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0536自考古代汉语文选原文注释持续更新16-20课

2023-03-24 09:55 作者:有money可存  | 我要投稿

第十六課

鬬且廷見令尹子常[1]

鬬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2]。

歸以語其弟[3],曰:“楚其亡乎[4]?不然,令尹其不免乎[5]?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6],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7]。

“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8],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足以行軍[9],公馬足以稱賦[10],不是過也[11]。公貨足以賓獻[12],家貨足以共用[13],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於民[14],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15]!

“昔鬬子文三舍令尹[16],無一日之積[17],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18],於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19],以羞子文[20]。至於今秩之[21]。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後復[22]。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23],是勤民以自封也[24],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25]。’故莊王之世[26],滅若敖氏,唯子文之後在[27],至於今處鄖[28],爲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後己之富乎[29]?

“今子常,先大夫之後也[30],而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31]。民之羸餒[32],日已甚矣[33]。四境盈壘[34],道殣相望[35],盜賊司目[36],民無所放[37]。是之不恤[38],而蓄聚不厭[39],其速怨於民多矣[40]。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慍也[41],若防大川焉[42],潰而所犯必大矣[43]。子常其能賢於成、靈乎[44]?成不禮於穆[45],願食熊蹯,不獲而死[46]。靈不顧於民,一國棄之,如遺跡焉。子常爲政,而無禮不顧甚於成、靈[47],其獨何力以待之[48]?”

期年[49],乃有柏舉之戰[50],子常奔鄭,昭王奔隨[51]。

[1]本篇選自《國語·楚語》。題目爲後加。本篇通過楚國大夫鬬且與令尹子常在處理政務上的對比,説明爲政應以民爲本,不能壓榨百姓,聚斂錢財,否則就會使民心離散。鬬且(jū):楚國大夫。廷:“迋”的訛字(依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十一》之説)。迋(wàng):前往。令尹: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子常:楚康王時期令尹子囊的孫子,名囊瓦。

[2]貨:財物,物資。

[3]以: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動作,表示承接關係,可譯作“來”。語(yù):動詞,告訴。

[4]其:語氣詞,表示推測,可譯作“大概”。

[5]然:代詞,這樣。免:免除(禍難)。

[6]實:《説文·宀部》:“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此處用本義,義爲財富。

[7]殆:情態副詞,表示猜度,大概。

[8]夫:句首語氣詞,表示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妨:《説文·女部》:“妨,害也。”此處用本義,義爲損害。

[9]國馬:國家從民間徵用的馬。

[10]公馬:公卿的戎馬。稱(chèn):與……相應。

[11]不是過也:賓語前置,否定句中指示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過”前。是,代詞,指代上文古代徵收財物的標準。過,動詞,超過。

[12]公貨足以賓獻:公卿的財貨足夠饋贈進獻所用。賓,賓客,這裏指的是饋贈。獻,進獻。

[13]家貨足以共用:大夫家的財貨足夠供給使用。家,大夫。共(gōng),供給,後作“供”。

[14]夫貨、馬郵則闕於民:如果(國家)在徵收財物和馬匹上出現過失,就會造成百姓財産缺失,(生活變得貧困)。郵,過失。闕,缺失。

[15]何以:憑藉什麽,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置於介詞“以”前。封:封國。

[16]鬬子文:即鬬穀於菟,字子文,鬬伯比的兒子。舍:捨去,這裏指放棄令尹這個官職。

[17]積:積储,這裏指儲藏的糧食。

[18]成王:即楚成王。楚文王的儿子,名熊頵。朝不及夕:指吃了早飯没有晚飯。

[19]脯:肉乾。糗(qiǔ):炒熟或焙熟的乾糧。

[20]羞:《説文·羊部》:“羞,進獻也。”此處用本義,義爲獻上。

[21]秩:常規。名詞意動用法,把……當作常規。之:代詞,指代上文成王給子文預備肉乾、乾糧這件事。

[22]復:返回,這裏指重新擔任令尹。

[23]曠:空,這裏指家中没有財物。焉:兼詞,相當於“於是”,其中“是”指代“百姓家中無財物”這件事。

[24]是勤民以自封也:判斷句式,指示代詞“是”充當判斷句的主語。勤,《説文·力部》:“勤,勞也。从力,堇聲。”此處用本義,義爲勞累、辛苦。這裏是動詞使動用法,使……勞累、辛苦。封,富厚。

[25]非:否定副詞,不是。

[26]莊王:楚莊王,楚成王的孫子。

[27]若敖氏:鬬子文的家族。魯宣公四年,子文的侄子鬬椒作亂,楚莊王滅掉了若敖氏一族。鬬子文的孫子克黄出使齊國回到楚國,自拘請罪。楚莊王念在子文治楚的功勞上,赦免了克黄。

[28]鄖:楚地名,在今湖北安陸。鬬子文的後代在楚昭王時被封爲鄖公。

[29]先:動詞意動用法,以……爲先。後:動詞意動用法,以……爲後。

[30]先大夫:指子囊。

[31]相(xiàng):輔助,幫助。令:“靈”的借字,美好的。

[32]羸(léi):瘦弱。餒(něi):飢餓。

[33]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34]四境盈壘:(楚國)邊境四周佈滿了堡壘。盈,滿。壘,軍營墻壁。

[35]道:名詞作狀語,在路上。殣(jǐn):路上餓死的人。

[36]盜賊司目:當官的人都是盜賊。一説:盜賊張目窺伺。司,主管。目,眼睛,這裏指充當君主管理百姓的眼睛。

[37]放(fǎng):依靠。

[38]是之不恤:賓語前置。“是”作“不恤”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複指。

[39]厭:滿足。

[40]速:招致。

[41]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愠(yùn):惱怒。

[42]防:堵塞。

[43]潰:水冲破堤防。犯:侵害。

[44]於: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作“比……更……”。成:指楚成王,楚穆王商臣的父親。靈:指楚靈王。

[45]禮:名詞用作動詞,以禮待人。

[46]蹯(fán):獸的腳掌。楚成王想廢黜商臣而立商臣之弟職。於是商臣率兵圍成王,成王要求吃熊掌以後再死,但商臣不答應,成王遂自殺。

[47]甚:超過,勝過。

[48]其:語氣詞,表示委婉的反問,可譯作“怎麽”。待:對待。

[49]期(jī)年:一年。

[50]柏舉之戰:柏舉,楚地名,在今湖北麻城東北。蔡昭侯和唐成公來朝見楚昭王時,子常想要蔡昭侯的佩玉和唐成公的驌驦馬。二人不答應,所以子常把他們扣留了三年,直到交出纔放他們回國。蔡昭侯、唐成公回國後聯合吴國討伐楚國,並於魯定公四年在柏舉打敗了楚國。

[51]隨:隨國,在今湖北隨縣。

召公諫厲王弭謗[52]

厲王虐[53],國人謗王[54],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55]”王怒,得衛巫[56],使監謗者。以告[57],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58]。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59]。”

召公曰:“是障之也[60]。防民之口,甚於防川[61]。川壅而潰[62],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63];爲民者宣之使言[64]。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65];瞽獻曲[66];史獻書[67];師箴[68];瞍賦[69];矇誦[70];百工諫[71];庶人傳語[72];近臣盡規[73];親戚補察[74];瞽史教誨;耆艾修之[75];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76]。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77];猶其有原、隰、衍、沃也[78],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79]。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80]。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81],成而行之[82],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83]?”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84],乃流王於彘[85]。

[52]本篇選自《國語·周語》。題目爲後加。本篇講述了周厲王暴虐無道,不聽召公勸諫,鎮壓百姓的批評,最終遭到放逐而滅亡的下場,説明爲政應以民爲本。召(shào)公:召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厲王:周厲王,公元前878年—前842年在位,名胡,周夷王之子。弭(mǐ):制止、消除。謗:公開地議論别人的過失。

[53]虐:殘暴。

[54]國人:住在都邑裏的人。

[55]堪:經受得住。命:政令。

[56]巫:巫師。

[57]以告:(衛國的巫師)把(百姓指責周厲王的話)報告給(周厲王)。以,介詞,後省略賓語。

[58]莫:無定代詞,没有誰。道路:名詞作狀語,在路上。以目:用目光。

[59]乃:纔。

[60]障:名詞用作動詞,堵塞。

[61]防:堵塞。甚:厲害。於:介詞,引出比較對象,可譯作“比……更……”。[62]壅:堵塞。而:連詞,可譯爲“就”。潰:決堤氾濫。

[63]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因此治水的人用疏導的方法使水通暢。爲,動詞,治理。決,疏導,排除。導,通暢。

[64]爲民者宣之使言:治理國家的人表彰百姓讓百姓評論政事得失。宣,宣揚,表彰。言,發表言論。

[65]公卿:朝廷的高級官員,指三公和九卿。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九卿指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列士:朝廷的一般官員。由於古代一般官員稱爲士,又分爲上士、中士、下士,故稱列士。詩:有諷諫意味的民間詩歌。

[66]瞽(gǔ):樂官。本指瞎眼,古代以瞽者爲樂官,故爲樂官的代稱。

[67]史:史官。

[68]師:少師,次於太師的樂官,不是九卿中的少師。箴(zhēn):勸告,規勸。

[69]瞍(sǒu):瞎子。賦:有一定音節的吟誦。

[70]矇:有眸子而看不見,特指睜眼瞎。誦:不配合樂曲的誦讀。

[71]百工:從事各種手藝的人。

[72]庶人:平民。傳語:指平民對政事的意見間接傳到國君那裏。

[73]近臣盡規:左右親近的臣子盡力謀劃。盡規:竭力謀劃。

[74]親戚補察:同宗的親屬彌補(君王的過失)和督察(君王的政事)。親戚,與國君同宗的大臣。

[75]耆(qí)艾修之:德高望重的人教導他。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這裏指的是國君師傅、老臣等一些人。修,整治,教導。

