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学就懂 | 82.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第三卷处于什么地位?理论内容是什么?

2023-08-29 16:25 作者:小马大研-马理论考研  | 我要投稿

        我们可以从《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和布局看第三卷所处的地位。《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怎样剖析呢?要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整体。

       这个整体是什么样子呢?第一,这个整体就其形式来说,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因而建立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成为一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体。第二,这个整体从内外组成情况来说,既有资本关系内在联系的“隐蔽结构”,又有“外部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既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又有它表现出来的“资本的外部运动”。

       马克思正是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整体出发,作了《资本论》一、二、三卷的布局。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方面剖析,第二卷从流通过程方面剖析,第三卷从生产和流通统一的总过程上剖析。从这个布局可以对比判断一至三卷各自所处的地位。第一卷通过分析商品货币关系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它所处的地位在于从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隐蔽结构”。第二卷通过分析资本的再生产过程阐明剩余价值的流通,它所处的地位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由“隐蔽结构”到“外部表现”的过渡。第三卷通过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体的总过程,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三者所处的地位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外部表现出来的生活形式”,从而完成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整体的剖析。

        那么,怎样概括领会《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恩格斯说:“这是一部光彩夺目的著作,在学术上甚至超过第一卷。”为了便于领会和掌握它的理论内容,可以概括为三部分: 

       一是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这个理论部分是在第一、二、三篇中论述的。它着重论述了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的关系,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的出现及其与价值的关系,以及平均利润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下降趋势等,从而阐明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及其在产业资本范围内的分配形式,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在分配方面的作用形式,为全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具体分配形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关于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理论。这个理论部分是在第四、五、六篇中论述的。它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商业资本如何获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如何获得利息,以及在借贷资本的干预下利润怎样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企业利润,即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在借贷资本基础上怎样产生信用系统及其主要体现者银行和交易所;土地所有者如何获得地租等。从而阐明了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对剩余价值分割的各种具体形式,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在分配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是关于新创造的价值总分配的理论。这个理论部分是在第七篇中论述的。它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庸俗的分配理论,阐明了新创造的价值在工资、利润(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地租三种收入形式之间的总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分配关系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一学就懂 | 82.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第三卷处于什么地位?理论内容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