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讲坦克】西风瘦马:TAM中型坦克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73658865188892
原作者B站账户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切勿随意编辑、引用、再创作、转载等。
题图:圣洛伦索战役纪念日(2月3日),随骑兵发起冲锋的 TA M 坦 克 原 型 车
南美洲是个奇怪的地方,虽然这里会为了硝石的开采乃至足球赛的胜负大打出手,但奇迹般居然没有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南美洲,各国的装甲力量呈现一种独特的样貌:作为美国的后院,二战后大量退役的各式美军装甲车辆以军援的形式来到南美洲,即使是M5斯图亚特、M8斯科特这样,二战结束时早已落后的轻型坦克和自行火炮,都能成为这里的中坚力量,有的国家甚至今天还在使用。

在普遍等着列强军剩来充实自己武库的南美各国中,阿根廷算是相对有一些追求的,在南美洲各国中最早建立兵工厂,能够自产轻武器和火炮,还能出口创汇。阿根廷在二战时曾独立研制美洲虎(Nahuel)DL.43中型坦克,这种阿根廷国产坦克的设计指标类似于美国的谢尔曼,但在二战后遭到了沉重打击。

当时英国刚刚走出战时的粮食配给制度,表示愿意用退役的坦克向阿根廷换取大量粮农产品,就这样阿根廷拿到了300辆谢尔曼,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配备17磅炮的萤火虫。

在装甲力量普遍贫弱的南美洲,具备足够的装甲与强悍的火力,又有充足的备用零件乃至备用车,这些凶猛的食肉昆虫能够长期占据装甲车辆食物链顶端不是没有原因的。甚至到了1978年,阿根廷还专门仿制法国的105mm D1504坦克炮用作萤火虫坦克的火力升级,也就是谢尔曼增强型(Sherman Repotenciado)。

不过,就算手头的谢尔曼坦克再怎么耐用,也实在无法掩盖它身为二战遗老的事实。战后阿根廷频繁的军事政变导致从美国购买新式坦克代替谢尔曼的计划失败,迫使阿根廷将采购计划转向欧洲。1967年,阿根廷军方启动“欧罗巴计划”,旨在购买欧洲装甲车辆来充实自身军备。这一时期,阿根廷购买了法国产的轻型坦克、装甲运输车和自行火炮,以及瑞士产的轮式装甲车,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许可证生产。可是问题在于,买了这么多车,砸了这么多钱,谢尔曼坦克的换代计划却一直没有着落。阿根廷毕竟不甘心做一只没牙的狮子,好歹也是南美洲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国,总有那么个国车国造的梦想。到了1973年,阿根廷陆军总参谋部总算是勾勒出了80年代新式中型坦克的基础指标。
在1973年提出的指标中,坦克设计的三要素按照“火力、机动、防护”(Potencia de Fuego, Movilidad y Protección)的先后顺序排列,使人大致能看出这辆车将优先实现哪些方面的性能。从具体指标来看,新式中型坦克将采用3人或4人车组,需要配备至少105mm的现代化坦克炮,并辅以综合火控系统;机动性能上,重量不超过30吨,单位功率20马力/吨,能够达到70km/h公路速度,内油航程500km。防护性能仅写明要求具备低矮轮廓,以及三防能力。
乍看之下,似乎可以认为阿根廷考察了法国和西德的主战坦克后,最终走了牺牲防护指标换取机动性能的老路;也有人认定是阿根廷工业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老化,不得不限制坦克重量的结果。
很多人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觉,认为阿根廷这样一个传统的农牧业产品出口国,工业肯定十分落后。实际上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大的工业国,早在1936年工业产值就已超过农业,1970年代工业产值能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阿根廷的问题出在工业建设高度集中于沿海的东部地区,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全国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阿根廷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水平比较落后的状态。