[76]悖:違背,這裏指違背情理。

[77]財用於是乎出:財物從這裏生産出來。是,指示代詞,指代土地。乎,句中語氣詞,可不譯。

[78]其:指示代詞,指代土地。原:高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下而潮濕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79]興:體現。

[80]“行善而備敗”句:凡是人民認爲好的就加以推行,認爲壞的就加以防範,這樣纔能使人民財源旺盛、衣食富足。阜,大,豐富。

[81]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人民在心裏考慮成熟後用言論傳播出來。夫,句首語氣詞,表示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82]成:成熟。行:傳播。之:指代心裏考慮的東西。

[83]其與(yǔ)能幾何:會有多少人贊同呢?與,動詞,贊成,贊許。幾何,多少。

[84]三年:過了三年。指公元前842年。

[85]流:流放。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叔向賀貧[86]

叔向見韓宣子[87],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88],無以從二三子[89],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90],其宫不備其宗器[91],宣其德行[92],順其憲則[93],使越於諸侯[94],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95],以免於難[96]。及桓子驕泰奢侈[97],貪欲無藝[98],略則行志[99],假貸居賄[100],宜及於難[101],而賴武之德以没其身[102]。及懷子改桓之行[103],而修武之德[104],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105],以亡於楚[106]。夫郤昭子[107],其富半公室[108],其家半三軍[109],恃其富寵[110],以泰於國[111],其身尸於朝[112],其宗滅於絳[113]。不然[114],夫八郤,五大夫三卿[115],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116],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爲能其德矣[117],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118],何賀之有[119]?”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120],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121],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122]”

[86]本篇選自《國語·晉語》。題目爲後加。叔向借晉國欒氏、郤氏兩大家族的興亡史,向韓宣子賀貧,説明安於貧賤,樹立德行的道理。叔向:春秋晉國大夫羊舌肸(xī),字叔向。

[87]韓宣子:名起,是晉國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88]實:《説文·宀部》:“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此處用本義,義爲財富。

[89]無以從二三子:(家裏貧窮)没有供給賓客往來的費用,不能跟晉國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這裏指晉國的卿大夫。無以,凝固用法,没有什麽東西用來……。

[90]欒武子:即欒書,晉國的上卿。無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畝。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爲“卒”。

[91]宫:《説文·宀部》:“宫,室也。”此處用本義,義爲房屋,住宅。後專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宗器:祭祀的器皿。

[92]宣:顯示,顯露。

[93]憲則:法制。

[94]越:傳播,遠揚。

[95]刑:法,這裏指前文所講的“憲則”。疚:內心痛苦。

[96]以免於難:因此避免了禍患。這裏指没有遭到殺害或被迫逃亡。

[97]桓子:欒桓子,欒武子的兒子欒黶。驕:驕慢放縱。泰:奢侈。

[98]藝:標準,準則。

[99]略則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

[100]假貸居賄:把財貨借給人家從而取利。賄:《説文·貝部》:“賄,財也。从貝,有聲。”此處用本義,義爲財物。

[101]及:趕上、遭到。

[102]而賴武之德以没其身:但是依靠欒武子的德望,終生没有遭到禍患。其,指示代詞,指代欒桓子。

[103]懷子:欒懷子,欒桓子的兒子欒盈。桓:欒桓子。

[104]修:研究,學習。

[105]而離桓之罪:但是(懷子)因桓子的罪惡而遭罪。而,轉折連詞。離,“罹”的借字,遭到。

[106]以亡於楚:終於逃亡到楚國。亡,逃跑。

[107]郤(xì)昭子:即郤至,晉國的卿。

[108]其富半公室:他的財富抵得上半個晉國。公室,公家,這裏指國家。

[109]其家半三軍:他家裏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當時的兵制,諸侯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

[110]寵:尊貴榮華。

[111]以泰於國:就在國內非常奢侈。

[112]其身尸於朝:(郤昭子後來被晉厲公派人殺掉)他的屍體擺在朝堂(示衆)。

[113]其宗滅於絳: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掉了。絳,晉國的舊都,在今山西翼城縣東南。[114]然:指示代詞,這樣。

[115]夫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個人,其中五個大夫,三個卿。夫,句首語氣詞,表示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116]莫之哀也:没有誰同情他們。莫,無定代詞,没有什麽人。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於動詞“哀”前。

[117]能其德:能夠行他的道德了。

[118]弔:憂慮。

[119]何賀之有:賓語前置,“何賀”作“有”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複指。可理解爲:有什麽可祝賀的?

[120]起:韓起,即韓宣子。古人自稱名。

[121]敢:副詞,表示自謙。專承:獨自一個人承受。之:代詞,指代前面的“賴存”。

[122]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恐怕從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孫,都要感激您的恩賜。桓叔,晉穆侯之子,名成師,號桓叔。桓叔的兒子名萬,封邑在韓,稱韓萬,因此韓宣子尊桓叔爲韓氏的祖先。

 

 

 

 

 

 

第十七課

鴻門宴[1]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2],至鴻門[3],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4],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5],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6],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7],令將軍與臣有郤——[8]”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9]?”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10]。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11]。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12]。范增數目項王[13],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4],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15],謂曰:“君王爲人不忍[16]。若入,前爲壽[17],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18]。不者[19],若屬皆且爲所虜[20]。”莊則入爲壽[21]。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爲樂[22],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23],莊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24]。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5]。”噲曰:“此迫矣[26]!臣請入,與之同命[27]。”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28]。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29],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30],瞋目視項王[31],頭髮上指,目眥盡裂[32]。項王按劍而跽[33],曰:“客何爲者[34]?”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35]。”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36]。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37]。”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38]。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39]!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40],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41]’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42],封閉宫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説[43],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44]。竊爲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45],曰:“坐。”樊噲從良坐[46]。坐須臾,沛公起如廁[47],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48]。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49],爲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50]。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51],何辭爲?[52]”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53]。良問曰:“大王來何操?[54]”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55]。會其怒[56],不敢獻。公爲我獻之。”張良曰:“謹諾[57]。”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58]。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59],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60],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61]。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6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63]。”沛公已去,閒至軍中,張良入謝[64],曰:“沛公不勝桮杓[65],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66]。”項王曰:“沛公安在[67]?”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68],脱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69]。曰:“唉!豎子不足與謀[70]!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71]!”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72]。

[1]本篇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題目爲後加。《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記載了自黄帝開始,到漢武帝後期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傳記,共一百三十篇。該書開創了“紀傳體”的史書體例,爲後世樹立了楷模。歷來爲《史記》作注的很多,現在最通行的注本是“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史記》作者司馬遷(前145—前87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本篇講述了項羽與劉邦在鴻門宴上的一次較量,由於項羽目光短淺,優柔寡斷,坐失消滅劉邦勢力的良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楚漢相爭的最終結果。

[2]從(zòng):及物動詞使動用法,使……跟隨。騎(jì):名詞,指一人一馬,即騎兵。

[3]鴻門:即鴻門坂(坂,斜坡),在今陝西臨潼東。當時項羽兵四十萬,駐扎在新豐鴻門。

[4]戮力:並力,合力。

[5]河北、河南:黄河以北地區、黄河以南地區的泛稱。戰河北,指項王救助鉅鹿之戰。戰河南,指當時起義軍尊奉的義帝懷王令沛公略地入函谷關。

[6]不自意:自己也没有料到。意,意想,料到。

[7]有小人之言:指有壞人搬弄是非。

[8]郤(xì):“隙”的借字,縫隙,嫌隙,指感情上的裂痕。這句話沛公尚未説完,即被項王搶先答話打斷。

[9]籍:項羽名項籍,以名自稱,是禮貌的表現。何以至此:憑什麽到這個地步。

[10]即日:就在這天。與飲:同沛公一起飲酒。與,介詞,後面省略賓語。

[11]東嚮、南嚮:面朝東、面朝南。“東”“南”爲方位名詞作狀語。坐:古人雙膝着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作坐。亞父:地位僅次於父親的人,這是項羽對謀臣范增的尊稱。

[12]侍:卑幼者在尊長身旁作陪。這裏項羽和沛公坐位的朝向體現了尊卑之分。古代禮儀,室內坐位以東嚮爲尊,南嚮爲次尊,再次是北嚮,末位是西嚮。鴻門宴是在軍帳內舉行,座次按照室內排定。雙方的座次安排表現了項羽的倨傲和劉邦的屈就。

[13]數(shuò)目:屢次使眼色。數,屢次。目,名詞用作動詞,以目光示意。

[14]玉玦(jué):有缺口的環形佩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所佩戴的玉玦多次向項王示意。“玦”“決”同音,范增借此暗示項王立刻決斷把沛公殺掉。這句中的代詞“者”和前面“舉所佩玉玦以示之”結合成名詞性成分,充當句子的主語,數詞“三”充當謂語。這是古代漢語表示動量的一種形式。

[15]項莊:項羽的堂兄弟。

[16]不忍:不狠心,心腸軟。

[17]若:你,第二人稱代詞。前爲壽:上前祝壽(祝對方健康長壽)。

[18]因:趁機。坐:座位。這句指借舞劍爲由趁機攻擊坐着的沛公,殺死他。

[19]不者:不這樣的話。

[20]若屬:你們這些人。且:將。爲所虜:被他俘虜。被動句式,介詞“爲”後省略行爲主動者“沛公”。

[21]則:即,就。

[22]無以爲樂:没有什麽可以來助興取樂。

[23]以身翼蔽沛公:用身體遮掩住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24]樊噲(kuài):沛縣人,屠狗出身。後隨劉邦起義,是劉邦重要的親信和將領。漢建國後,爲左丞相,封舞陽侯。

