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指路 ||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山大学中文系介绍
(受于平台限制,这篇专栏的图片部分无法放出。)本次仅作为补档用。
罗弋洋,惠州一中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兴趣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一
引言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比较粗浅,对自己的前途也比较迷茫,因此几乎没怎么给高中毕业生科普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情况。今年突发奇想对这个专业和院系略作介绍,一是因为我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加全面成熟,个人规划也逐渐清晰,能够提供相对客观的介绍与指导。二是今年已经有不少同学出于对语言文学的兴趣来向我咨询过中文系的相关情况。三是近年来进入中大中文系的惠州一中同学表现都比较优秀,比如惠州一中2016届校友、中大中文系2020届毕业生李璇师姐就成功保研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因此我们系对惠州一中的生源一直都比较重视,系主任彭玉平老师还亲自到母校开过讲座,我也希望能够引导更多惠州一中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大中文系学习,增进母校与本系之间的关系。
以下的专业介绍来大多自我的个人观察和体验,在力求客观全面之外不可避免掺杂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希望有意向报考中大中文系的同学进行更广泛的了解。另外,一些经验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凡是想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都可以进行参考。
二
在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前——
(一)为什么要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是所有想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填志愿之前都必须反复、认真思考的问题!报考该专业的同学大多出于以下几种心态:
1、真正对语言文学感兴趣。这部分同学需要思考以下问题:你是否真心愿意将爱好变成专业?我相信大多数爱好文学的同学在初高中阶段都是兴趣驱动的自由阅读,而且近年来孩子们尤其喜欢现当代和外国文学作品,然而中文系的学习会涉及古往今来的各个领域,包括语言、文字、文献、文艺理论等更加广博艰深的内容,必然会有你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完成的阅读任务。不少对爱好文学的同学在学习他们兴趣点以外的内容时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抵触情绪。另外是心态问题,当你不再以一种轻松自由的姿态进入文学,而是带着问题意识和学术思维去审视它们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感受到一样的快乐?还是会变得索然无味?我身边就有同学经历了以上问题的困扰,希望大家谨慎考量。
2、不太清楚自己未来想走什么道路,希望进入中文系这个“万金油”专业之后再看看。中文系毕业生的确有更广的就业面,可以进入学术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及出版机构、企业和中小学等。可是你需要思考,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中文的“万金油”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什么?除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之外,其他的核心技能都需要自己在社会上培养打磨,而中文系并不提供这种锻炼机会。因此这类同学要做好在本科阶段参与实习等社会实践工作、跨专业选课、辅修、拿双学位或跨专业考研的准备。然而,如果“万金油”是你的全部期待,而对语言文字及学术研究兴趣不大,或者基础太弱的话,建议不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这样的同学处境都比较尴尬和痛苦。
3、兼有以上两种心态。我个人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从小对语言文学有一定的兴趣,但说不上执着和热情,也没有非常深厚的阅读基础。选择中文系时确实带着“万金油”心态。我在大一大二体验了从事社会工作的感受,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也恰好在此时,我增加了对学术的兴趣,于是最后决定以学术道路为基本方向。但综合来看,我对自己的定位太晚,行动力往往败给犹豫,在试错当中消耗了太多时间精力,最终导致社会不够社会,学霸不够学霸,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这是各位需要引以为戒的。
总而言之,各位需要仔细思考你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的,不要仅仅以就业为导向,不要抱有太强的功利目的,应当以兴趣为主导。同时,需要思考语言文学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希望以怎样的姿态去和它们相处。选择中文系之后,要在大一大二尽快确定自己的基本方向。如果进入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话,需要做好深造甚至从事学术研究的准备。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感受
(适用于水平较高的中文院系和专业):
1、学术氛围浓厚。其中利好良多,不必赘述,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有遮蔽性和麻醉性的:一方面繁重而丰富的专业学习多少会屏蔽你了解社会生活、工作的目光,很多本专业同学到高年级都有或轻或重的社恐症候。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工作和一些比较烦难的专业,语言文学之学往往给人愉悦舒适的感受,有可能让人陷入安逸、懈怠、随性的怪圈。
2、学习内容广阔。比如中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八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民俗学与非物质遗产学。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低年级课程大多只涉及了入门之皮毛。升入高年级时,很多同学不知道应当专攻什么学科方向,或者选了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因此大家需要树立高度的自律自觉,尽快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深入了解各学科方向的情况,多和老师沟通,尽早确定自己的专攻方向。
