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导弹翅膀很小, 甚至没有翅膀, 平飞中为何不会掉下来?


瀚海狼山认为,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最好先把导弹进行一个大体的分类。从二战后期最早的导弹出现,就明确的分为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前者就是V2飞弹,后者典型代表是V1飞弹。这两种导弹乍看都是“有翅膀”的。
实际上翅膀真正产生有用空气动力升力的,只有作为巡航导弹的V1飞弹。这是一种全程大体亚音速,可在2万米以下空中飞行的导弹,因此必须有翅膀,也就是通过弹翼产生足够的升力。而V2弹道飞弹,飞行的最高点可高达120公里以上,首次突破稠密大气层,因此他尾部的翅膀,只是作为起飞阶段的一种稳定尾翼,并不需要这些翅膀产生升力。即使全部去掉这些尾翼,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影响V2的发射和作战。当代所有的运载火箭或弹道导弹的鼻祖都是V2飞弹。因此大多数弹道飞行器,在发射的时候,也是只有小型尾部稳定翼,有些型号的火箭或者洲际弹道导弹,彻底去掉了稳定尾翼。
只靠他们的陀螺仪控制的喷嘴系统,已可做到稳定飞行。一旦飞出大气层,弹道飞行物,已经完全不需要任何翅膀,因为外空间是没有空气的。卫星或者空间站看上去有翅膀,但那只是太阳能电池的帆板,和真正翅膀的作用不搭界。外层空间的轨道飞行器,只要速度保持在第一宇宙速度的每秒7.9千米以上,就可以长期做稳定的轨道惯性飞行,而不会坠落地面。
目前需要在大气层内,以亚音速或者在音速附近做低于1.5马赫飞行的各种导弹,比如巡航导弹、反舰导弹、或者部分空空导弹,大多数还是带翅膀的。也就是弹翼。弹翼存在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给导弹飞行时提供空气升力面,部分作为操纵方向的气动舵面。

有些导弹为了减少体积,方便储存和发射,还专门采取了折叠弹翼这种“高技术”。说折叠弹翼是所谓的高技术,有点调侃的意思;因为中国军工直到上世界九十年代末,才真正学会这项技术。在此之前,各种导弹的弹翼都是不能折叠的。最尴尬的例子就是当年的红旗61导弹,首次上053H2G护卫舰,因为不能折叠弹翼而专门弄了一套“6大桶”。巨大的圆筒曾经震惊西方,谁想到里面只是6枚中短程防空导弹。
不过随着导弹技术的越来越现代化,先进空空导弹的弹翼都在逐步缩小,有个别型号的导弹,虽然弹体很长,重量也不小,却只保留了像弹道导弹那种极小的稳定尾翼,有些干脆是一根光杆,彻底取消的弹翼!就不怕巡航平飞时掉下来吗?
飞向太空的弹道导弹不需要弹翼好理解,毕竟他们是大体向上飞行的,有尾部的喷气顶着,来克服空气阻力和地球引力。那么空空导弹大多数时候需要在大气层内巡航平飞,彻底没有弹翼,靠什么克服引力呢?
这其中有一个比较冷门的常识,叫做弹体升力。也就长圆柱形带圆锥头的物体,最典型的就是导弹,在达到一定的速度后,不需要任何翅膀,只需要弹体本身的空气阻力转换成的升力,就可以稳定平飞了。一般认为,这个速度,在中低空达到2.2左右马赫就可以。

低于2马赫巡航速度的导弹,要想稳定平飞,或多或少都需要一定面积的弹翼。巡航平飞速度越低,需要的弹翼越大。因此亚音速的巡航导弹和掠海反舰导弹,都是有较明显的弹翼,但超音速的空空、反舰和地空导弹,弹翼都很小或者干脆没有!
没有任何弹翼的高速导弹,如何在空气中做高机动追击和命中目标呢?这就需要先进的矢量推力技术。用燃气舵,加弹体上的矢量喷口,能实现比普通弹翼舵面更高的机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