[25]其意常在沛公: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即想殺害沛公。

[26]迫:緊急,危急。

[27]與之同命:同他(沛公)同生死共命運。

[28]擁:持。

[29]交戟(jǐ)之衛士:站在兩側持戟對叉着把守軍門的警衛。欲止不內(nà):想要阻擋樊噲不讓他進去。內,後作“納”。

[30]披帷:揭開營帳。西嚮立:向西站立着,即直面東嚮坐的項羽。西,方位名詞作狀語。

[31]瞋(chēn)目:睜大眼睛,指怒目而視。

[32]上指:向上豎起。目眥(zì)盡裂:眼眶都撐裂了。這是對樊噲怒目而視的誇張形容。

[33]按劍:握住劍。跽(jì):古人坐時臀部壓在腳跟上,準備起身要先挺起腰,臀部離開腳跟,這種姿勢叫“跽”。“按劍而跽”形容項王緊張戒備的樣子。

[34]客何爲者:客人是做什麽的?何爲,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爲”前。

[35]參乘:即“車右”,站在車右邊任警衛者。

[36]斗卮(zhī):盛一斗酒的大杯。

[37]彘(zhì)肩:豬的前腿。彘,豬,特指大豬。

[38]覆:翻轉過來。這是樊噲把盾牌向外的一面放在地上。啗(dàn):吃。

[39]且:尚且。安足辭:哪裏值得推辭。意思是,我連死都不怕,哪在乎再多喝酒呢。

[40]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殺人好像擔心殺不盡,處罰人好像擔心處罰不完。舉,盡。勝,盡。

[4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wàng)之:先攻破秦朝國都進入咸陽的人就在那裏稱王。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之,指代咸陽。

[42]豪毛:細毛,比喻細微的東西。

[43]細説:小人之言,讒言。

[44]此亡秦之續:這是延續已被滅亡的秦朝的做法,意思是走亡秦的老路。

[45]未有以應:相當於“無以應”,没有什麽話用來回答。

[46]從良坐:挨着張良坐下。

[47]如:往,到……去。

[48]都尉:軍中參謀之類的副官。陳平:秦陽武縣(今河南蘭考縣)人,這時爲項羽部下,後投奔劉邦,成了重要謀士,在漢惠帝、文帝時做了丞相。

[49]未辭:没有告辭。

[50]細謹:指瑣屑的事情。讓:責備。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的作爲上不能顧及小節,在大的禮數上不能推掉小的指責。

[51]如今人方爲刀俎(zǔ),我爲魚肉:現在别人好比是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砧板上的魚和肉。俎,切菜用的砧板。

[52]何辭爲:爲什麽要告辭。何……爲,古漢語表示反問的一種固定句式,可譯爲“爲什麽……”。爲,語氣詞,表反問。

[53]留謝:留下來向項王表示辭謝。

[54]何操:帶了什麽禮物。疑問代詞“何”作動詞“操”的賓語,置於“操”前。操,持、拿。

[55]璧:古代一種隨身佩帶的玉質裝飾品,形狀扁平而正圓,中間有小孔,一般用作朝聘、祭祀、喪葬時的禮品。玉斗:一種玉質的舀酒用的杓(sháo)。與:贈給。

[56]會:適逢,正碰上。

[57]謹諾:意思是恭謹地照辦。謹,表敬意的副詞。

[58]相去:相隔。去,距離。

[59]置:放棄,留下。車騎(jì):指來時所乘的車和所帶的騎從。脱身:抽身脱險。這裏指劉邦一人獨自騎馬逃走。

[60]夏侯嬰:沛人,從劉邦起義,成爲重要親信,後封汝陰侯。靳(Jìn)彊:劉邦部將,後封汾陽侯。紀信:劉邦部將,在後來項羽圍劉邦於滎陽時,紀信爲掩護劉邦而出城詐降,被項羽燒死。步走:徒步逃跑。

[61]酈山:即驪山,在今陝西西安臨潼區東南。道:動詞,經由。芷陽(Zhǐyáng):秦縣名,在今陝西長安縣東。閒(jiàn):秘密地,後作“間”。

[62]不過:不超過。耳:表限制性的敍述語氣,相當於“罷了”。

[63]度(duó):猜測,估量。乃:副詞,纔。

[64]謝:道歉。

[65]不勝(shēng)桮杓(sháo):禁不起酒力,即喝醉了。這是一種委婉的言辭。勝,禁得起。桮杓,酒器,這裏代酒。桮,“杯”的異體字。

[66]再拜:下拜兩次,這裏衹是表示敬意的言辭,並非實指。足下:對人的敬稱。這裏敬稱項羽。大將軍:對范增的敬稱。范增在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時任末將,所以這裏尊稱他爲大將軍。

[67]安在: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在”前。安,疑問代詞,代處所。

[68]督過:同義連用,責問、問罪。

[69]置之地:置之於地,把它放在地上。拔劍撞而破之:拔出劍砍擊玉斗,把它砍破了。破,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破碎。

[70]豎子:古代的僮僕,也用爲對人的輕蔑稱呼。與謀:與之謀;介詞“與”後省略賓語。豎子不足與謀,意思是這小子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范增表面上駡項莊,實際是駡項羽。

[71]吾屬今爲之虜矣:意思是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吾屬,我們這班人。今,將要,表示事實即將發生。爲之虜,被動句式,被他俘虜。之,指代劉邦。

[72]立:副詞,立即。誅殺:含有判罪殺死的意思。

即墨之戰[73]

田單知士卒之可用[74],乃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75],妻妾編於行伍之閒[76],盡散飲食饗士[77]。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78],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溢[79],令即墨富豪遺燕將[80],曰:“即墨即降[81],願無虜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82]。”燕將大喜,許之。燕軍由此益懈。

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爲絳繒衣[83],畫以五彩龍文[84],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85]。鑿城數十穴,夜縱牛[86],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87],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88]。五千人因銜枚擊之[89],而城中鼓譟從之[90],老弱皆擊銅器爲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91]。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92],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93]。田單兵日益多[94],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95],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爲齊。乃迎襄王於莒[96],入臨菑而聽政。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73]本篇選自《史記·田單列傳》。題目爲後加。田單是戰國時期齊國田氏宗室的遠房子弟,曾任臨菑管理市場的職員,纔能不爲人所知。在燕將樂毅攻破齊國、齊湣王出奔被殺、齊僅困守莒和即墨兩城的形勢下,田單顯示了他臨危不驚、靈活應對的智謀和能力,被即墨人推舉爲將軍,率領全城士卒百姓抗擊燕軍光復齊國。這裏節選的,就是田單率領士卒出奇兵,擊破燕軍,收復齊國失地的一段故事。

[74]可用:指可以用於作戰。這是由於燕軍的暴虐激起了齊國士卒的鬥志。

[75]操:持,拿着。版:築牆的工具。插:“臿”的借字,掘土的工具,相當於今天的鍬。功:工作。這句指田單親身參與修築防禦工事,和士兵分擔辛勞。

[76]行(háng)伍: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爲伍,五伍爲行,行伍泛指軍隊。這裏指把妻妾編入軍隊服役。

[77]饗(xiǎng)士:以酒食犒勞士兵。

[78]乘:登。這裏指田單把有戰鬥力的甲士埋伏起來,讓老弱者和婦女登上城樓防守,以此迷惑燕軍。

[79]溢: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爲一溢,後作“鎰”。

[80]遺(wèi):贈給。燕將:由於田單施用反間計,使燕王撤换了名將樂毅,此時燕將爲騎(jì)劫。

[81]即:很快就要。

[82]願:希望。族家:同族。安堵:安居,不受侵擾。

[83]絳:深紅色。繒(zēng):綢緞。

[84]五彩龍文:五顔六色的龍形花紋。文,花紋,後作“紋”。

[85]束:縛,捆紮。這句是説,把鋒利的尖刀綁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蘆葦捆紮在牛尾上,再把蘆葦的末端點燃。

[86]城:城牆。縱:放開,任其自由行動。

[87]炬火:火把,指點燃的蘆葦。炫耀:光亮耀眼。

[88]觸:撞。這句指被牛撞到的燕軍士兵非死即傷。

[89]銜枚:古代行軍,爲避免被敵軍發現,讓每個士兵將“枚”(形如筷子)銜在口中,枚的兩端用繩子繫在脖子後,這樣士兵便不能講話出聲,叫銜枚。

[90]鼓譟(zào):擂鼓呐喊。從之:追擊燕軍。

[91]夷殺:殺。

[92]亡:逃跑。北:敗逃。這裏均指敗逃的燕軍。

[93]畔:“叛”的借字。這裏指田單進軍所經過的城邑都重新回歸齊國。

[94]日益多:一天天增多。日,名詞作狀語,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下文“燕日敗亡”用法同。益,增益。

[95]卒:終於。河上:地名,齊國的北部邊界。

[96]襄王:名法章,湣王之子,湣王出亡逃到莒地,被楚將淖齒所殺,法章改名换姓隱於民間,後在莒地被立爲襄王。因此田單到莒迎接襄王。

管鮑之交[97]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98]。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99],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爲言[100]。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101]。及小白立,爲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102]。鮑叔遂進管仲[103]。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104],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105],分財利多自與[106],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107],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108];吾嘗三戰三走[109],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110],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11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112]。子孫世禄於齊[113],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爲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114]。

[97]本篇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題目爲後加。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稱霸天下,建立了輝煌的業績。但是管仲能爲齊桓公重用以施展其才能,得力於他的知交鮑叔牙的無私推薦。本篇記載的就是管、鮑之交以及鮑叔牙以知人讓賢的美德爲天下人所稱道的故事。

[98]潁上:地名,潁水北岸,也叫潁陽,相傳爲古代高士巢父、許由隱居之地。

[99]欺:欺騙。管仲與鮑叔在南陽合夥做買賣分財利時,管仲自己故意多取財利。

[100]善遇:善待。不以爲言:不因爲(受欺)而説什麽。

[101]據《左傳·莊公十年》記載,齊襄公即位後,法令無常,鮑叔牙預見齊國將有內亂,奉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地避難;齊國內亂發生時,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糾逃到魯國。齊襄公被殺後,小白獲內援搶先回國,被立爲齊君(即齊桓公),魯國遵照齊君的吩咐殺公子糾,召忽爲公子糾殉難,管仲被囚禁送回齊國。

