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游戏泛论1】何为游戏?

2023-09-07 02:52 作者:天才美少男xty  | 我要投稿

“何为游戏?”“游戏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定义游戏?”

    这个问题也是本系列专栏的核心问题,由此出发,我们会由浅入深地去思考和游戏相关的各种事物。

理论与实践

试想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如何去思考?

    我认为首先,至少是我,会在心中列举出一些我们心里认为是游戏的一些事物,然后去寻找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或者说去寻找共性/寻找共同的特征/发现规律/进行归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比如,我认为英雄联盟能被认为是游戏,现实中的捉迷藏也能被认为是游戏,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只是举个例子,比如,我根据,它们都是有一定程度的运气成分在其中的,由此可能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游戏是具有一定运气成分的一类事物。

    由这些被我们列举出的事物,到“游戏是具有一定运气成分的一类事物”这样一个结论,这就是一个“理论”诞生的过程。


    “理”,从字义上来看,我们常说“照道理”、“按常理来说”,因此我们可以把“理”理解为某种规律,“照道理”也就是按规律来说的意思,而这个结论也正是我们通过寻找规律得到的;

    而“论”这个字,则体现了我们可以用相对明确的、语言的形式去表达这种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传递给他人,从而能够去更好地运用,这也是理论的优点。


    但是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理论的缺点就在于,它无论如何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游戏是具有一定运气成分的一类事物”这样一个理论实际上也的确仅仅反映了我所认为的游戏的共有的某个性质而已。

    因此,这句话作为一个理论当然是非常初步的,它显然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它的实用性显然也不够,那么进而,我们就需要通过“实践”去完善它。

    我们之所以会去得到一个理论,就是因为我们想要运用它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服务于我们自己,那么在运用它从中获益的这个对应的,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它无法解释或者解释错误的情况,或者是我很好地运用了这个理论,却还是达不到我预期的目标等等;

    从而,我们会尝试去完善这个初步的理论,或者延伸出一种新的理论,这同样也是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从一个狭隘的理论扩展到了一种更全面,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因此,不难看出,也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


    继续拿游戏来说,我们在初步得到“游戏是具有一定运气成分的一类事物”这样一个理论后,我们或许在面对一些新的游戏时,能够借此更敏锐地,更清晰地意识到其中运气相关的细节;

    但是在这之后,假设你接触到了棋类游戏,比如象棋、围棋等等,你会觉得其中的运气成分似乎没有原先想的那么大,或者说它们作为游戏和自己的理论是存在一定冲突的;

    同时,之前的那个理论也无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这些游戏,那么我们就会尝试去改善这个理论,让它变得对我们自己来说更实用,这就是所谓的实践。


    科学发展也是如此,人们为了解释某些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也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提出新的理论,完善原先的理论,从而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比如,人们最初从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中意识到了微生物的存在,进而一步步提出关于细胞,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等等;

    再比如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将在宏观低速下的理论也拓展到了微观和高速的情况下,它们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么,对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对于这种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我们尝试画一张示意图来更好地理解它。

理论与实践

    当然,这张图中所展现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你认为实践包括了思考的过程也完全没有问题,我画这张图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达我的观点。


    解释一下,在这张图中,“思维实验”指的是,有些人可能觉得,有时候自己只需要通过在脑海中反思一下,就可以发现之前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过程会显得更依赖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实践,但我们在反思时设想的这些场景或者说情形,最终也可以被认为是基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些认知,因此这当然也可以算作一种实践。

    不过为了区分开来,我们可以称它为“思维实验”,字面意思,就是在思维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当然也是一种实践;同时,这个词可能更多的会出现在一些哲学相关的内容中,比如“电车难题”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但是不少人都对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误解,那么这些相关的内容我也会放在下个系列的专栏中。

    当然,实践不拘泥于形式,比如,上面那张图中所谓“意识”指的只是我们自己,那么如果考虑到人与人之间,那么事实上,我们也会将他人的结论和自己对比来得到更好的理论,这种交流当然也能被认为是一种实践,但是它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实践的方式,其实最终也都可以用图中所展现出的这样一个过程去解释。