3、时间安排相对自由。相比于不少用课程、作业、调研和论文填满学生时间表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时间安排上相对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清闲。许多学习任务,如我系的百篇作文、八篇书评、百篇古文背诵以及日常的课程论文都会给学生留足几个月甚至一学期的完成周期,许多同学非常容易养成拖延症和临时抱佛脚的习惯。我们大一每次交百篇作文前夜都有很多同学通宵达旦赶工。此外,老师几乎不会对阅读做任何强制要求,但是会开列参考书目,阅读的完成度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合理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三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中山大学中文系概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早年有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赵元任、罗常培、鲁迅、郭沫若、钟敬文、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季思、冼玉清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文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拨尖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吴承学教授、黄仕忠教授和彭玉平教授等人,是中文系教师的杰出代表。
新世纪以来,中文系发展迅猛,布局合理,影响日益扩大。2000年中文系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0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2002年,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中文系获评为优秀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二)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概况
这一部分的介绍可能非常主观化,同时不涉及公共必修及选修课,对于这些课程我只有四点建议:一、四门政治课学分较多,且计入保研排名,要认真复习考试拿高分;二、英语课不计入保研排名,除非有特殊需求和个人兴趣,否则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但四六级考试一定要尽早通过并尽可能拿高分。三、体育课不要逃课,体测千万不能挂科,否则影响保研。四、公选课好好选,翘课或挂科有诸多负面影响。下面是专业学习的介绍:
1、大一:培养基础与广泛阅读。
大一课程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其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程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定要非常认真地修习。比如,记忆古代汉语常用字可能非常痛苦,但是希望大家要硬着头皮把这七百多个常用字拿下,这既是中文系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后面所有涉古课程的基石。除此之外,文学作品选读类的课程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广泛、超前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学年是阅读的黄金时间。
大一比较重要的一门课是百篇作文写作(现在已经改为五十篇)。系里会为每个学生分配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一学年内分四次完成写作任务。个人认为,百篇作文的意义在于打破中小学十二年固化的写作习惯,重新赋予自己想象力与创造力,享受手写的快乐。这门课也使得写作成为中文系学生信手拈来的基本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不要拖延,认真对待。
2、大二:巩固基础与专业深化
大二专业课数量大幅增加,涉及面也更加广阔和深入。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等核心课程陆续开设,梳理并掌握文学史脉络,跟随脉络阅读原著是本学年最重要的任务。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思维难度较大、阅读量要求更高,是一大挑战。同时专业选修课大量铺开,非常建议大家本学年选课时尽量涵盖各个学科方向,这样才能够广泛深入地了解各学科,以便将来的选择。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选修课一定要尽可能多选或旁听,因为保研考研时会考量你在本方向选修了哪些课程。此外,许多专业选修课是导读类型的,课程本身是一种提纲挈领的引导,千万不可用上课代替原典阅读。
大二的八篇读书报告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大家接触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必须要培养良好的格式习惯和学术诚信意识。建议大家多读著名学者和著名刊物上的优秀论文(不要浪费时间在低质量论文上),通过模仿的方式掌握论文写作的门径。另外,八篇的导师可以自主选择,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方向来选相关领域的导师,每个导师指导学生的名额都有限制,要尽早联系。读书报告的写作非常需要导师的指点和引导,最好多做了解,选择那些时间较多、与学生联系密切、指导比较细致的导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诚恳的态度会让你在这门三学分的课程上获得更高的分数。
小结:大一大二的首要任务是积累,积累基础知识、建构对本学科的经典的认识、培养专业化的读写能力,同时也需要积累对大学生活、社会实践工作的认识。其次是尝试,对语言文学各方向各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同时可以适当尝试各类课内外活动,中文系也有交换生的名额,但是数量较少,有志于此的同学在大一下学期就要密切关注系里的通知。进行积累和尝试的目的,是在大二结束前确定自己究竟选择毕业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更长远来看,应该对自己适合社会工作还是学术研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要基本确定大三大四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与研究生深造的学科方向。选方向不是分流,只是论文撰写方向而已。
我在大一大二的专业学习还算比较扎实,我在不同学科上的优势与短板都十分明显,到了大二下学期结束时,我基本确定以古代文学为自己的兴趣方向。另外,我参加了校学生会的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公文写作和内部建设,这和我的专业相辅相成,锻炼了我的实用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使我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与兴趣与社会工作并不适合。在导师的鼓励和系里学术氛围的影响下,我逐渐形成了长期深造、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人规划。
最后必须强调成绩,特别是除体育、英语外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成绩,这是你能否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凭资。只有成绩好才能掌握一切选择的主动权,否则不论深造还是工作,都将处处受制于人。从入学开始,每一次必修课考试的成绩都直接关系到你的未来,必须极其重视。