[102]焉:相當於介詞結構“於是”,表示被動。“囚焉”即“囚於是(桓公)”。[103]進:推薦,推舉。

[104]匡:匡正。一匡天下,使整個天下得到匡正。

[105]賈(gǔ):做買賣。[106]與:給與。多自與,即多給自己(財利)。

[107]見逐:被驅逐。“見”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

[108]不肖:不才,缺乏才能。

[109]走:跑,這裏指逃跑。

[110]召忽死之:召忽爲他(子糾)殉難。

[111]羞小節:以小節操的失誤爲羞。羞,形容詞意動用法。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恥。

[112]以身下之:使自身位於管仲之下,即地位甘居管仲之下。

[113]世禄於齊:世代在齊國享有爵禄。世,代,父子相承爲世。

[114]多:看重,贊許。

 

 

 

第十八課

一鳴驚人[1]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2]。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3],數使諸侯[4],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5],好爲淫樂長夜之飲[6],沈湎不治[7],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説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8],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9],賞一人,誅一人[10],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11]。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12],齎金百斤[13],車馬十駟[14]。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絶[15]。王曰:“先生少之乎?[16]”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説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17],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18]:‘甌窶滿篝[19],汙邪滿車[20],五穀蕃熟[21],穰穰滿家。[22]’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黄金千溢[23],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24]。楚聞之,夜引兵而去[25]。

[1]本篇節選自《史記·滑稽列傳》。題目爲後加。本篇記載了淳于髡用隱語勸諫齊威王的兩則故事。

[2]淳于髡(kūn):姓淳于,名髡,戰國時齊人,曾是齊稷下學派學者,以博聞强記、能言善辯著稱。贅婿:婚後定居在女家的男子,所生子女從母姓,承繼母方宗祧。先秦時期贅婿地位等同奴婢,後世有所改變。

[3]滑稽(gǔ jī):善於言談,應對如流。

[4]數(shuò):屢次,多次。

[5]齊威王:齊國國君,田氏,名因齊。喜隱:喜好隱語。隱語,古代也稱“庾詞”,指不直接説明本意而用借用比喻等手法暗示的表達方法。

[6]淫樂(lè):過分地縱慾作樂。

[7]沈湎(chén miǎn):沉湎於飲酒享樂。沈,後作“沉”。

[8]蜚:“飛”的借字。

[9]朝(cháo)諸縣令長:讓各個縣令縣長來朝見。秦漢時期,縣人口有萬户以上,其長官稱令,人口在萬户以下,其長官稱長。朝,動詞使動用法,使……朝見。[10]賞一人,誅一人:獎賞即墨大夫,誅殺阿大夫。即墨大夫治縣有實效,但由於不奉承威王身邊的人,因而蒙受惡名;威王派人考察他的政績,獎賞他萬户爲食邑。阿大夫善於奉承威王身邊的人,名聲甚佳,實際上在阿縣玩忽職守,還疏於防治,被敵國侵佔了土地;威王派人考察後,烹殺了他。事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11]振驚:即震驚。振,“震”的借字。這裏指齊威王起兵戰勝了魏國和趙國軍隊,迫使魏、趙歸還侵佔的土地。

[12]之:動詞,到……去。

[13]齎(jī):拿錢物贈送人。

[14]駟:四匹馬拉的車。

[15]冠纓索絶:繫冠的帶子都(因大笑而震)斷了。冠纓,繫冠的帶子。索,盡、全。絶,斷。

[16]少之:認爲少。少,形容詞意動用法。

[17]傍(páng):邊側,這個意思後寫作“旁”。禳(ráng):古代除邪消災的祭祀。禳田,祭神祈求農事平安無災。

[18]祝:祝禱,祭祀時説出自己的祝願。

[19]甌窶(ōu lóu)滿篝:狹小的旱地收成能裝滿筐籠。甌窶,高而狹小的旱地。篝,筐籠。

[20]汙邪(wū xié)滿車:地勢低斜的田地收成也能裝滿車子。汙邪,地勢低斜的田。

[21]蕃熟:繁茂成熟。

[22]穰穰(ráng ráng):豐盛,衆多。這裏指收成豐盛,家裏裝得滿滿的。

[23]益:增加。溢: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爲一溢,後作“鎰”。

[24]革車:兵車。

[25]引兵而去:退兵離去。

張釋之諫孝文帝[26]

張廷尉釋之者[27],堵陽人也[28],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爲騎郎[29],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30],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産,不遂[31]。”欲自免歸[32]。中郎將袁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33]。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34]。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35],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閒事,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文帝稱善,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36]。

釋之從行[37],登虎圈[38]。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39],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40],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41]。文帝曰:“吏不當若是邪?尉無賴[42]!”乃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43]”上曰:“長者也。[44]”又復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45]”上復曰:“長者。”釋之曰:“夫絳侯、東陽侯稱爲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46],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47]!且秦以任刀筆之吏[48],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49],然其敝徒文具耳[50],無惻隱之實[51]。以故不聞其過[52],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53]。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54],臣恐天下隨風靡靡[55],爭爲口辯而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56],舉錯不可不審也[57]。”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嗇夫。

上就車[58],召釋之參乘[59],徐行[60],問釋之秦之敝。具以質言[61]。至宫,上拜釋之爲公車令[62]。

[26]本篇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題目爲後加。本篇記述了張釋之執法嚴明、公正不阿、敢於爲捍衛法律公平犯顔抗爭的事蹟。張釋之:漢文帝時任廷尉。[27]廷尉:九卿之一,爲當時最高司法長官。張釋之任廷尉時聲名最著,故稱“張廷尉”。古人有稱官職以表示尊重的習慣。[28]堵(zhě)陽:今河南省方城縣東,漢屬南陽郡。

[29]訾(zī):“資”的借字。騎郎:守門户、充車騎的侍衛官。這裏指因家産殷實被選拔爲騎郎。

[30]調:指升遷。

[31]宦:在外做官。不遂:指不合心意。

[32]免:辭職。

[33]徙:調動。補:擔任。謁者:爲皇帝掌管迎賓、傳達事務的官員。

[34]便(biàn)宜:有利國家、合乎時宜。

[35]卑之,毋甚高論:把意見説得切實可行,不要憑空高論。卑,形容詞使動用法,使……低微。之,指代張釋之要説的話。

[36]拜:授予(官職)。謁者僕射(yì):謁者之長,當時手下掌管的謁者凡七八十人。

[37]從行:跟隨(漢文帝)出行。

[38]虎圈(juàn):養虎的地方。

[39]上林:即上林苑,秦時創立,苑中多養禽獸,供皇帝春秋打獵取樂。尉:指上林苑中管理事務的官員。這句指漢文帝問上林尉各種禽獸登記簿的情況。

[40]虎圈嗇夫:管理虎圈的小官吏。甚悉:十分詳盡。

[41]觀:顯示。響應:像回聲一樣立即回應,極言其速。響,回聲。這句指嗇夫想要借此顯示自己能脱口迅速回答問題而又滔滔不絶的能力。

[42]無賴:(能力)靠不住。

[43]以:動詞,認爲。周勃:漢沛地人,隨劉邦起兵反秦,屢立戰功,封絳侯;吕后死,諸吕作亂,周勃與陳平共同平定內亂,迎立文帝,在文帝朝任丞相。

[44]長者:忠厚有德的人。

[45]張相如:漢高祖時爲中大夫,任河間守,擊陳豨有功,封東陽侯,文帝時爲太子傅。

[46]曾(zēng):副詞,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達到某種極限,相當於“乃”“竟”。

[47]斅(xiào):仿效。諜諜(diédié):《漢書》作“喋喋”,指話多。捷給(jǐ):應對敏捷,隨口説出迎合對方心理的話。

[48]以:因爲。刀筆之吏:主辦文案的官員。刀筆,原指在竹簡上筆寫刀削,這裏指秦朝任用主辦文案的官員善於舞文弄墨。

[49]亟(jí)疾:緊迫迅速。苛察:苛刻繁瑣。高: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高,看重。這句指官吏以辦事緊急、苛刻繁瑣來爭勝。

[50]徒:徒然,空。這句指秦的弊端是空有表面文章而無其實。

[51]惻隱:同情,憐憫。

[52]不聞其過:聽不到自己(秦朝)的過錯。

[53]陵遲:衰頽,衰落。土崩:比喻崩潰敗壞,無法收拾。

[54]口辯:口才。超遷:越級提拔。

[55]隨風靡靡:比喻群起而仿效之。

[56]下之化上:等於説“下之化於上”,下面被上面教化。疾:急速,快速。景(yǐng)響:光影和回聲。景,後作“影”。

[57]舉錯:舉動措施。錯,後作“措”。審:仔細,謹慎。

[58]就:走向。就車,即登車。

[59]參乘:坐在車的右邊陪乘。這是文帝對張釋之欣賞信任的表示。

[60]徐:慢慢地。

[61]具:全,皆。質:誠。這句指張釋之對文帝提出的問題全都以推心置腹的態度回答。

[62]公車令:公車是漢代官署名,其中掌管司馬門警衛、臣民上書和徵召工作的官員稱公車令。

蘇武牧羊[63]