可是在与智利有着漫长边境线的西南方向,这里的主要地形是高原的高寒荒漠,以及极地永久冻土,在这种地区难以建设发达的公铁路网,恶劣的气候与荒凉的环境,限制了欧洲战场上更强悍的装甲车辆在这里通行。
1973年底,阿根廷陆军总参谋部的第4后勤总局整理了各方面需求,汇总编制成“阿根廷中型坦克”项目(Proyecto de Tanque Argentino Mediano),取其首字母简写为TAM,对其可行性展开研究,自然,阿根廷不可能有能力独立研制这样一种先进的坦克。1974年,阿根廷国防部与西德蒂森-亨舍尔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蒂森-亨舍尔协助阿根廷技术人员设计一款符合总参谋部需求的中型坦克,建造原型车,并最终在阿根廷设厂生产。
根据各方达成的共识,为简化生产、加速研发、降低成本,最好基于现成的、经过验证的技术来研制新型坦克。同时,TAM立项当初就计划发展同底盘的步兵战车,用来替代老旧的美制半履带车。结合这样的要求,西德决定以黄鼠狼步兵战车的底盘系统,作为新式坦克的设计基础,这并不是拍脑门就能想出来的。

接下来,西德协助阿根廷在两年内完成了主要设计,在1976年9月、1977年1月交付了两辆TAM中型坦克原型车,以及一辆相同底盘的VCTP步兵战车原型车。在交付之前,几辆原型车已经预先在蒂森-亨舍尔的测试场进行了基础测试。之后,步兵战车与中型坦克原型车会送往阿根廷,供阿根廷陆军进行为期2年的后续测试。
一些人认为,蒂森-亨舍尔是以自己的TH-301外贸中型坦克为基础设计了TAM,但是这种观点实际上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蒂森-亨舍尔是通过阿根廷中型坦克项目,看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潜在市场。这些国家需要新式坦克装甲车辆,却受制于基础建设和工业水平,无法自行研制,直接进口西方产品又水土不服。蒂森-亨舍尔在1978年以TAM-4的名义建造了一辆额外的原型车,后来改名为TH-301,用于测试更先进的设备和子系统,而这辆车和阿根廷的关系已经很淡薄了。

在阿根廷进行的2年测试中,VCTP和TAM行驶了近1万公里,走遍了阿根廷境内各种气候各种地形:既有西面智利边境的崇山峻岭,又有中部的荒凉沙漠;既有东北部与巴西接壤的多雨湿地,又有南部与南极洲隔海相望的极地冻土。与测试同步进行的,还有新原型车的组装工作,在阿根廷境内,技术人员用西德制造的零件组装了4辆新的原型车,以执行更多试验科目,同时也有检验阿根廷国内生产能力的意图。

由于60年代以来阿根廷与智利之间的紧张关系,阿根廷希望新坦克最好能在本国生产,就算不能,那至少也要能在本国组装。阿根廷具备制造焊接车体、炮塔、火炮的能力,但车辆的一些关键设备,仍需要依赖西德厂家提供。因此,TAM的生产牵扯到一系列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整合与改组工作。

1980年3月,阿根廷国营中型坦克集团TAMSE成立,作为TAM项目的主承包商,负责生产协调工作,监督车辆的组装、交付和测试,也负责可能的外贸出口协商。TAMSE设有9600平方米的组装厂,两座零部件仓库,有独立的办公楼,并模仿西德军工企业设有专门的品质控制实验室、发动机测试站、试车场以及武器靶场。

TAM的生产于1979年4月开始,当时大部分零件来自西德,仅在阿根廷进行组装。到后期,阿根廷新增了电气系统、照明系统、行走装置、燃料系统、散热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制造能力,仅需要从西德进口发动机、传动装置、光学仪器、三防系统、火控系统。从1997年的资料来看,TAM全车的国产化率达到了50%,并没有像一些材料里面宣传70%国产那么夸张。
由于设计脱胎自黄鼠狼步兵战车,TAM的装甲防护与黄鼠狼基本相仿。黄鼠狼的车体装甲主要防护小口径机关炮,首上是11mm/78°钢装甲,TAM的首上防护与此相仿。部分数据把TAM的正面装甲厚度标示为50mm,这可能是指首上装甲的水平等效厚度为50mm。