3、大三:加强自己的专攻方向
在确定学科方向后,大三选择该方向的导师指导自己的学年论文写作,这是一次正式的学术研究的训练,也是大四保研考研时考察你科研能力的直接依据。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大家要多方打听、充分考虑后作出选择。论文写作时应当尽可能多和导师沟通联系。
中大中文系每年的保研率大概为30%—35%,加上出国与考研的深造率为65%左右。大三对于有志于保研的同学来说也是进一步巩固、提高自己成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保研临界的同学,胜败在此一年。考研和出国的同学应该尽早做出决定,最好从大二下、大三上就开始准备。计划工作的同学应当尽可能地多实习锻炼,就中文系就业指导的数据来看,一般情况下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需要四份实习经历作为基础。
选课方面,建议围绕着自己的兴趣方向来选专选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修尽修,我大三上学期就围绕古代文学选择了五门相关的选修课,加上必修课,我是本年级除辅修同学外选课最多、考试最多的学生,虽然已经在崩溃的边缘疯狂试探,但是坚持将这些课程上完还是给予了我诸多裨益。另外我们系的专选课是按板块选课的,所以要记得选上没有选过的板块的课程,以免影响毕业。
4、大四:毕业准备
大四的主要任务是保研或考研、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保研考研不做赘述,皆宜从大三开始准备。实习是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建议尽早进行,以免分散保研和考研复习的精力。如果选择毕业工作的话,则需尽量积累更多的实习经历。
四
关于中大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方向
(一)古代文学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大中文系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有两大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特色研究领域:
第一是古代文体学,本方向由陈中凡、詹安泰等老一辈学者奠定坚实的基础。近三十年来,在文体形态、文体理论、俗文学文献与岭南文献整理及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整合大量基础文献的基础上,从文体角度切入文学、文学理论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契合传统文学实际,调整并丰富了古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被公认为古代文体学研究的重镇。本方向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承学、彭玉平为学术带头人,形成以杨权、许云和、张海鸥、何诗海等为骨干的学术团队。
第二是古代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本方向由王季思、董每戡先生开创,从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以黄天骥(国家级教学名师)、康保成、黄仕忠(“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带头人,以欧阳光、宋俊华、刘晓春、王霄冰等为骨干的学术团队。经过长期的坚持与积累,在古代戏曲史和戏曲文献整理方面,取得出色成绩:《全元戏曲》、《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和《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先后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百优”博士论文2篇。现正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编纂与研究”(黄天骥主持)、“海外藏珍稀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黄仕忠主持)、“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王霄冰主持)为中心,将基础性的文献整理编纂与深入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二)我选择古代文学方向的原因及所做准备
我大概是在大二下学期确定了以古代文学为兴趣方向。我一直对文言文及古代文学作品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大学相关课程中的表现也比较良好。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比较深入地阅读了汉魏六朝文学,特别是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与嵇阮何王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大二撰写的课程论文《“体赡律调,辞清志显”——曹植章表文创作情况综述》,以及大三题为《建安与正始时期史论文考察》的学年论文都得到了导师的积极评价,极大地鼓励了我从事古代文学方面学习研究的信心。同时,本系的文体学研究为我展现了一幅新的蓝图,即构建中国文学传统语境下的文学理论,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另外,近年来资本主导下的消费社会日益侵蚀国人的基本文化素养,西方与“伪西方”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消解了当代文化的民族性,尤其体现为审美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严重缺失,部分原因正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学习古代文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传播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古代文学是一个世代累积型的文化结构,因此学习古代文学必须充分重视基础素养,应当充分锻炼语言、文字、文献学功夫,并将原典阅放在第一位。此外,凡是涉古的课程都应当尽量修习。除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古典文献学、古文阅读与背诵、中国语言学史等必修课外,我学习的特色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学》、《<世说新语>导读》、《中国戏剧史》、《中国文学典故研究》、《<文选>导读》、《<周易>经传导读》、《<论语>导读》、《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旁听了《<文心雕龙>导读》;学习的基础课程主要有《文字学》、《训诂学》、《古文字学研究》、《出土文献学概论》等,可供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同学们参考。
五
一些小提醒和小建议
一、位于广州校区南校园的中文系全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位于珠海校区的中文系全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各自独立办学,名称不同,招生代码不同,录取分数不同,办学地点不同(不会更换校区),毕业证也不同,二者并无联系,请大家注意!
