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非洲之旅


非常偶然机会去了一趟西非,黑奴当年的起锚之地,红土地肥沃又贫瘠,贫富差距大,但又悠闲自得。
不知是不是所有大陆的西海岸都是如此,风大浪高,不宜下海,雨季更是持续时间很长,湿度大,空调极易锈蚀,柏油马路也是如此。
多哥、贝宁、尼日利亚挨着,多年以后尼日利亚成了非洲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我们的产品出口的大户之一,估计它已经是西南非洲的经济中心了。
虽然住的是“海景房”,但总有一种他乡异客的感觉。站在屋顶平台远眺等待入港的船只,那里一定有从中国来的货船,多少会有一点想家的感觉。尤其是回国踏上北京的土地时,对比就更强烈了: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高楼林立,与之对比的是红土椰林、巨浪荒滩、还有巨大无害的彩色蜥蜴游走房前屋后。来过非洲的都有大病一场的经验,估计是水土不服吧。当地普通百姓都是手抓饭,超市和餐厅价格一点不便宜,即是中国人也不敢常去,虽然被当地人认为很有钱。
确实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非洲,胸怀第三世界,才能有所贡献。不仅仅是差距,还有文化。当地曾经是法国殖民地,虽然独立了,但是资源还在被别人控制,官方语言还是法语。就像途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的一个西餐厅,侍者彬彬有礼,西服革履,端盘子都是那么优雅,但是白衬衫领口已经破旧了。
那么问题来了,工程验收是按照欧盟的法律法规还是中国的工程规范?
坐飞机从香港启程穿越印度洋,途径埃塞俄比亚,一路换机,肤色逐渐变深,直到最后,机上还剩屈指可数的浅色皮肤乘客,我们几个中国人和几个做假发生意的勤奋的韩国人。非洲人头发长不长,只能卷卷的,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的黑人明星其实都是假发。所以非洲理发店不受欢迎,假发店到处都是,脏脏辫做完了很长时间是不洗头的。
回国飞机上遇到一个黎巴嫩小伙,虔诚的穆斯林,每隔一小时就要祷告一次(机场都有专门的祈祷室)。我以为他是去中国旅游的,攀谈中得知,他是去广州,去进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