从重量指标来考虑,以重量27吨的黄鼠狼为基础发展30吨的TAM,增重程度是很有限的。作为一种中型坦克,TAM后部不设步兵舱,可以压低车身高度节省重量,使得该车在装上炮塔和火炮之后,仍能将重量控制在30吨左右。

TAM车内划分为前后两个舱段,前半段是动力舱和驾驶室,后半段是战斗室。动力舱内主要布置有动力和传动装置,散热装置通过管线延长布置到车尾,这点是与黄鼠狼相同的,有助于控制动力舱高度,优化车首轮廓和防弹外形。

车尾有一个小型跳板门,经一条小走道与战斗室相连,这个尾门可用于人员进出和弹药补充,不过通常车组会把个人背包放在这里。在车底还设有一个紧急逃生门,车辆翻覆时乘员可从后部或底部逃生。

TAM的炮塔外形吸取了豹1后期改进的经验,采用钢板焊接成大倾角结构,正面投影小且具有良好的跳弹外形。不过,炮塔本身的防护水平非常有限,比较直观的一个数据来自简氏装甲车辆年鉴:TAM的炮塔壳体重量仅有2050kg。

如果加上火炮部分的重量2350kg,再考虑到炮塔内外各部件的重量,TAM的完整炮塔系统重量只有5吨左右。根据其他资料描述,TAM的炮塔主要由22mm厚度钢板焊接而成,仅能防御小口径机关炮、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炮塔左侧开有小门,可供车外补弹,也可供装填手在战斗间隙丢弃空弹壳。

炮塔内乘员布置延续了豹1坦克的经典布局,也与阿根廷使用过的谢尔曼坦克基本一致:车长和炮手位于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

炮塔载弹量根据简氏坦克年鉴的说法是20发,但是根据实车内部影像资料可知,TAM在炮塔内的即用弹药架,是位于吊篮底板的11发弹药架,以及装填手背后的2发弹药架,也就是与豹1相同的13发即用弹,多出来的7发炮弹,可能存放在炮塔尾仓内。


这个尾仓在最初的设计上是一个敞开的炮塔尾部储物篮,后来才改为7mm薄钢板焊接的封闭式尾舱,与战斗室并不相通,里面的弹药需要打开顶部的盖板才能取出。其余30发炮弹储存在车体弹药库内,使总载弹量达到50发。车体弹药库位于战斗室和车尾散热器之间,分为左右两个储弹区,中间是通往车尾门的走道。炮弹以直立方式放进储弹区,有的通过锁扣挂在车体内壁上,也有的挂在储弹区立柱周围的星型挂架上。炮塔左前部内壁设有机枪弹药箱,可容纳1000发弹链,向火炮左侧的同轴机枪供弹。

TAM的机动性是极为突出的,该车在试车时曾到过海拔4560米的高原,能在-35℃的极寒与42°的酷热中作战。应阿根廷的要求,TAM量产型的发动机在黄鼠狼的MB 833 Ea-500基础上增强功率,从600马力提升到了720马力。新的发动机对曲轴、汽缸盖进行了加强,并且采用了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称为MB 833 Ka-500。配套的传动装置也从黄鼠狼的HSWL 194升级为HSWL 204,提升了动力传输性能。

这样的动力系统能推动TAM达到75km/h的公路时速和40km/h的越野时速,并且具有极为优秀的续航性能:该车仅凭680L容积的车内油箱就可达到590km续航能力,车尾挂架可加挂两个200L附加油桶,通过车尾的接口连入燃料系统之后航程进一步增加到940km,几乎相当于从柏林出发,中途不加油直接开到巴黎。

TAM使用一门阿根廷国产的FMK.4 mod1L坦克炮,仿制自莱茵金属RH-105-30低后坐坦克炮,名字中的30指后坐力为30吨,是通过将炮身后坐行程延长至560mm实现的。