單于使使曉武[64],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65]。劍斬虞常已[66],律曰[67]:“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68]。單于募降者赦罪[69]。”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70]。”武曰:“本無謀[71],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72],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73],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衆數萬,馬畜彌山[74],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75]。空以身膏草野[76],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77],與君爲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78]?”武罵律曰:“女爲人臣子,不顧恩義[79],畔主背親[80],爲降虜於蠻夷[81],何以女爲見[82]?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83],反欲鬭兩主[84],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爲九郡[85];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86];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87];獨匈奴未耳[88]!若知我不降明[89],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90],白單于[91]。單于愈益欲降之[92]。乃幽武[93],置大窖中[94],絶不飲食[95]。天雨雪[96],武卧齧雪[97],與旃毛并咽之[98],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99],使牧羝,羝乳乃得歸[100]。别其官屬常惠等[101],各置他所[102]。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10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104]。杖漢節牧羊[105],卧起操持,節旄盡落[106]。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107]。武能網紡繳[108],檠弓弩[109],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110]。三歲馀,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111]。王死後,人衆徙去[112]。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113]。

[63]本篇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題目爲後加。《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的著作,記載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通行的注本有唐·顔師古的集注本以及清·王先謙的《漢書補注》等。《漢書》的編著者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東北)人。本篇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幾年的艱辛歷程,刻畫了蘇武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的愛國形象。

[64]單(chán)于:匈奴人對君主的稱呼。使使:派使者。第一個“使”爲動詞,第二個“使”爲名詞。曉:告知。

[65]會:一起。論:判決定罪。虞常:原爲漢朝官員,後投降匈奴。在蘇武出使匈奴時,虞常等人謀反,並與蘇武的副使張勝謀劃射殺衛律。後事情敗露,虞常被匈奴抓獲。因:介詞,趁着。降:動詞使動用法,使……投降。

[66]劍斬:用劍斬殺。劍,名詞作狀語,用劍。已:完畢。

[67]律:即衛律,原爲漢朝官員,後投降匈奴,被封爲丁零王。[68]張勝:漢朝官員,蘇武的副使。當(dāng):判處。

[69]募:招募。

[70]副:這裏指張勝。相坐:相連坐。古代法律規定一個人犯罪,他的親屬或和他有關係的人一同受罰。

[71]本無謀:本來没有參與謀劃。

[72]擬:作樣子,這裏指作出要殺蘇武的樣子。

[73]負:背棄。歸:歸順。

[74]彌:滿。

[75]復然:也會像這樣。然,代詞,代指衛律享受的榮華富貴。[76]空:副詞,白白地。以:介詞,可譯作“用”。膏:油脂,名詞用作動詞,表示滋養。

[77]因:介詞,憑藉,通過。

[78]雖:連詞,即使。尚:副詞,還。可得:能够做到。

[79]爲(wéi):動詞,作爲。顧:顧念。

[80]畔主背親:背叛國君和親人。畔,“叛”的借字,背叛。

[81]降虜:投降的俘虜。蠻夷:古代對四方邊遠少數民族的蔑稱,這裏指匈奴。

[82]何以女爲見:爲什麽要見你。

[83]平心持正:用心公平,主持公正。

[84]反:反而。鬭:使動用法,使……相互攻打。

[85]南越殺漢使者,屠爲九郡:這裏指漢武帝元鼎五年,漢朝派使者鎮服南越,南越吕嘉殺死了漢使和南越王並自立爲王。次年,漢武帝派兵征討,誅殺了吕嘉並把南越分爲九郡。南越,古國名,故址在今廣東、廣西一帶。屠,屠殺,這裏指平定。

[86]宛王殺漢使者,頭縣(xuán)北闕:這裏指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朝派使者壯士車令到大宛求良馬,大宛王毋寡不肯獻馬,將漢使殺害在回去的路上。後來漢武帝派兵討伐大宛,大宛貴族殺了毋寡並獻馬投降。宛,即大宛,古西域國名,故址在今烏玆别克斯坦境內。頭縣北闕,指毋寡的頭懸掛在漢宫殿北面的門樓之上。縣,懸掛,後作“懸”。北闕,古代宫殿北面的門樓,是大臣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的地方。

[87]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這裏指漢武帝元封二年,漢朝派使者涉何説服朝鮮王右渠投降,但右渠不但未降,還殺了涉何。後武帝派兵征討,右渠的臣下將右渠殺死,投降了漢朝。即時,立刻。

[88]獨匈奴未耳:衹有匈奴還没有(因爲殺害漢朝使者而被誅滅)而已。獨,範圍副詞,衹有。

[89]若:第二人稱代詞。明:明確,顯然。

[90]終:最終。不可:不能。脅:逼迫。

[91]白:禀告。

[92]愈益:更加,同義副詞連用。降:動詞使動用法,使……投降。

[93]幽:囚禁。

[94]窖:地窖。

[95]絶不飲食:(將蘇武)和外界隔絶並且不讓他喝水吃飯。飲食,動詞使動用法,使……喝水吃飯。

[96]雨(yù)雪:下雪。雨,動詞。

[97]齧(niè):吃。

[98]旃(zhān):“氈”的借字,一種毛織物。並:一起。

[99]徙:遷徙。北海:匈奴的北界,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

[100]羝(dī):公羊。乳:動詞,生育。乃:情態副詞,纔。得:能夠。

[101]别:動詞使動用法,使……分開。其:指示代詞,代指蘇武。

[102]各:分别。他所:其他地方。

[103]既:時間副詞,已經。廩食:供給的食物。

[104]去:“弆”的借字,改讀jǔ,收藏。草實:草籽。

[105]杖:名詞用作動詞,拿着,拄着。漢節:漢朝的符節。

[106]旄:指符節上用旄牛尾作的裝飾。盡:完全。

[107]積:累積。於靬(wū jiān):匈奴的王號。弋(yì)射:射獵禽鳥。

[108]“網”字前應有“結”。繳(zhuó):繫在箭上的絲繩。

[109]檠(qíng):校正弓弩的器具,名詞用作動詞,校正(弓弩)。

[110]給(jǐ):供給。

[111]服匿:盛酒的容器。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圓形氈帳。

[112]徙去:遷徙離開。

[113]丁令:又作“丁靈”“丁零”,古代民族名,漢代時是匈奴的屬國。厄:窮困。

論貴粟疏[114]

鼂錯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115],爲開其資財之道也[116]。故堯、禹有九年之水[117],湯有七年之旱[118],而國亡捐瘠者[119],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120]。今海內爲一[121],土地人民之衆,不避禹、湯[122],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123],何也?地有遺利[124],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125],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126]。民貧,則姦邪生[127]。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128],不農則不地著[129],不地著,則離鄉輕家[130],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131],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132];飢之於食,不待甘旨[133]。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134],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135],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36]?明主知其然也[137],故務民於農桑[138],薄賦斂,廣畜積[139],以實倉廩[140],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141]。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142],趨利如水走下[143],四方亡擇也[144]。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衆貴之者[145],以上用之故也[146]。其爲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147],可以周海內而亡飢寒之患[148]。此令臣輕背其主[149],而民易去其鄉[150],盜賊有所勸[151],亡逃者得輕資也[152]。粟米布帛[153],生於地,長於時[154],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155],中人弗勝[156],不爲姦邪所利[157],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158]。

[114]本篇選自《漢書·食貨志》。題目爲後加。這是鼂錯給漢文帝上的一封奏疏,在這篇奏疏裏,鼂錯論述了“貴粟”對於國家富强和人民安定的重要意義。鼂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今河南禹縣一帶)人,西漢政論家。

[115]食(sì):動詞使動用法,給……吃。衣(yì):名詞使動用法,給……穿。

[116]爲(weì):介詞,後省略賓語“之”,指代“百姓”。資財:物資財富。道:途徑,方法。

[117]據《史記·五帝本紀》及《史記·夏本紀》記載,堯時洪水泛濫,堯命鯀治水,九年而不見成功,後來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並最終取得成功,因此這裏並言“堯禹”。

[118]湯:成湯,商朝的建立者。《説苑·君道》記載“湯之時,大旱七年”。

[119]亡:與“無”通用,改读wú。捐瘠者:被抛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捐,拋棄。瘠,瘦弱。

[120]以:連詞,表示原因,可譯作“因爲”。畜(xù):積蓄。備先具:防備的措施提前做好。具,準備充分。

[121]海內爲一:四海之內成爲一體,即天下統一。

[122]不避:不亞於。

[123]未及:趕不上。

[124]地有遺利:土地還有遺留下的利益,指還没有充分使用。

[125]生穀之土:生長糧食的土地。未盡墾:没有完全開墾。

[126]游食之民:四處游蕩的百姓。

[127]姦邪:姦佞邪惡,這裏指各種壞人壞事。

[128]農:名詞用作動詞,從事農業生産。

[129]地著(zhù):定居在一個地方,這裏指不隨便遷徙。著,固定。

[130]輕家:不重視家園。輕,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得很輕。

[131]雖:連詞,即使。城:城牆。池:護城河。

[132]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人在寒冷的時候,對於衣服的要求,不會等到有又輕又暖的衣服纔穿。輕煖,這裏指又輕又暖的衣服。煖,“暖”的異體字。

[133]甘旨:味美的食物。

[134]不再食:不吃兩頓飯。再,兩次。

[135]保:保有。

[136]安:疑問代詞,怎麽。以:介詞,後面省略賓語“之”,指代百姓飢寒交迫的情況。有其民:保有(自己)的百姓。其,代詞,代指國君。

[137]明主:賢能的國君。知其然:知道道理是這樣的。

[138]務民於農桑:使百姓致力於農業生産。務,動詞使動用法,使……致力於……。桑,指种桑養蠶。

[139]薄: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減輕。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增加。

