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宁武县古代建置沿革考释

2023-09-11 08:25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宁武县古代建置沿革考释

文/王杰瑜Wang Jie-yu

山西档案 2013-01-29

摘要:宁武县古代建置大致经历秦汉至西晋的楼烦县、北朝的敷城郡(县)、宋辽金元的宁化军(州、县)和明清的宁武府(县)。其政治中心地主要集中于宁化古城和宁武县城周围。宁武处于农牧两大文明的通道上,一方面这里军事斗争激烈,军事色彩浓厚;另一方面,区域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宁武县;建置沿革

中图分类号:K2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3)01—0030—05

宁武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历史时期,宁武是联结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的重要地理节点,是农牧两大文明沟通的走廊,这种地理构成使其中古以前,以分水岭为界分属于两个行政区,迨至明代,建宁武关,才使这个地方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地理单元,清雍正裁卫所设县,最终形成现在的行政建置——宁武县。

长期以来,人们了解宁武县建置沿革主要依赖于光绪《山西通志》、乾隆《宁武府志》和新编《宁武县志》的记载。然而受限于时代和资料,旧志的一些判断缺乏佐证而略显苍白,新编县志拘泥于旧说,鲜有新意。有鉴于此,笔者运用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地理学的方法,对宁武县古代建置沿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释,大致上梳理出一个基本脉络,以求教于方家。

一、秦汉西晋时期

宁武一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三》。但那时的宁武,既不是一级行政区划,更非本文所指。今天宁武县之宁武始自元大德六年(1302)。宁武之名虽始于元,历史却很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为楼烦部族所居。按《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拓疆土,楼烦部族被迫迁于阴山之北,宁武始为赵之雁门郡地。秦统一天下后,此地设立楼烦县。①乾隆《宁武府志》卷一称:“今宁武,汉惇县地也”非也。西汉初,在今岚县设太原郡汾阳县,东汉初年撤销。“《汉书·地理志上》云:汾阳县“北山,汾水所出”,表明宁武分水岭之南当为汾阳县辖境。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宁武县, “汉雁门郡楼烦县,兼太原郡汾阳县地”是也。东汉末羌胡大扰,百姓流散,雁门等郡县名存实亡,楼烦县也随之撤销。建安二十五年(220),于今忻州设立新兴郡,宁武地方归其管辖,然而没有具体的行政设置。西晋统一,楼烦县建置恢复,仍属雁门郡。按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七》,永嘉四年(310),刘琨将雁门郡所属马邑、阴馆、楼烦、繁時、哼等五县迁于勾注山以南,楼烦县的建制再次被撤销。

楼烦县治所地的不确定是导致其建置沿革认识上混乱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楼烦县治所地存有三说。

一说,楼烦县治今原平市哼阳镇东楼烦城。最早源自李泰的《括地志》卷二。李贤为《后汉书》作注也袭用此说。事实上,按《北史》卷一,在西晋永嘉四年时,刘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繁時、哼五县人于陉南,更立城邑”。“陉”即两汉之“西陉”和“东陉”。徙陉南,说明此前五县均治于陉北地区,楼烦县的治所当然也不该跑到勾注山之南了。因此《大清一统志》记载:楼烦故城, “在哼县东十五里。古楼烦国及汉所置楼烦县俱在今雁门关北,晋徙于此,……《括地志》在今哼县东北,盖晋时所徙”(卷一百二十二、古迹)。可见,原平市哼阳镇东楼烦城并不是楼烦县的县治。