    那么,回过头来,同样的,对于“何为游戏”这个问题,我也是从一开始,先接触到一个新的游戏,再到尝试或者了解过了许多类型,从而在逐渐的游戏过程中,能够自己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比如一些通用的方法、技巧、思路等等,再加上他人分享的一些经验之谈等等,进而能够不断加深游戏理解,直到我现在至少说有底气去做这样一系列专栏来阐述我对游戏这整个概念的理解。

    而这个过程也正是这张图中所展示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去认识到这一点,去更好地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准确/全面与实用性的关系

    回到前面,我说过,我们都是为了某个目的去研究理论的,那么无论如何,理论总是向对我们更高的实用性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如果把科学的实用性,也就是对“解释一切”这个目的来说的实用性称为准确和全面,那么并不是一个理论越准确、全面,它的实用性越强

    只能说,一个理论的实用性越强,它往往相比之前的理论是更准确、全面的。

    还是拿游戏来说,我们研究游戏的理论,再怎么样我们的目的也不过是“解释一切游戏”,而“一切游戏”一定是属于“一切”的。

    那如果我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切游戏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我说的有错吗?完全没有错,但是这样一个结论对我们有实用性吗,我想很难有。

    抽象一点来说,在分子和原子这个层面,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游戏这个概念可以被认为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者说,我们将它过度还原了。

    具体一点来说,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总是用分子和原子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因为即便从这种视角能够分析得更精准,但它的精准所带来的价值远远不足以弥补分析需要多花费的时间,这是不值得的。


    换句话说,我们不会因噎废食,我们承受得起不小心摔掉一只碗,我们也承受得起出门被车撞死的概率;

    就算给你一台足够强大的机器能够精准地预测到结果,比如摔不摔掉一只碗需要计算一个小时,出不出车祸要计算一周,那我想我们也几乎不会选择每次吃饭前花一个小时,每次出门前花一周来计算,更不用说我们使用这台机器所需要付出的其他代价了。

    再比如,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的,我在理论完成度和写下这些想法的早晚之间的权衡,同样也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顺带提一下,在任何的行为中,无论我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都在做着类似的这种权衡,我们也可以尝试去用这种思路去思考一些可能我们平时不会去这么思考的行为,从而进行改善,以达到更高的效率,而这种思路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之后要说的一种博弈的思维方式,它无处不在。

怎样才算一个好回答?

    回到“何为游戏”这个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回答才算是一个好的回答?


它应该是一个简洁的回答吗?

    如果你在百度百科或者维基百科上去搜索“游戏”这一词,它们会给出几行的对其的定义,那这些话算关于游戏的理论吗?算,但一定不是好的游戏理论。

    当我们谈到某样事物的定义,往往会觉得既然是定义,那么其表述应该是会显得很明确的,清晰易懂的,简洁的;同时,我们也会觉得理论也总是向着简洁发展,也的确如此,物理上我们总结出了四种基本力,甚至更进一步,我们会去追求一种统一理论。


但此简洁非彼简洁。

    对于后者,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F%3Dma,虽然这个公式很简洁,但和我前面提到的计算效率同一个道理,当我们运用它解题时,步骤也许会是很繁琐的;

    也就是说,这里的这个简洁其实等同于之前所说的准确/全面,可以说越简洁,我们解释和运用它时反而会越复杂,就比如我为什么得写这么多文字来解释我的观点,因为这不是一句话甩给你就能够说清楚的事。


    而前者所谓的简洁,就真的是指这样的几句话能够把事情说明白,但实际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反过来看,这也说明了这些所谓简洁的定义其实是非常笼统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过度的简化,甚至是存在一定错误的。

    但我们称之为简洁,这实际上是一种情理之中的但不合适的偏见,因为在通常用语下,定义这个词总是暗含了其为某种规则的意思。


    换句话说,你可以想一想这些我们看到的定义实际上是为了什么服务的?

