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第五讲 李煜
评价(王国维《人间词话》):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比喻李煜的悲哀是倾诉了所有有生的生命的共同悲哀。
成就的原因/特色:
1.李煜是典型的主观诗人,用感性,而不是理性去感受认知事物。
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王国维):
客观诗人:“不可不多阅世”,认识是外延的
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认识是内展的。
——李煜锐感的诗心就像一池春水,只要个人悲哀打在中心,摇荡性情,就能扩散出深沉悠远的境界。
2.“以血书者”,拥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并且能够坦率地表达。
*为什要欣赏李煜悲观的文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很多时候人之有作为、有理想正是从生命的无常中体会出来的。“要以无生的彻悟,来从事有生的事业”,李煜的词所拥有的强大的感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所有人认识到生命无生和无常的一面,帮助我们超脱眼前的物质利益,得到更清醒的认识。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归园田居》)
*如何看待李煜前后期的作品?
——一个人感动和感发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不管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都有同一个主体意识的根源。对于李煜来说,就是他的“赤子之心”,即对于自己锐敏深挚的心灵情感全心全意的投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反映了李煜本身对于悲哀和享乐的不知节制和不知反省。
【后期】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用林花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表现出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即“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了春红”:描写外表所见的现象,简单直接,情真意切。
“林花”:满林的花,凋零的话之多。
“春红”:美丽的季节与美丽的颜色。
“谢了”:口语化,直接坦率,因而将哀伤表现得更加的沉痛。
“太匆匆”:因现象生发的内心的悲哀和感叹,同时也指花本身生命的短暂。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普遍包举,早晚的寒雨寒风。外界对于美丽短暂生命的打击和摧残。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胭脂泪”:红的像胭脂一样的春花花瓣上的雨点。
“相留醉”:留我再为其沉醉一次。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曲江二首》)
“几时重”:明年所见不是今日眼前之花,时间的单向性和不可复制性。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王国维《玉楼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由林花拓展到所有有生命事物的短暂无常和饱受摧残苦难的哀伤。
【前期】
*对于悲哀享乐都没有节制和反省。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视觉上的享乐
“晚妆初了明肌雪”:描写一个宫女的美好容颜。
“晚妆”:古代贵族女子一般晚妆更为浓丽鲜艳。
“初了”:了,表现了一个欣快美好的完成。初了,说明妆容此时都很妥帖完整。
“明肌雪”:像雪一样光彩照人的皮肤。
“春殿”:春天富丽堂皇的宫殿。
“嫔娥鱼贯列”:不止一位排成行列走出的美丽宫女。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听觉上的享乐
“凤箫”:竹管像凤尾一样参差不齐的排箫,给人精美的印象。
“吹断”:付出最大的努力,演奏出最好最长的歌曲。吹,隐含了奏乐者演奏的努力,更加有力量。
“水云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箫音飘荡在天上的浮云和地上曲台池沼的流水之间。闲,写出了水潺湲流动和云柔缓漂浮的姿态,生动活泼。
“霓裳”:唐朝时规模最大、演奏时间最长的大曲《霓裳羽衣曲》。
“重按”:不知节制,无休止地演奏了一遍又一遍。
“遍彻”:双重含义。
一指大曲中众多曲调的通用名称和“入破”乐曲后高亢急促的最后一遍。“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欧阳修《玉楼春》),分别写出了大曲曲调之长以及音乐声调的特色。
二指字本身的本义,普遍、从头到尾,没有疏漏的意思。既体现了李煜的不知节制,也充满了全心投注产生的饱满的力量。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嗅觉味觉的享乐。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脱离人间,享受自然地美好。
“休放烛光红”:那时候蜡烛非寻常之物,李煜可以享受红烛却不要。
“待踏马蹄清夜月”:前面描写的所有人间歌舞享乐之外的,皎洁月色的自然之美。同时,“待”“踏”“啼”都是舌尖音,在声音上也给人马蹄踏在洒满月光的路上所具有的轻盈的感觉,声情合一。
【后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奇语劈空而下”(俞平伯《读词偶得》),涵盖了古今所有人类共有的对于宇宙无尽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都有春花秋月,即宇宙自然的永恒无尽长久存在。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往事知多少”:对比。年华岁月与往事却再也无法回来,即人事的短暂无常。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李煜《相见欢》)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王国维《玉楼春》)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东风”:呼应上文“春花秋月何时了”,春秋四季的循环。
“不堪”:痛苦的不能忍受对故国的回想。
“月明中”:同样形成参差的呼应,展现自然事物的循环,同时与回不去的故国形成对比,从全宇宙全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个人的悲哀。然而,第一句的感发是由个人的悲哀引起的,现在又回到个人,形成了反复感发的呼应。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同样是无生之物的长存和有生生命的易逝的对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三度永恒和无常的强烈对比,促成感人至深的结尾。忧愁如东流的春水一般无尽无休、不可阻挡。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