在商场里,在学校里,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呼名反应的泛化练习。当孩子能有所回应后,一定要及时表扬并给出奖励。
②不同的人群:孩子需要对不同人的呼名都做出反应,因此需要进行人物上的泛化。可以让爸爸、爷爷奶奶、邻居、其他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记得叫名后,孩子的回应都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强化。
③不同距离:当孩子能够在不同的场所对不同人的呼名有反应之后,我们可以尝试逐渐拉开呼名时与孩子的距离。刚开始只是几步,慢慢的在房间外,然后到在院子里呼名。
注意要点:在练习不同距离及不同人得呼名反应得前提是已经稳定了近距离得呼名反应。
3.游戏中的呼名
①确定孩子的强化物(喜欢的物品或活动的高低顺序)
②呈现孩子干预中所进行的活动或物品(低喜欢的)
③呼孩子的名字
④用高喜欢的强化物吸引孩子的眼神对视
⑤孩子眼神对视跟随对视后,立即给予孩子强化
注意要点:
强化是先物质性的强化再社会性的赞美
泛化的距离由近到远
环境由小到大
辅助由多到少

二.这些呼名误区你犯了吗?
1.机械应答
给孩子练习呼名时,老师让孩子看向自己并且回答“哎”,如老师:“明明”-学生看向老师并且回答“哎”。家长依样画葫芦在家练习: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妈妈:“明明”孩子:“哎”“明明”“哎”逐渐就演变成对暗号:只要一喊明明,孩子头也不抬,眼睛也不看,就机械回答一个“哎”。所以呼名要有事再叫,比如叫他给他小饼干吃。
2.大眼瞪小眼
叫孩子名字之后呢,让孩子看着你,数10或者数20秒,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这样直盯着别人20秒,别人可能会觉得毛骨悚然。
3.呼名后每次都要干活
每一次叫孩子之后都是让他去做事情,比如说明明去剥豆子,明明把衣服晒啦,明明把地扫了,如果每一次叫我名字之后,都让我去干活儿的话,那我可能也不愿意去回应别人对我的呼名。
4.频繁的叫孩子
如果你第一次叫孩子之后,孩子没有回应,再叫他一次两秒内没有回应,那我们可能需要给予辅助让他回应,不然的话你频繁的去叫他,他会对你的指令忽视,会造成你的指令的无效性。
训练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所以我们的目标设定也是要符合日常情境的,我们给予孩子的训练方式,适应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