    是为了制定某种标准而服务的,对吧。

    不可否认,这种办法的确能够让人们接触新事物时快速地对其进行一个最最基本的整体的把握,但对于没有把握理论和实践其中关系的人,这等同于在不负责任地向他人灌输对此的一种的很差的固定的认知,而问题就在于,在我看来其实大部分人都无法很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一个可能夸张一点的例子,比如某个现实问题可以转化为解方程x+1=2,得到了答案是1,那么我从中学到了这种思维方法,就能够去简化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我不能够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那么我反而会受限于这种思维,过于依赖这种思维,总是追求一个所谓简洁的答案,而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从而陷入惯性思维,或者说一种思维定式,

    因为我难以意识到这种数学思维以及它赋予我的这种思维倾向,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抽象和包装,也因此它才会有这样一个答案。

    由此,我的认知不但没有进步,甚至反倒可能变得更加狭隘了。

    因此,这种所谓简洁的回答会将许多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的人束缚住,从而带来更大的误解,他们再也不能够,也不会去理解这个范围外的其他答案了,他们很难作出改变,而更依赖自己的一些“野性”,去盲目地相信,盲目地厌弃一些事物。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背过求导公式,但相对很少人知道求导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但假如有一天我们都忘了求导公式,那么前者是绝对无法再想起来了,而后者能够通过推导重新得到,

    也就是说,后者是有退路可言的,他们有思维的过程,这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者的优势所在;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也提到过,在游戏中,依靠他人的理论成果是存在不小弊端的,这也正是这个道理。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刚开始玩英雄联盟的时候,那个时候基本没时间玩(当然现在也不怎么玩了),不过我一直会去看一些高水平玩家的对线。

    当时,拉扯,当然我们现在叫拉扯,这个技巧还是属于比较高端的,我当时第一次看到这种操作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厉害,它是我完全没想到的一种技巧,那现在回想一下,我觉得我当时会那么觉得也无可厚非,毕竟一直在,凭空想自然是很难想到的,但如果在实践中我觉得其实应该不难发现,这也说明实践也的确是很重要的;

    之后呢,我学到之后,实战中的确就能有模有样地拉扯对手了,一直能够偷a对面,当时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问题在于,由于缺少实践,我其实除了拉扯其他什么都不会


    比如,对面玩的盖伦,开q冲过来,开个e,挂个点火,一个r,再接个平a,我就死了,换作当时的我就会很恼火,因为我自以为明明比他厉害,会拉扯,比他水平高,他那么无脑,毫无操作,但我就是打不过他;

    当然,现在的我就不可能再会这么认为了,而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一开始就直接去模仿高手,这会导致我对游戏的理解存在断层


    第一,这不是学习一个新游戏的自然过程,那些从最开始就在玩的一批人,他们能够从菜鸡互啄开始慢慢互相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着稳固的知识量,对每个英雄以及一些游戏机制等等有着充分的理解

    而随着玩家对游戏的进一步开发,自然而然会逐渐诞生一些新的技术和技巧,但这些新东西本就是基于那些前置知识的,因此对于新玩家来说,直接去学一些进阶的技术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第二,这种模仿仅仅是表面的。新玩家的确可以通过观看高水平玩家的录像来得到进步,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一定程度从中意识到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并且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我们很难意识到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不该做,因为他们在录像中根本不会那么做。

    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把坏的选项排除掉了,而只是学样的我们只会应对敌方好的选项,但对面卖个破绽或者故意出个坏的选项时我们就原形毕露了。

    格斗游戏也更是如此,我在刚入门的时候完全看不懂高手的录像,这和上面也是同一个道理,更需要的还是多多实践,多从自己的水平出发去思考这个游戏,去逐渐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个个问题,而那些录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指导和方向。


    所以,我认为对于“何为游戏”这个问题,一个好的回答也一定是着重于过程的,而不是迫使提问者去死记硬背一些,甚至实用性还是很低的结论。

    我们也常常会说,要突破惯性思维,这也是同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去理解一个理论从无到有的过程,才能够意识到并学到其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对我们来说全新的思维方式,这在我看来才是一种实打实的自我提升和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会说,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是大猩猩也能够看懂的,因为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作为一种对“何为游戏”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基于了这种思维,它们更着重于简单、清晰、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推理和逻辑,它们既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也不脱离实际