这门火炮最初标配脱穿、破甲、碎甲三个战斗弹种,也可发射烟雾弹,后来阿根廷又从以色列进口了一批M111尾翼稳定脱穿,进一步提升了反坦克性能。副武器为两挺FN MAG,一挺坦克型作为同轴机枪,一挺步兵型安装在车长舱口使用。炮塔后部左右各有4具76mm烟雾弹发射器,也可发射反人员榴弹。
火炮和炮塔通过电液炮控系统驱动,有三种工作模式:手动、电液、稳定。手动模式用于电液系统失效或车辆待机状态,炮塔的方向驱动与火炮的高低驱动都由炮手人力进行,通过一套齿轮减速机构驱动炮塔旋转,通过旋转式液压泵驱动火炮俯仰。电液模式是主要运行模式,方向与高低驱动都由电动液压泵进行,炮手通过手柄控制液压泵运转。选择稳定模式时,炮控系统会先启动陀螺仪,在2个火炮稳定陀螺仪、2个炮塔-车体相对角陀螺仪都达到工作转速时,才转入稳定模式运行。如果陀螺仪故障导致稳定模式无法维持,炮控系统就退回到电液模式。这套炮控系统常用的驱动速度是水平16°每秒,高低5°每秒,最小驱动速度是0.5°每秒,最大速度24°每秒。受限于较扁平的炮塔,TAM的火炮俯仰角较小,仅有-7°~+18°。
火控方面,TAM的原型车与量产型有一些区别,而量产的TAM与在西德的TH-301又有一些区别,这里要详细说一下。
TAM原型车上,使用的是豹1同款的TRP-2A车长周视镜,具有简易的六分仪测角功能,可用于车长简易测距,但车长镜需要人力转动镜头,也没有双向稳定功能。炮手使用的也是豹1同款的TZF-1炮手望远瞄准镜,但这具瞄准镜是豹1的备用瞄准镜,物镜头跟随主炮俯仰,没有测距功能。TAM原型车没有配备火控计算机,双向稳定器仅提供火炮轴线的稳定,不能根据目标距离修正火炮指向,需要炮手根据估算的距离调炮,赋予火炮方向和距离提前量。

在西德的TAM-4也就是TH-301,如前文所述,应用了更先进的设备,其火控系统以豹1A4为基础进行调整。豹1A4的火控系统按国内资料介绍,是AEG德律风根公司综合火控系统的一种,核心为FLER-H火控计算机,豹1A4使用的是简化型版本。在豹1A4上,炮手使用瞄测一体的光学测距仪瞄准并测距时,视野内分划会出现扰动,存在一个人工抬炮重新瞄准的过程,原理上是一种典型的扰动火控。TH-301的火控系统核心为FLER-HG火控计算机,是综合火控系统的标准型版本,配置要高于豹1A4,功能更强。TH-301的炮手瞄准镜整合了激光测距仪和瞄准镜独立驱动,瞄准镜的物镜头仅半联动于火炮,与火炮共享双向稳定的同时,当火控系统根据测距结果装定火炮提前量,瞄准镜的独立驱动可以消除调炮引起的扰动,保持瞄准线对准目标,不需重新瞄准。TH-301的火控系统原理上比豹1A4的扰动火控更先进,属于非扰动火控。

多年来不少资料都以讹传讹,误以为TAM也和TH-301一样使用FLER-HG火控计算机,还反倒把更高级的FLER-HG当作FLER-H的简配版本。一旦弄清谁高谁下,那不免有点好笑:阿根廷要是舍得花钱买个这么好的火控,搞出来的坦克会是这个样子?
TAM中型坦克既要保证战斗力,又要控制成本,必然在火控系统简配方面下工夫。炮手激光测距仪和车长双稳周视镜是好的,这个可以有;自动化火控系统是贵的,那就降低标准,弄个不那么贵的。一般说来,进口个什么仪器设备想要省钱,那就要防止中间商赚差价。AEG德律风根公司研制的综合火控系统,光学元件都是从蔡司公司买的,那么直接找蔡司搞一套简易火控系统不就能省钱了吗?所以在量产型TAM上,火控系统分为三大模块:PERI R-TA车长周视镜、TZF-LA炮手瞄准镜、BFR弹道计算机,都是蔡司公司生产的。