一说,楼烦县治今朔州市朔城区夏官城村。这最早源自宋代的宋白。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记载:武德四年(621),“代州石岭之北,自刘武周之乱,寇盗充斥,大恩徙镇雁门”。胡三省注曰:“雁门,汉广武县,隋更名。隋、唐代州皆治雁门,汉雁门郡治阴馆。李大恩岂徙镇汉雁门邪?宋白曰: ‘句注在代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界西陉山也。始皇十三年移楼烦于善无县,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也,故《续汉书》云:雁门郡理阴馆’”。“善无县”,按《大清一统志·朔平府·古迹》:秦、西汉属雁门郡,并为雁门郡治,东汉改属定襄郡,为定襄郡治,其治所地在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城镇。“下馆城”即夏官城,曾为楼烦乡,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于此置阴馆县,东汉为雁门郡治。两汉书对此的记载是比较清楚的,宋白之所以将善无县与下馆城联系在一起,恐怕是因为新莽时期,善无县曾一度更名为阴馆县的缘故。“将两汉之阴馆误为新莽之阴馆,且两汉之阴馆本为楼烦乡,故宋白言词凿凿判定“移楼烦县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馆城是也,故《续汉书》云:雁门郡理阴馆”就不难理解了。受宋白的影响,《元一统志》及永乐《太原府志》亦云:“秦始皇十三年移楼烦于善无县,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也。”由此看来,夏官城并不是楼烦县治。

一说,楼烦县治今宁武县城附近。此说出现的较晚。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载:“两汉城邑之在(宁武)府境者,止楼烦、武州二县为有微。……其(楼烦)故城似即在今府境治左右。《元和志》云:

“‘楼烦关在静乐县北一百五十里’。关因汉县而名也。今府南七里有六番岭,一作六盘,《府志》云即楼烦之讹也。”《中国历史地图集》将秦汉楼烦县治标绘于今宁武县城。

1993年10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配合宁静铁路的建设,在宁武县城西7.2公里处发现了苗庄古城,因该古城坐落于余庄乡苗庄村,故称。城址坐落于管涔山东坡山脚的黄土台地上,东临恢河。古城为两城相接,平面呈长方形,面积很大,约40万平方米。四周城墙轮廓清楚,北墙保存最为完好,现存城墙基宽约6米,顶宽约6米,残高3~8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04~0.10米。有马面3座,相距约100米,宽4~8米,残高2~8米。1994年春夏之交,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古城进行了勘察,认为古城应为一汉城,“与汉代边塞城址极为相似”,是“同于障塞,军事色彩浓重”肉(12-15)。2000年夏天,笔者考察东魏肆州长城,曾对古城址进行过多次考察,随行的考古学者认为此城址不仅筑于汉代,并且一直延用至北朝,象如此规模的古城址,决非汉代之“障塞”,当为某个县或郡的治所地。

隋唐两朝为防御突厥,曾在分水岭一带设置了楼烦关。《大清一统志》云:在宁武县西南。《元和郡县图志》岚州静乐条下载:“楼烦关,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又云:“管涔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汾水出焉。”汾水源在今宁武县西南30公里的东寨镇,东寨镇向北10公里即今宁武县分水岭,由此断定,分水岭即隋唐楼烦关关址。光绪《山西通志》称:楼烦关因汉县而名。于是,苗庄古城作为楼烦县的治所地是合乎情理的,也符合史实。

二、北朝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宁武未有具体的行政设置。据《魏书·地形志》,北魏始光元年(424)设敷城那,属并州;太平真君七年(446)罢郡而更名为敷城县,属秀容郡。北齐沿袭,天保七年(556)州县大省并,敷城县撤销。敷城那与敷城县大约连续存在了132年的时间。由于历史文献对敷城郡、敷城县的相关记载较少,其辖境与治所地始终不清,导致宁武县历史建置沿革不清楚。

首次对敷城郡、敷城县具体地理位置进行说明的,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称:“(石城)今哼县哼山城,惇州所治也……又有敷城在县西,与宁武

界。”阔(234)宁武县,“太武始光中,分其东境置敷城郡,寻改”肉(20)。今人王仲荤说肆州石城县,“有旧置敷城县,今山西原平县境内”()。《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敷城县标注于原平县境的内北,但没有标明具体位置。近年来,施和金综合了王氏和谭图后指出:诸书皆无此敷城县沿革之记载,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云在今山西原平县境内,《中国历史地图集》亦标敷城县在山西原平县境内北,因此认为后魏、北齐之敷城县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也”肉