    对于这些,如果进一步展开来说,以小见大,就不得不谈到一些教育相关的问题了,那在这里我们也先点到为止;以及,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规则,它们的确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安稳和秩序,我们可能也习惯着、依赖着这种安稳和秩序,但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尝试去发现这种固定认知、这种偏见的存在,进而能够抛去这种偏见再去进行思考,这和前面说的也是一个道理。

    那么关于这些话题,我也都会放在下一个系列的专栏中去讲。

潜意识中的概念

理论与实践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图,可以发现,它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理论,也就是我得到的关于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理论。

    同时,它当然是不够好的,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也会进一步去完善它,并且解释其中的一些细节,它们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先列举出了一些我们心中所认为的游戏,也如图中所示,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它们是游戏,是因为我们直接从现实世界中获取了相关的信息,比如曾经看到的一些关于游戏的言论,听到的一些他人关于游戏的讨论等等,从中我们才能知道那些会被人们认为是游戏。

    这么解释的确没有问题,但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东西。


    如果是一个对于游戏没那么了解的人,或许上面的话还是适用的,但对于一些玩游戏比较多的人,我认为即便他们之前没有像我这样相对正式地思考过“何为游戏”这个问题,如果让他们去思考,在同样的时间里,相比一般人,他们能更顺畅地得出一些理论,并且它们相比之下更加准确和全面。

    那么你可能会说,这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游戏,但如果“更了解”这个词的确只是指他们收集的关于游戏的信息比一般人多,那么意味着他们的处理能力普遍远超常人?但显然这不是这个原因。

    因此我认为“更了解”这个词更指的是,他们对游戏这个概念的理解更深;也就是说,我让他们正式地去想这个问题之前,他们的大脑对这些信息明显存在着一种“预处理”,当然,每个人都有着这种预处理过程。


    换句话说,“游戏”这个词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理论,而那些最初的个例也并不是最原始的信息。

    那些最原始的关于游戏的信息经过我们潜意识中进行的加工后,由特殊到一般,变为了某种一般性的模糊的知识,而我们用“游戏”这个理论、这个单词,作为一种明确的知识,去指代上述那种模糊的知识,作为了潜意识和意识间的一座桥梁

    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人会把潜意识也归为意识的一类,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你可以理解为我这里的意识指的是除了潜意识之外的意识,或者说,我这里的意识代表的就是我们各自当前所能感受到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回过来,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潜意识中模糊的知识转化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理论呢?

    原因很简单,我之前也说过,理论是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方便运用的明确的知识,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人类能够进化出如此强大的语言能力,同样也说明了我们的确需要交流,需要这些明确的知识,它们在某些方面一定优于那些模糊的知识。

    进而,之前的那张图可以被优化为这样,它现在初步向我们揭示了这几者之间的联系。

    但这张图中有关潜意识的部分依旧是不够的,因为实际上我们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进行这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对 “游戏”这个概念可能会略微显得有些不明显,就拿我前面一直在说的什么“思考”、“认知”这种概念来说。

    对于它们,如果你要我具体详细地说说我是怎么定义它们的,我肯定说不出,甚至你给我充足的时间去想,我可能也不一定能够把它讲得很明白,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们很好的使用,并且你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几乎不会感到有障碍;

    那么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整理了有关这些词语的信息,我们自诞生以来从外界获取的有关它们的信息,逐渐在潜意识中整合出了一个模糊的知识概念,从而我们才能很好地直接将它们运用于现实。


    同样的,我们所谓的一些直觉、感觉、灵感等等,都是这种潜意识过程的体现,我们也想必从中受益过。

    举例来说,一个人的面容,乃至他说的一小段话,我们都可以从中作出一个基于感觉的判断,也就是他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一印象,并且我们也不难感受到,它们符合实际的概率并不低;以及,我们也总是可以通过差别细微的脚步声、身形、身姿等等去判断出一个熟人的身份等等。