PERI R-TA车长周视镜外观类似豹2坦克使用的PERI R17车长镜,具备独立双向稳定功能,有2×和8×两个倍率,能够在大视场的低倍镜搜索目标,之后切换到高倍镜观察,也可以实施车长超越控制,具备有限的猎-歼火控能力。所谓“有限”,主要是因为这种周视镜仅具备白光通道,天一黑就瞎。

车长周视镜配有自己的弹道计算机和操作面板,可以选定弹种输入距离,周视镜视野内的分划线就随着距离的装定而移动。车长镜视野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标尺,标尺底端分别标有Vo 700m/s和Vo 800m/s,对应碎甲弹和同轴机枪的弹速,用于车长弹道计算机故障时的应急火控装定。如果要用这套应急标尺打穿甲弹或破甲弹,车长得先熟记弹种分划换算的经验公式。

TZF-LA炮手瞄准镜是一种望远式瞄具,和豹1的TZF-1一样是8倍镜,构造也相仿,分为前后两段镜体,通过铰接头连接。虽然炮手位置也有一个潜望镜,但只具备观察功能。激光测距仪整合到TZF-LA的前段物镜部分,可随火炮共同俯仰;弹道计算相关的开关和面板整合到后段目镜部分,目镜固定在炮塔内的支架上,这样有助于保护炮手的脖子和脊椎。

炮手没有独立的稳定瞄具,镜头随动于火炮稳定,这也限制了车辆的行进间射击能力。根据演习影像资料来看,常见静止射击和短停射击,行进间射击时车速也不快。炮手射击时,火控系统采取自动/手动装表、瞄准线扰动的形式,具体过程如下:
根据车长的指示,炮手先操作火控台面板,选定弹种。旋钮式的弹种指示器有4档,标明为碎甲(HEP/HESH)、破甲(HEAT)、脱穿(APDS)和归零(CERO)。
然后,炮手以瞄准镜内的北约式点划十字线对准目标,把十字线中心的小圆圈压在目标上,激光测距的光斑会落在这个圆圈范围内。

炮手按测距按钮,NdYAG(铌钇铝石榴石)固体激光器发出波束进行测距,这种测距仪可测量最大9900米距离的目标,精度±5米。但是当目标被地形地物部分遮挡时,有可能返回错误的数据,因此测距仪配备近回波消除功能,可以筛除500米以内、4500米以外的过小或过大数据。
为了避免频繁测距损坏激光器,火控计算机根据最近一次测距结果装表的同时,会储存前两次测距的结果,以数字形式显示在镜筒内。如有需要回调,炮手不需重新测距,可以手动向火控计算机输入数据。火控台面板右侧有距离旋钮,最小400,最大3000。火控台面板上方还有弹道修正盒,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根据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温度,对各个弹种的初速、弹道进行修正。

综上,火控计算机获取目标距离、弹药种类、弹道修正、耳轴倾斜(自动测量)这四种数据,计算火控诸元。在装表时会驱动炮手瞄准镜内的光学棱镜,造成瞄准分划的扰动,炮手就要用移动后的分划重新对准目标。火控计算机只计算高低方向的扰动,打击运动目标时,水平方向的提前量需要车长预先指示,或由炮手自己凭经验判断。紧急情况下,炮手也可根据归零位置的十字线分划概略瞄准射击,镜筒内还以百米为单位标有机枪分划。