(175)。

《魏书·地形志》记载敷城境内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检《魏书》卷五、卷七,与“车轮”相关的记载有两条:一是在太安四年(458)十月,北魏文成帝北巡至阴山,“辛卯,车驾次于车轮山”;一是在延兴五年(475)夏四月,孝文帝“丁未,幸武州山。辛酉,幸车轮山”。武州山亦曰武周山,在大同市区西15公里的云冈。由此可推断,车轮山当为离北魏都城平城不太远的地方。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时承袭此说:“‘车轮山’北史作‘车轮山’。”这一说法显然不妥当,因为敷城县的辖境远不及平城。

《水经注》卷十三曾记载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燕京山之大池“世谓之天池,方里余”。“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按《明史·河渠五》燕京山之大池即宁武县天池,桑乾泉即今朔州神头泉。天池,北朝时期又称“祁连池”,帝王权贵视其为神灵,据《北齐书·阳休之

传》,天保四年(553)高洋于天池边得瑞石,上有文曰“六王三川”,问于随行大臣阳休之,对曰:“既于天池得此石,可谓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车轮泉神是否与此传说有关邪?天池附近或不太远的地方出现一个车轮泉神的地名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在前此所论及的楼烦县治苗庄古城,在考古实践中,发现古城内部地面之上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北朝实物,这就表明在永嘉之乱后的北朝,这座古城仍然在利用着;与此同时,东魏肆州长城的西端与该古城的北城墙相联,然后跨恢河(即桑干河西源)后,呈东西向,延伸至原平市官地乡黑峪村北止,黑峪村距离北朝时的石城县治地哼阳镇也非常的近。

三、隋唐时期

隋时,突厥不断通过山西北部侵扰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据《隋书·王仁恭传》,隋炀帝一方面调宿将王仁恭“领马邑太守”予以打击;另一方面及时调整行政建置。同书卷三,大业四年(608)四月,炀帝在汾河上游谷地设置了楼烦郡,统领静乐、临泉(今兴县)、秀容(今忻州市)三县。按《隋书·地理中》记载,其时宁武分水岭之南地属楼烦郡静乐县管辖。隋末楼烦郡虽被撤销,静乐县归属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但从唐初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止,分水岭之南地一直由静乐县管辖。分水岭之北则由马邑郡之招远县和朔州善阳县管辖。

楼烦郡“因汉旧楼烦县为名”,选择静乐县以北

八十里的伏戎城作为郡的治所地。m(p)伏戎城,最早见于《水经注》卷六:汾水“又南迳一城东,凭墉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李晓杰等认为:伏成城“地当今宁武县化北屯乡宁化村。”“准之里数,知唐静乐县治即今县址,伏戎城在其八十里。此处今有宁化村宁化古城遗址,疑即郦注所言伏戎城之所在。”()宁化古城是汾河上游谷地最为狭窄的地方,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楼烦郡的设置突显出这一地区军事上的重要性。文献没有交待楼烦郡撤销的时间,但据《通鉴》卷一百八十三,义宁元年(617)三月丁卯武周袭破楼烦郡,以其属县秀容置定襄郡。由此可确定这一年撤销了楼烦那。从设立到撤销,楼烦郡大概存在了九年时间。

分水岭之北的招远县,于大业元年更名为善阳县,按《隋书·地理中》记载,属朔州。善阳县自隋建立到明初撤销,辖境没有变化。据《金史·地理志》记载:“(朔州)部阳,晋故县。有桑乾河、大和岭、天池、雁门关、霸德山。”由此可见,宁武分水岭之北由善阳县管辖,直至明初。

四、宋辽金元时期

五代末世,山西北部的形势十分复杂,当时分水岭以北已为契丹人所占据,属朔州善阳县管辖。其县境南部,按《元丰九域志》卷四,北汉时设岚州固军,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设宁化军,次年又设宁化县。军与县同治宁化城。