    这些其实就说明了我们在曾经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时,他们身上的特征被我们的潜意识处理出来了,而这种感觉判断就是其体现。


    反过来看,这种判断几乎是即时的,我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其实本来几乎就不可能通过一段主动的思考去作出一个类似的判断,这同样也说明了这个过程更依赖直觉,更依赖一种朦胧的感觉。

    在很多时候,这些感觉和直觉都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更快速高效的判断,甚至有时候它们可能比我们在长时间的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更准确的,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判断更是如此。


    最后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睡觉

    睡觉时我们的大脑也在不断学习和处理信息,这不仅仅是生物上的结论,更是每个人通过实践都能够感受到的。大脑很混乱的时候,睡一觉就清晰了;学不会的东西,可能第二天就突然明白了;从早到晚打一天游戏,但你晚上相比早上的提升,可能还不如一天中稍微玩一会,第二天相比第一天的提升。

    我认为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这种“断层式”的跨越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不仅仅是睡觉时。大脑只占人体总重量的2%,能耗却占20%,我们的潜意识的确时时刻刻在高速运转着。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能够初步认识到潜意识中的一些过程,那么,在之后会有一期专栏,它主要探讨了一些有关基本能力的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潜意识相关的能力,我们会之后再进一步讨论有关潜意识的话题。


    那么,最后,想谈一下,本文中的内容,包括上一篇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你可能会觉得我讲的这些和游戏关系不大,但我觉得不能说关系不大吧,只是我说的这些事物,不单单在我这系列专栏所谈到的游戏这个话题上,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是通用的,那我就不免会去类比到其他一些地方来帮助我更好地去表达。

    我之前也早就说过,在我看来游戏和现实是存在相似性的,因此后面的文章中我同样也会用这样的方法去解释我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并且,你也很快就能发现,这些内容和我后面要讲的一些可能看上去是更贴近游戏的内容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有很多我想表达的观点都必须基于这些事物才得以清晰地向读者展示出来。

    那么,接下来,就是讲讲有关我的那些,对游戏浅薄的理解了,或者说,在我眼中,游戏是什么样子的?

附:为何我们默认了“规律”的存在?

    在前文中,我们说,我们通过寻找规律、发现共性来更好地预测未来,但如果规律其实并不存在,那么这个说法似乎就不成立了。

    那么,规律究竟是否存在呢?

    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所使用的每个字、词,乃至更普遍意义上的语言,不可否认它们本身就代表了我们对某些信息作出的一种归纳,它们已经是某种规律的体现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质疑我们做出这个质疑所基于的事物,因此其中似乎是存在矛盾的。

    这种类似的问题被人们称为“自指悖论”,再比如我之前所说的“如何定义游戏”,那在这个问题之前,我又“如何定义定义”呢?当然,还有前面我所说的“关于理论的理论”,理论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理论呢?

    而最有名的、也是最简单的是这样一句话,我想大家也听过:“我说的这句话是真/假话。”

    对于“自指悖论”这个话题,我们之后有机会再谈,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基于“实用性”去看待规律这个事物。

    换句话说,“规律”具体如何定义,以及它是否存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规律这个方法,它是否的确是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它是否的确能够为我的目的服务,如果的确如此,那我们就可以去运用它。

    我前面也举了许多例子,人们从古到今,始终在从这种思想中收益,从而能够不断发展;我们也可以自己想一想,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能够很好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也无非就是由于我们“寻找规律”这种能力的强大,从而才能够在进化中脱颖而出,这种自然的选择也很难“说谎”

    换句话说,其他人已经通过实践去说明了寻找规律这个方法的确是具有实用性的。


    不过同样的,对于我上面说的那些话,不知道你是否能够看出它们其实也可以被认为是某种“自指悖论”。


    综上,我想说的是,在我们面对一些可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妨尝试像这样基于实用性去考虑,这种思维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游戏泛论1】何为游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