[140]以:連詞,表目的,可譯作“來”。實:充實。倉廩:儲藏米穀的地方。

[141]可:能夠。得:得到,這裏指得到百姓的心。有:保有。

[142]在上所以牧之:在於國君用什麽方法去治理。牧,牧養,這裏指統治。

[143]趨利:奔赴財富利益。走下:向低處流。走,跑,這裏指水流快速地流向(低處)。

[144]四方亡擇:對於東西南北是没有選擇的。亡,與“無”通用,改讀wú。

[145]貴: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很珍貴。

[146]以:介詞,因爲。故:原因,緣故。

[147]其:代詞,代指珠玉金銀。爲物:作爲物品。臧:收藏,後作“藏”。在:動詞,存放。把握:握着、拿着,這裏用作名詞,指握起來的手掌。

[148]周海內:走遍天下。周,動詞,走遍。

[149]輕:輕易。背:背離。

[150]去:離開。

[151]有所勸:受到鼓勵。勸,鼓勵,這裏指引誘助長。

[152]輕資:輕便的資財。

[153]粟米布帛:泛指糧食桑麻類的農産品。

[154]長於時:成長要靠天時。時,天時。

[155]石(dàn):古容量單位,一石十斗,一百二十斤。

[156]中人:平常的人。弗勝(shēng):不能勝任,這裏指拿不動。

[157]爲(wéi):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主動者。利:名詞意動用法,把……看成是有利益的。

[158]是故:因此。貴: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很貴重。賤: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很輕賤。

 

 

 

 

 

第十九課

送孟東野序[3]

韓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4]。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5]。水之無聲,風蕩之鳴[6]。其躍也,或激之[7];其趨也,或梗之[8];其沸也,或炙之[9]。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10],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謌也有思[11],其哭也有懷[12]。凡出乎口而爲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13],鬰於中而泄於外者也[14],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15]。金、石、絲、竹、匏、土、革、木[16],八者,物之善鳴者也[17]。維天之於時也亦然[18]。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19],以雷鳴夏[20],以蟲鳴秋[21],以風鳴冬[22]。四時之相推敚[23],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24]!

其於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爲言[25],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26],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27],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28],又自假於《韶》以鳴[29]。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30],伊尹鳴殷[31],周公鳴周[32],凡載於《詩》、《書》六藝[33],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爲木鐸。”[34]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35]。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36]。臧孫辰、孟軻、荀卿[37],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眘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38],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39]。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40],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41],然亦未嘗絶也[42]。

[3]本文是韓愈爲孟郊就任潥陽縣尉而作的一篇贈序。文章從物不平則鳴寫到人不平則鳴,指斥當時社會不重用人才的現實。韓愈(768—824):唐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阳)人,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古文運動的首倡者。孟東野(751—814):即孟郊,字東野,唐代文學家。

[4]大凡:副詞,用在句首表示總括,可譯作“凡是”。平:均衡、穩定。則:連詞,就。

[5]撓:攪擾、吹拂。鳴:動詞使動用法,使……鳴。下文“風蕩之鳴”“或擊之鳴”中的“鳴”同。前一“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後一“之”,代詞,代指草木。下同。

[6]蕩:摇動,摇蕩。

[7]其:指示代詞,指代水。也:句中語氣詞,表延宕語氣。或:肯定性無定代詞,有什麽東西。激:阻遇。

[8]趨:指水流順勢而下奔騰起伏的樣子。梗:阻塞。這句話的大意是水的奔騰起伏是有什麽在下面阻塞它。

[9]炙:燒。這句話的大意是水的沸騰是有什麽東西烧煮它。

[10]然:代詞,這樣,指代上文“物不平則鳴”的情況。

[11]謌: “歌”的異體字,唱歌。思:憂思。

[12]懷:愁緒。

[13]樂(yuè):音樂。也者:語氣詞連用,“也”字表示延宕,“者”字表示提示。

[14]鬱:鬱積。泄:發洩。

[15]善鳴者:善於鳴響的東西。者,特殊代詞,指代“……的東西”。假:借。之,代詞,指代“善鳴者”。

[16]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八種製作樂器的材料,也指用這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金,指編鐘;石,指磬;絲,指琴瑟;竹,指簫管;匏,指笙;土,指塤(xūn);革,指鼓;木,指柷敔(zhù yǔ)。

[17]八者,物之善鳴者也:這八樣樂器,是萬物中善於鳴響的東西。

[18]維:語氣詞,無實義。時:四時。也:句中語氣詞,表提頓。然:這樣,指代善鳴者善於借外物而鳴。之:連詞,連接主語和介詞結構,組成名詞性的偏正結構。

[19]以鳥鳴春:上天借鳥爲春天奏響樂曲。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憑藉物,下文三個“以”字用法相同。

[20]以雷鳴夏:上天借雷電爲夏天奏響樂曲。

[21]以蟲鳴秋:上天借蟬等蟲豸爲秋天奏響樂曲。

[22]以風鳴冬:上天借寒風爲冬天奏響樂曲。

[23]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推敚(duó):推移替代,這裏指春去秋來的季節變换。

[24]第一個“其”:語氣詞,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大概”。者:特殊代詞,指代“……的東西”。

[25]精:精華。言:語言,這裏指口語。

[26]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文辭(作爲書面語)與口語相比較,更加精細華美。文辭,文章辭句。

[27]唐:唐堯。虞:虞舜。咎陶(gāo yáo):一作皋陶,舜時掌管司法之官。

[28]夔(kuí):舜時的樂官,精通樂律。

[29]韶:樂曲名,相傳由夔製作。

[30]五子:太康的五個兄弟。启的兒子夏王太康,荒淫暴虐,他的五個兄弟作歌以規勸他,世稱《五子之歌》。

[31]伊尹:殷時賢相。

[32]周公:姬旦,武王弟,武王死時,成王年幼,由他攝理王政。

[33]六藝: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六部儒家所推崇的經典。

[34]傳(zhuàn):書傳,指《論語》。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大意是上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號令天下。木鐸(duó),以木爲舌的鈴鐺。古代施政布令,振盪木鐸以召集百姓。

[35]莊周:莊子,戰國時思想家,老莊哲學的創始人之一。荒唐:浩瀚而無邊際。

[36]屈原:名平,楚國大夫,楚辭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是長篇楚辭《離騷》。

[37]臧孫辰:臧文仲,春秋時魯國大夫。孟軻:即孟子,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荀卿:即荀子,戰國時思想家。

[38]楊朱:戰國時衛國人,主張“爲我”。《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翟:墨子,春秋時思想家,主張兼愛、非攻。管夷吾:管子,春秋時齊桓公的賢相。晏嬰:晏子,春秋時齊景公的卿相,以節儉力行,聲名顯於諸侯。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思想家,老莊哲學的創始人。申不害:戰國時鄭人,主刑名之學。韓非:戰國時韓國公子,主張變法。眘(shèn)到:一作“慎到”,戰國時趙人,主張以勢(權術)治天下。田駢:戰國時齊人,其學術主張與眘到同。鄒衍:戰國時齊人,爲陰陽學派的代表。尸佼:戰國時魯人,商鞅的老師。孫武:戰國時齊人,著《兵法》十三篇。張儀:戰國時魏人,與蘇秦同拜鬼谷子爲師,以連横之説助秦統一天下。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最初勸説秦王統一天下,不被任用,後遊説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以抗强秦。

[39]李斯:戰國末楚上蔡人,拜荀卿爲師,説秦王並六國,拜爲客卿,秦統一天下以後爲丞相。

[40]司馬遷:西漢夏陽人,著名的史學家。相如:司馬相如,西漢成都人,漢賦的代表作家。揚雄:西漢蜀郡成都人,字子雲,長於辭賦。

[41]不及於古:趕不上上古(指春秋戰國秦漢)。及,趕上。《説文·又部》:“[],逮也。从又从人。”以又(手)抓住人,會意爲“趕上”的意思。

[42]然:連詞,表示轉折。未嘗:不曾。

進學解[43]

韓愈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44],招諸生立館下[45],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46];行成於思,毁於隨[47]。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48],拔去凶邪,登崇俊良[49]。占小善者率以録[50],名一藝者無不庸[51]。爬羅剔抉,刮垢磨光[52]。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53]。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54]。”

[43]本文是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以此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提高道德修養。

[44]國子先生:韓愈自稱,當時他任國子博士。唐代的國子監是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統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各學的教官稱博士。

[45]諸生:各位學生。館:教舍。

[46]業精於勤,荒於嬉(xī):學業精進,在於勤奮;學業荒疏,在於貪玩。業,學業。嬉,遊戲,玩耍。

[47]行(xìng):品行,品德。行成於思,毁於隨:品德的成就,在於思慮策劃;品德的墮落,在於隨波逐流。

[48]治具:治國的棟樑之材。畢:全部。張:這裏是得到使用的意思。

[49]登崇:提拔、擢昇。俊:《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

[50]占小善者率以録:大意是説衹要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會得到録用。

[51]名一藝:以一藝而聞名於世。名,聞名。藝,指儒家的經典,儒家六經稱爲“六藝”。庸:《説文·用部》:“[],用也。从用从庚。”此處用本義,義爲用。

[52]爬羅:整理搜取。剔抉:選擇。刮垢磨光:刮去污垢,打磨得閃閃發光。比喻造就人才。

[53]蓋:語氣詞,相當於“大概”。有幸:指以色藝才智而獲得最高統治者——皇帝的賞識。揚:與上文“張”同義,也是得到録用的意思。

[54]患:擔心。有司:官吏。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潮州韓文公廟碑[55]

蘇軾

匹夫而爲百世師[56],一言而爲天下法[57],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58],關盛衰之運[59]。其生也有自來[60],其逝也有所爲[61]。故申、吕自嶽降[62],傅説爲列星[63],古今所傳,不可誣也[64]。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65]。”是氣也[66],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67]。卒然遇之[68],則王公失其貴[69],晉、楚失其富[70],良、平失其智[71],賁、育失其勇[72],儀、秦失其辯[73]。是孰使之然哉[74]?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75]。故在天爲星辰[76],在地爲河嶽[77],幽則爲鬼神[78],而明則復爲人[79]。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80],歷唐貞觀、開元之盛[81],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82]。獨韓文公起布衣[83],談笑而麾之[84],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85],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86],而道濟天下之溺[87],忠犯人主之怒[88],而勇奪三軍之帥[89]。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90]!蓋嘗論天人之辨[91],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92]。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93],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94]。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95],而不能回憲宗之惑[96];能馴鱷魚之暴[97],而不能弭皇甫鎛、李逢吉之謗[98];能信於南海之民,廟食百世[99],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100]。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101]。