对于宁化军与宁化县的设置时间,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太平寰宇记》卷五十记载“太平兴国六年

(981)改为宁化军”,南宋人李攸在《宋朝事实》及马端临均说是太平兴国四年,据《宋史》卷八十六,宁化县,熙宁三年(1070)废,元祐元年(1086)复置,崇宁三年(1104)又废为镇。《读史方舆纪要》则误记载为宁化军。《金史·地理志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宁化军为宁化州,同时设置宁化县为州治。元太祖十六年(1221),宁化县并入管州。按《元史·地理志》宁化州则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撤销。

五、明清时期

明朝,宁武作为战略要地,设有行政建置。洪武十一年(1378)在宁化村设宁化千户所,属山西都司管辖,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于今宁武县城设立宁武守御千户所。土木之变后,明朝北方形势严峻,

成化三年(1467)于今宁武县城设立宁武关,加强军防。按《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六,成化四年,明政府又命镇守山西署都督佥事王信移镇代州,提督雁门、偏头、宁武三关,始有三关镇的设置。成化二十年(1484),“命镇守代州等处右副总兵都督金事周玺充总兵官,仍居代州”。总兵官驻代州意味着宁武关只为协守。又据《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三、卷二百五十七,嘉靖二十年(1541)九月,改副总兵为总兵官,次年正月“升山西副总兵戴廉为总兵官,镇守山西地方”。三关镇最终形成。嘉靖三十九年析岢岚道芦芽山以东增设宁武道进行管辖。(sk²)清初裁宁武道,将三关镇更名为宁武营。雍正三年(1725)于宁武设宁武府,设宁武县为府的附廓县,国(s)形成了目前的宁武县建置。

结语:宁武历史发展的特点

综上,宁武县古代的建置沿革大致经历秦汉至西晋的楼烦县、北朝时期的敷城郡(县)、宋辽金元的宁化军(州、县)和明清时期的宁武府(县)等。政治中心地主要集中于两个点:宁化古城和宁武县城周围。就政治中心地而言,宁武的历史大致上可分为三段:隋以前、宋辽金元和明清。由此,我们大致也可以看出宁武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军事色彩浓厚。宁武县历史上的两个行政中心地的三座城池——宁化城、苗庄古城、宁武城的城址都选择在河谷中最为狭窄的地方,是扼守汾河谷地和恢河谷地的军事性堡垒。苗庄古城因赵武灵王击败楼烦而设立,到北朝时,为了防止山胡、柔然的侵扰而自城西修筑了肆州长城,而城墙正好借用了该城的北墙。宁化城,早在北魏前期就建有伏戎城。隋为防止突厥族顺河而至太原,在此设楼烦郡。北宋设宁化军更突显其军事性。

第二,农牧两大文明的通道。太行、吕梁两大山脉在完成山西的表里山河后,分别伸出左右手(太行之恒山、吕梁之云中山)在今天宁武这个地方扭结在一起,横亘于山西北中部。其北为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带,属于灌丛与草原植被类型,适宜于发展畜牧业,其南为半湿润向湿润的过渡带,属于森林植被类型,适宜于发展农业。山西的两天大河汾河、桑干河上源恢河发源于分水岭的南北两侧。其南,汾水出县境,向南经太原、晋中、临汾、运城,于万荣县入黄河;其北,恢河出阳方口,于朔州与金龙池水汇为桑干河,历大同、河北张家口、北京,汇入海河,于天津入渤海。两天河谷地带就成为沟通南北两大文明的通道。

第三,多元文化。从以上所述,宁武是两大文明交汇的地方,自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元素。其次,在早期的历史中,经常为不同的行政区划所分割,行政区虽然不会产生新的文化,却对区域文化的形成会自然施加影响,尤其是在宋辽时期,分水岭南北的文化面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会对本区域的文化产生影响。因此直到今天,在对宁武文化有普遍的认同性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分异。

(2012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项目:汾河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

2012328)

(责任编辑:光梅红)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宁武县古代建置沿革考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