虽然说这样的火控系统比较简单,但是从技术水平看,TAM的火控系统服役后位列南美洲第一,领先邻国10年之久,随着智利引入荷兰豹1V、巴西引入豹1A5和M60A3 TTS才被追平或超过。总的来看,是在系统的先进性和成本控制之间,取了一个比较好的中点。
尽管TAM的生产从1979年就开始,并逐步进入阿根廷陆军服役,但TAM没能获得机会参与1982年的马岛战争。当时TAM主要部署在阿根廷南部沿岸,以防英军越过马岛实施对阿根廷本土的入侵。不过考虑到TAM自身的配置也就是够在南美洲走一走的水平,要是TAM真的遇上了英军,在米兰导弹和蝎式、弯刀等轻型坦克面前,恐怕占不到便宜。当然,TAM并没有等来英军,也没有和智利在边境上对峙,倒是多次参与到阿根廷的军事政变中,有时作为政府军的突击力量冲破叛乱分子防御,协助逮捕首谋;有时则在政变军官命令下沿公路直扑首都,却在半路撞上平民车辆导致事败。

TAM系列的生产最初只计划了中型坦克和步兵战车两个基础车型,后来又在1980-83年间扩展出其他车型,包括自行迫击炮、装甲指挥车、自行榴弹炮。此外也有自行火箭炮、装甲救护车、装甲抢修车等车型,基本都由于资金不足,最多只造出原型车。
VCTM自行迫击炮车继承自西德未能服役的黄鼠狼自行迫击炮,在VCTP的炮塔座圈位置开一个大洞,安上三扇舱门。车内安装一门法国120mm RT-61线膛迫击炮,同时以车尾机枪作为自卫武器,是TAM系列第一种由阿根廷自主研制的改型车辆。

TAM VCA自行榴弹炮采用延长的TAM车体,增加了一对负重轮,安装意大利帕尔玛莉亚自行榴弹炮的炮塔,但车辆运载能力不足,尤其是载弹量较低,仅能携带28发炮弹。VCA自身产量仅20辆,配套的弹药补给车、火炮射击指挥车也就更加稀少。

随着1983年阿根廷国内经济困难时期的到来,TAM的生产也中断,只生产了150辆中型坦克和100辆步兵战车。80年代以来,阿根廷多次尝试通过外销TAM的方式创汇,除了南美洲一些老主顾,还尝试打开中美洲、中东地区、东南亚的市场,甚至有打算出售到台湾地区,均告失败。

90年代TAM又恢复了少量生产,实际上是把工厂里造到一半的半成品继续做完,最终达到200多辆的总数。80年代中期曾经有在延长的TAM车体上安装类似豹2坦克炮塔的TAP重型坦克计划,但既无原型车又无详细设计,应当只是一种单纯的设想。

在TAM的服役生涯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其薄弱的装甲防护。TAM的装甲有多薄呢?在1991年阿根廷陆军发生一起误击事故,一挺MAG机枪不慎击中了前方200米的*****,据说造成的损害促使阿根廷考虑为TAM加强防护——能被7.62mm通用机枪近距离打出伤害的现代坦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挺罕见的。而阿根廷向以色列、俄罗斯等国专家咨询安装爆炸反应装甲的方案,得到的答复是这车的装甲太脆弱了,爆反可能对坦克本身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近年以色列为阿根廷提出了几个TAM升级方案,其中的TAM 2IP涉及加装“铁壁”附加装甲套件,这是一种被动附加装甲,可防护14.5mm机枪弹,同时又不至于爆炸损坏炮塔本体。只是阿根廷作为一个穷国实在囊中羞涩,根本拿不出资金,近年所有的升级方案都是浅尝辄止。阿根廷军方不少人士批评采购SK105坦克的Patagon计划,认为完全是浪费钱,还不如正经给TAM留点经费。

这个Patagon计划的搞笑之处在于,阿根廷只买得起SK105的底盘,买来后装上老旧AMX 13使用的FL-12摇摆炮塔,观瞄性能比起TAM还差一大截,实在是搞不懂阿根廷人买椟还珠的操作图的是什么。而TAM这个说老不老,说新也不新的阿根廷国产坦克,恐怕还要继续服役很长时间。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