[55]本文是蘇東坡爲潮州韓文公廟碑撰寫的碑文的一部分。韓愈的仕途極爲坎坷,屢受挫敗。然而,他一生行事爲文,能秉承浩然正氣,生不苟生,死不苟死,以一介書生之綿力振救國家,復興唐室。故能取信於民,廟食百世,名垂萬古。韓文公:即韓愈,“文”是他的謚號。

[56]匹夫:庶民,百姓。世:代。

[57]一言而爲天下法:一句話却可以成爲天下人效法的標本。

[58]參:加入。天地之化:天地的化育。[59]關盛衰之運:影響到國家昌盛還是衰亡的命運。關,影響,關係到。

[60]其生也有自來:他的出生呀是有來歷的。即“生不苟生”。也,句中語氣詞,表延宕(句中的停頓),下同。

[61]其逝也有所爲:他的辭世呀是有所作爲的。即“死不苟死”。

[62]見《詩經·大雅·崧高》“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吕,吕侯,即《詩》中的甫,也稱甫侯,曾作《吕刑》(載《尚書》中)。申,申伯,本姜姓,炎帝之後,吕侯、申伯都是周王室的大臣。自,介詞,可譯作“從”。嶽:古有四嶽之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

[63]傅説(yuè):殷商武丁王時賢相,因得自於傅岩,賜姓爲傅。傅説爲列星,化用《莊子》傅説“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的典故。

[64]誣:虚妄不實。

[65]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見《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正大剛直之氣。

[66]是:指代詞,這。

[67]寓:寄寓。於:介詞,引進行爲的處所。尋常:平常。塞:充塞。

[68]卒(cù)然:忽然。卒,“猝”的借字。之:代詞,指浩然之氣。

[69]王公失其貴:(使)王公失掉他的尊貴。

[70]晉、楚失其富:(使)晉、楚這樣的大國失掉它們的富足。

[71]良、平失其智:(使)張良、陳平這樣的智囊失掉他們的智慧。良,張良,劉邦謀士,輔佐漢王滅秦楚,封爲留侯。平,陳平,秦末從項羽起事,後投劉邦,有謀略,輔佐漢王統一天下,後封曲逆侯。

[72]賁(bēn)、育失其勇:(使)孟賁、夏育這樣的力士失去勇猛。賁,孟賁,戰國時齊人,有勇力。育,夏育,周時衛國人,傳説力能拔牛尾。二人是古代勇力之士的代稱。

[73]儀、秦失其辯:(使)張儀、蘇秦這樣的説客失去辯才。儀,張儀,戰國時魏人,以連横之説助秦統一天下。秦,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最初勸説秦王統一天下,不被任用,後遊説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以抗强秦。

[74]是:指示代詞,這。之:代詞,代指浩然之氣。然:指示代詞,這樣。哉:表疑問的語氣詞。

[75]其:語氣詞,表推測,可譯作“恐怕、大概”。“其必有”句:大意是説一定會有一種永恒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依,依靠。恃,憑藉。

[76]在天爲星辰:大意是説古聖賢具備浩然正氣,即便是死後也會昇上天,列爲星辰。

[77]在地爲河嶽:大意是説聖賢們死後的魂魄下地,也會成爲河神、山神。

[78]幽則爲鬼神:大意是説聖賢們死後的魂魄處在冥冥之中,也是鬼中的豪傑。

[79]而明則復爲人:大意是説要是他們重新轉世,也會再入人道。這是古人的一種迷信説法。

[80]道:先王古道。文:文風。弊:敗壞。異端:邪説。

[81]貞觀: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年號爲貞觀。開元: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改年號爲開元。貞觀、開元被認爲是唐代鼎盛期。

[82]房:房玄齡,唐齊州臨淄人。曾隨李世民起兵征伐,太宗即位,爲中書令。與杜如晦共執朝政,有“房謀杜斷”之稱。杜:杜如晦。曾爲秦王李世民兵曹參軍,參與機密。太宗即位,爲尚書僕射。姚:姚崇。睿宗時爲相,爲奏太平公主出居東都事被貶,玄宗時復爲相,其主政時期史稱開元之治。宋:宋璟。玄宗時與姚崇相繼執政。爲人剛正,善守文,與姚崇齊名,並稱“姚宋”。

[83]獨:副詞,衹有。起布衣:韓愈早年父母雙亡,靠兄嫂撫養成人,故云“起布衣”。

[84]麾(huī):古代的令旗,這裏是指揮的意思。

[85]靡然:本指草木隨風而倒的樣子,這裏是望風響應的意思。復:副詞,又。

[86]八代:指東漢、魏、晉、(劉)宋、齊、梁、陳、隋。六朝興駢麗之風,對漢代文風是一大衝擊,故以之爲衰。

[87]而: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道濟天下之溺:大意是説韓愈的《原道》有振救人心及時弊之功。濟,振救。溺,沉溺。

[88]忠犯人主之怒:指憲宗元和十二年,韓愈時任刑部侍郎,因上書諫阻遣使往鳳翔迎佛骨一事,被貶爲潮州刺史。

[89]而勇奪三軍之帥:指韓愈奉詔平定鎮州之亂,斬亂黨黨魁王廷湊之首一事。

[90]豈:情態副詞,難道。者:特殊代詞,表示“……的東西”。

[91]天人之辨:探究天道與人事的相互關係的學問。

[92]以謂人無所不至:認爲人(的智慧和力量)没有不能達到的地方。

[93]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大意是説對天地自然,不可以智慧力量去强取,衹能以精誠之心來應對。

[94]匹夫匹婦:平民男女。

[95]衡山:山名,古爲南嶽。

[96]回:挽回。

[97]能馴鱷魚之暴:清人吴楚材、吴調侯《古文觀止》注:“潮州鱷魚爲患,公爲文投水中,是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按:《韓昌黎文集》有《祭鱷魚文》,可證此説。

[98]弭(mǐ):止。皇甫鎛:憲宗時寵臣,推薦方士爲憲宗製“長生藥”,以求寵信。李逢吉:唐憲宗時佞臣。韓愈被貶潮州,曾上謝表給憲宗,憲宗覽後有悔意,想重新啟用他,皇甫鎛忌恨韓愈,奏改袁州。李逢吉曾挑起韓愈與李紳的交鬥,使韓愈被免兵部侍郎之職。謗:誹謗。

[99]能信於南海之民,廟食百世:指潮州人在韓愈死後立廟祭祀一事。

[100]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指韓愈自從以觀察推官的身份入仕,先後被貶至山陽、潮州,移徙袁州,行軍蔡州,宣撫鎮州,没有一天是在朝廷供職。

[101]所:特殊代詞,表示“……的事”。者:特殊代詞,表示“……的事”。

 

第二十課

《古書疑義舉例》三則[2]

一字誤爲二字例

《禮記·緇衣》篇[3]:“信以結之,則民不倍[4];恭以涖之,則民有孫心[5]。”惠氏棟《九經古義》謂[6]:“孫心”當作“愻”。[7]《説文》:“愻,順也。《書》[8]云:‘五品不愻。’”今文《尚書》作“訓”[9],古文《尚書》作“愻”[10],今孔氏本作“孫”[11],衛包又改作“遜”[12],古字亡矣,《緇衣》猶存古字耳[13]。

《尚書·多方》篇:“我有周惟其大介賚爾[14]。”按:枚氏因“大介”連文[15],而以“大大賜汝”釋之,不詞甚矣[16]。《説文·大部》:“[],大也。从大,介聲。讀若蓋。”[17]凡經傳訓大之介,皆其叚字也[18]。此經疑用本字。其文曰:“我有周惟其[]賚爾。”[19]“[]賚”,即“大賚”也。後人罕見“[]”字,遂誤分爲“大介”二字。[20]

《國語·晉語》:“吾觀晉公子,賢人也。其從者,皆國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晉國。”[21]按:僖二十三年《左傳》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22];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23]”疑此文“一人”二字乃“夫”字之誤[24]。“以相”絶句,即《左傳》所謂“若以相”也[25]。“夫必得晉國”絶句,即《左傳》所謂“夫子必反其國”也[26]。“夫”者指目其人之辭[27],説詳襄二十三年《左傳正義》。今誤作“一人”二字,義不可通矣[28]。

[2]《古書疑義舉例》是一部古書校讀的名著,作者爲清代俞樾。俞樾,“晚清三先生”之一,學識淵博,著述頗豐。他的《古書疑義舉例》雖爲小冊子,却在學界産生過很大的影響。在讀書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能被古人和時人牽着鼻子走,是該書給我們最大的啟迪。俞氏的這三條考證,都還没有同書其他版本不訛的佐證,故還不能當作定論,但他講的古代典籍中有“一字誤分爲兩字”或“兩字誤合爲一字”的現象的確是存在的。如《戰國策·趙策》“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龍言”二字誤合爲“讋”字就是一例。

[3]《禮記·緇(zī)衣》:這裏爲小戴《禮記》四十九篇本。《緇衣》爲第三十三篇。

[4]信:誠信。倍:背叛。

[5]涖(lì):臨,到,後作“蒞”。

[6]惠氏棟:惠棟(1697—1758),清代江蘇吴縣人,乾嘉學派代表人物。

[7]當作:校勘學術語,用來指出文獻中誤字的正字。

[8]書:《尚書》,是現存最早的關於上古典章制度的文獻彙編。

[9]今文尚書:秦時《尚書》作爲儒家經典被禁,漢初秦時博士伏生口授二十九篇,文帝時鼂錯用漢隸寫定,稱“今文尚書”。

[10]古文尚書: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破壞孔子舊宅以擴充王宫,從孔子舊宅牆壁中發現用先秦蝌蚪文寫成的《尚書》,稱“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共四十五篇。

