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乐评丨灵感与实现——评“寂静的烟火——鞠小夫钢琴独奏音乐会”

2023-08-18 12:56 作者: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 我要投稿

文/程泽睿

我只祈求能让内容来决定形式……最终其主要意思就是——创作意图是什么,它们如何贯彻并实现——而且这让我们又重回到了体验与创作的话题上,如果我们将不再摸爬滚打于常规的惯例。


弗朗茨·李斯特

1856年7月9日

“寂静的烟火——鞠小夫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场一开始就足够吸引人的演出。首先是曲目的安排,后半场李斯特的两部同调性杰作,《b小调叙事曲》(S.171)与《b小调奏鸣曲》(S.178)尚具可辨的关联性,且从完整性来说,它们已经足够撑起一场音乐会;而上半场:从雅纳切克唯一的钢琴奏鸣曲,到巴赫、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再加上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风格异变、体量庞大,令人抓不住这位青年演奏家的意图。这套曲目,是根据他自己所作的诗歌《沉默烟火》所编排,既然如此,人们的期待便不止在技术,而在诗意。

通过开场的雅纳切克《钢琴奏鸣曲1.X.1905街头所见》,钢琴家展现的是凝聚到指尖的掌控能力。雅纳切克的主题旋律在一次次的摸索中不断展延、分裂,在其中爆发出其无可比拟的张力——雅纳切克替暴乱所夺走无辜生命所发出的愤怒呐喊,却并没有在钢琴家的处理中显示出粗旷的原本面目。诗人鞠小夫放大的是感伤的另一面,借其手指细致入微的控制代入布鲁克纳营造的厄运氛围中,以游吟诗人一般的歌唱口吻处理代表宿命的旋律。一个是大器晚成、“背叛遗嘱”的抗争者,一个是年少有为、诗意纵横的钢琴家,二者呈现不同的性格,却也融汇出独有的感触。

细腻的把控到巴赫的《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5)展现出最大魅力,鞠小夫的速度处理不疾不徐,同样是歌唱性的呈现,其间的长颤音营造为自然的流淌,背后却需要追求极致的控制和平衡。由平衡克己的巴洛克转向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Op.87, No. 4),歌唱性将横跨逾两百年的作品奇迹般粘连在一起,尤其后者在开头上声部的歌唱性旋律释放出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不过如同这位演奏者对雅纳切克的理解一样,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放大的也是感伤而沉静的那一面,以至于在风格上它与巴赫的差距似乎并没有被强调,而是在一脉相承之间,放大了钢琴家本人的情感表达。

 

于是,上半场的高潮,那个“烟火”,埋在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里。在第三首“弗尔兰舞曲”氤氲诡异的氛围中,音色开始向另一性格作微妙的转变。“黎戈东舞曲”细小的跑动音型被处理得格外轻巧跳跃。最后的托卡塔将先前的诗意、感伤、繁多的音响都收束,五声音阶梦幻似的效果将之前庞大的体量都软化、消融,又借高速的同音跑动冲向一个酣畅的终点。

 

上半场在情绪与技术上的把控,令人不得不期待下半场的李斯特b小调专场。至此,虽然对这位来自茱莉亚音乐学院才子的技术已经不需要质疑,但足足45分钟的时长和李斯特标志性的大篇幅炫技还是令人屏气凝神。似乎在此时,鞠小夫的状态已经借前半场演绎彻底打开,令人联想到李斯特过去将这件乐器与乐队匹敌的辉煌往昔。这两部作品,都跳脱出固有的创作思维,展现出强烈的交响性与叙事性,这在细致处理每一个具体动机之外更需要对庞大戏剧性结构的超强把控。

尽管鞠小夫的音强做得不夸张,但通过性格的对比,层叠的戏剧性根本不会令人乏味。行将结束时,《b小调奏鸣曲》在爱情主题上不断叠加、升华的动作不由让人联想到这场音乐会的名字“寂静的烟火”:演奏者与曾少年有为的李斯特或许更为贴近,不时出现的灵感就像寂静中的烟火、又像梅菲斯特张牙舞爪之后神圣的爱情主题一般令人触动。灵感面前,不需要一个常规惯例式的曲目排列,这场音乐会的内容就像是形状怪异、无法拼合在一起的不规则图案,背后是看似不相干的灵魂与风格。然而,这些意想不到的碰撞之间,我们收获了诗意的体验。

 

祝贺你灵感的实现!



乐评丨灵感与实现——评“寂静的烟火——鞠小夫钢琴独奏音乐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