[11]孔氏本:指《尚書孔安國傳》。

[12]衛包:唐天寶年間人,據《新唐書·藝文志》載:“天寶三載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古文由此而絶跡。”衛包改“愻”爲“遜”。

[13]猶:副詞,用於動詞之前,表示既成事實的持續,可譯作“還”。古字:古本文字,即反映版本原貌的文字。

[14]有:詞頭,用於名詞前,無實義,可不譯。賚(lài):賜予。

[15]連文:指兩字相連成義的情況。“大介”兩字相連,介又有大義,古人稱大圭爲介圭(長一尺二寸),故枚氏以爲大介連文是同義連文,故釋大介爲“大大”。

[16]不詞:不成詞義,也就是平時口語和書面語中都没有這種説法。

[17][](jiè):俞氏引《説文》旨在證明“大介”有可能是“[]”字之誤拆。“[]”字除了見於《説文》以外,西漢揚雄《方言》卷一亦云:“[],大也。東齊海岱之間曰[]。”

[18]凡經傳訓大之介,皆其叚字也:大意是説經典文獻中若是用作“大”這一詞義的“介”字,都是“[]”的借字,本字當作“[]”。介,本義爲身披鎧甲的人,甲骨文作[],由這個意義可引申出疆界等義,但不能引申出大義,用作大義,當如俞氏所説是“[]”的借字。

[19]其文曰:“我有周惟其[]賚爾”:是説《尚書·多方》原本應作“我有周惟其賚[]爾”,今本《十三經注疏》仍作“我有周惟其大介賚爾”,是承前人分[]字爲大介二字之誤。

[20]“‘[]賚’,即‘大賚’也”句:這裏是俞氏的考辨結論。大意是説,[]賚是大賚(大賜)的意思,“大介”是“[]”字之誤拆,誤拆的原因是傳抄者很少見過“[]”字,於是就把“[]”拆分爲“大介”二字。注釋家不明其誤,跟着把“大介”講爲“大大”,則是錯上加錯。

[21]這段文字見《國語·晉語四》。

[22]皆足以相國:都可以成爲國相。

[23]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假如讓(其中一人)成爲國相,那人一定會背叛他的祖國。若,假設連詞,假如。以,介詞,省略賓語“之”。

[24]這句話是説《國語》的“一人”是“夫”字拆分成的。

[25]絶句:就是句子在這裏點斷。《國語》的“以相”就相當於《左傳》所説“若以相”,因此,句讀的時候,要在“相”字後斷句。

[26]《國語》的“夫必得晉國”就相當於《左傳》所説的“夫子必反其國”,因此,要在“夫必得其國”這裏斷句。

[27]“夫”者指目其人之辭:“夫”是用來指稱特定人的詞。

[28]今誤作“一人”二字,義不可通矣:今行本《國語》把“夫”字誤拆成“一人”,意思上就講不通了。“夫”字誤拆成“一人”,而不是“二人”,當還有脱落致誤的原因,“二”字脱落一横,就成“一”字。

二字誤爲一字例

《禮記·檀弓》篇[29]:“從母之夫[30],舅之妻,二夫人相爲服。”按:“夫”字衍文也[31]。“二人”兩字誤合爲“夫”字[32],學者旁識“二人”兩字以正其誤[33],而傳寫誤合之[34],遂成“二夫人”矣。《國語》“夫”字誤分爲“一人”二字,《檀弓》“二人”字誤合爲“夫”字,甚矣古書之難讀也[35]。

[29]《禮記·檀弓》篇是孔子和弟子討論古代喪葬禮儀等的言行記録。俞氏此段文字考察了其中一段文字的訛誤,指出“二夫人相爲服”中的“二夫人”爲“二人”之訛。

[30]從母:姨母。從母之夫,指的是姨父。

[31]衍文:校勘學術語,指典籍傳抄過程中誤增的字,這裏是説“夫”字不當有,是多餘的文字。

[32]“二人”兩字誤合爲“夫”字:是説由於古書豎排的關係,“二”和“人”上下相連,就容易誤合成“夫”字。

[33]“學者旁識(zhì)”句:是説有學識淵博的讀書人,知此“夫”字爲“二人”誤合,就在旁邊批註“二人”兩字以糾正版本的文字訛誤,引起别人的注意。學者,讀書的人。旁識,在旁邊加批註。識,作標記。

[34]而傳寫誤合之:傳寫的人却將批註性文字和誤合的“夫”字一起刻入到版本中。[35]甚矣古書之難讀也:古書難讀是很顯然的了。這是倒裝句,謂語“甚矣”前置。矣,句尾語氣詞,這裏由於倒裝,放到了句中。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大名冠小名例[36]

《荀子·正名》篇曰:“物也者,大共名也[37];鳥獸也者,大别名也[38]。”是正名百物[39],有共名别名之殊[40]。乃古人之文,則有舉大名而合之於小名,使二字成文者[41]。如《禮記》言“魚鮪”,魚其大名,鮪其小名也[42]。《左傳》言“鳥烏”,鳥其大名,烏其小名也[43]。《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44]。《荀子》言“禽犢”,禽其大名,犢其小名也[45]。皆其例也[46]。

《禮記·月令》篇:“孟夏行春令[47],則蝗蟲爲災[48];仲冬行春令,則蝗蟲爲敗[49]。”王氏引之曰[50]:“‘蝗蟲’皆當爲‘蟲蝗’[51]。此言‘蟲蝗’,猶上言‘蟲螟’,後人不知而改爲‘蝗蟲’,謬矣。[52]”按[53]:上言“蟲”而下言“蝗”,上言“蟲”而下言“螟”[54];蟲,其大名也;蝗、螟,其小名也。[55]

《中孚》傳[56]曰:“乘木舟虚也。”[57]按《正義》引鄭《注》曰[58]:“空大木爲之曰虚[59],總名皆曰舟。”然則舟、虚並言,舟其大名,虚其小名也[60]。王注曰[61]:“乘木於用舟之虚[62]。”此説殊不了[63],輔嗣徒習清言,未達古義也[64]。

[36]俞氏這幾段文字揭示了古人大名冠(加於)小名的行文條例。

[37]《荀子·正名》篇是論述名稱與實物關係的一篇文章,主張名定而實辨,制名以指實,接觸到語言的起源問題,有些觀點如“約定俗成”論對今人影響很大。大共名:相當於今天説的總稱。

[38]大别名:相當於今天所説的大類概念,也就是表示事物大類的名稱。

[39]正名百物:爲萬物制定好的名稱。

[40]共名:相當於種概念。别名:相當於屬概念。

[41]“乃古人之文”句:古人行文有把表示事物大類的名稱放到表示事物小類的名稱前,以成一個組合單位的情況。

[42]“如《禮記》言‘魚鮪’”句:例如《禮記》中的“魚鮪”,其中的“魚”是表示大類的名稱,“鮪”是表示小類的名稱。

[43]“《左傳》言”句:《左傳》説的“鳥烏”,“鳥”是表示大類的名稱,“烏”是表示小類的名稱。

[44]“《孟子》言”句:《孟子》説的“草芥”,“草”是表示大類的名稱,“芥”是表示小類的名稱。

[45]“《荀子》言”句:《荀子》説的“禽犢”,“禽”是表示大類的名稱,“犢”是表示小類的名稱。上古禽可指走獸,不單是指飛禽。禽,動物的總稱,包括飛禽走獸。

[46]皆其例也:都是大名冠小名的例子。其,指示代詞,指大名冠小名。

[47]孟夏:指夏季的第一月,古以孟、仲、季表示一個季節三個月的順序,孟夏則是指農曆的四月。行春令:是説到了初夏還出現春季的物候現象。

[48]“蝗蟲爲災”與下文“蝗蟲爲敗”意思相同,都是指在當年出現蝗蟲肆虐成災的自然災害。

[49]仲冬:冬季的第二月,即農曆十一月。

[50]王氏引之:即王念孫之子王引之,王氏父子爲乾嘉學派的領軍人物。

[51]“蝗蟲”皆當爲“蟲蝗”:是説《禮記·月令》篇中的“蝗蟲”都應該是“蟲蝗”。當爲,校勘術語,專用於糾正版本文字錯訛現象。

[52]“此言‘蟲蝗’”句:大意是説,上文講“蟲螟”,是大名冠於小名之例,這是古人行文的正常格式,而這裏改變了這種格式變成了“蝗蟲”,則是今人行文的正常格式。今行本“蝗蟲”是後來的人不知古人有大名冠小名的行文格式而亂改的。這種改動是錯誤的。

[53]按:這是訓釋用語,表示下面的話是俞樾的分析。

[54]俞氏贊同王氏的説法,並作了分析。

[55]“蟲,其大名也”句:蟲是表示物體大類的名稱,蝗、螟是表示物體小類的名稱。

[56]《中孚》:《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名。傳:指《彖(tuàn)》傳。

[57]乘木舟虚也:這是《彖》傳解釋《中孚》卦辭“利涉大川”的一句話。[58]《正義》:指唐代孔穎達等奉詔撰定的《周易正義》。

[59]空大木爲之曰虚:挖空整棵大樹做成的船就叫虚。空,動詞,挖空。爲,動詞,做。之,代詞,指船。

[60]“然則舟、虚並言”句:這樣的話,那麽舟虚一起出現,舟是表示大類的名稱,虚是表示小類的名稱。

[61]王:指王弼(226—249),三國時魏國玄學家,字輔嗣。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62]用:介詞,相當於“以”。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3]殊:程度副詞,很。了:明瞭。

[64]徒:範圍副詞,衹。清言:玄言。達:到達,這裏指明瞭。

 


00536自考古代汉语文选原文注释持续更新16-20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