二、如果你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常感兴趣,甚至有志于学术,且在填志愿时采取专业大于学校的理念的话,推荐分数(广东高考)处在第一梯队者选择北大中文系;第二梯队者,建议北师大文学院>南大文学院=复旦中文系>浙大文学院;第三梯队者,建议中大中文系>武大文学院>南开文学院;第四梯队者,建议华东师大中文系>川大文新学院>山大文学院;第五梯队建议南师大文学院>暨大文学院>华师文学院。以上建议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广东的录取情况、填报习惯、地缘经济、就业等因素,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参照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多做了解。
三、未来有计划转专业到中文系的同学,考核内容除了面试外还有高考语文成绩以及大一在原专业的成绩,祝这部分同学高考语文取得理想成绩,大一绩点上4。
四、被中大录取的同学会收到博雅学院的介绍,博雅学院本科贯彻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今后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才,大三再进行专业分流。如果对汉语言文学情有独钟而对历史哲学暂时没什么感觉的话,推荐选择中文系;如果向往通识教育,对汇通文史哲、古今中西特别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进入博雅学院。
五、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中文系”。
六、下附《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所选版本与译者几乎都是最好的,有志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以及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都可以收藏。
(向上滑动启阅)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文学经典100种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工作与时日·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安提戈涅》,(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酒神的伴侣》,(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云》,(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何元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会饮》,(古希腊)柏拉图,刘小枫译,见《柏拉图四书》,北京三联出版社,2015年。
《埃涅阿斯纪》,(古罗马)维吉尔,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神曲》,(意大利)但丁,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伪君子》,(法)莫里哀,赵少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失乐园》,(英)弥尔顿,朱维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
《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杨武能、杨悦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
《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新爱洛依丝》,(法)卢梭,李平沤译,见《卢梭全集》第8、9卷,商务印书馆,2012。
《阴谋与爱情》,(德)席勒,杨武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
《浮士德》,(德)歌德,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唐璜》,(英)拜伦,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草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
《红与黑》,(法)司汤达,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高老头》,(法)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
《双城记》,(英)狄更斯,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道林·格雷的画像》,(英)王尔德,孙宜学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安娜·卡列妮娜》,(俄)托尔斯泰,周扬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
《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荒原》,(美)艾略特,汤永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叶廷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陈良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等待戈多》,(法)贝克特,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交叉小径的花园》,(阿根廷)博尔赫斯,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昆德拉,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中华书局,1989年。
《文选》,(南朝梁)萧统撰,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年。
《坛经》,(唐)慧能,尚荣译注,中华书局,2018年。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
《三国志》,(晋)陈寿,中华书局,2011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2014年。
《传习录译注》,(明)王守仁,王晓昕译,中华书局,2018年。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中华书局,2009年。
《淮南子集释》,何宁,中华书局,1998年。
《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世说新语》(上、下),朱碧莲、沈海波注,中华书局,2011年。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年。
《山海经校注》,袁珂,巴蜀书社,1996年。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18年。
《战国策》,缪文远、罗永莲、缪伟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
《杜诗详注》,(清)仇兆鰲注,中华书局,2015年。
《古文辞类纂》,(清)姚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陶渊明集》,袁行霈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
《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唐诗选注评笺》(十卷本),刘学锴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
《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2014年。
《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西厢记》,(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牡丹亭》,(明)汤显祖,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水浒传》(100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朱其铠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红楼梦》(120回本),(清)曹雪芹、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桃花扇》,(清)孔尚任,王季思、苏寰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长生殿》,(清)洪昇,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关汉卿全集》,(元)关汉卿,吴国钦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88年。
《鲁迅全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百年新诗选》(上、下),洪子诚、奚密等,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
《子夜》,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四世同堂》,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边城·湘行散记》,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倾城之恋》,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
《呼兰河传》,萧红,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
《曹禺选集》,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白洋淀纪事》,孙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商务印书馆,2013年。
《古船》,张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平凡的世界》,路遥,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
《白鹿原》,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黄金时代》,王小波,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
《马桥词典》,韩少功,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作家出版社,2017年
《红高梁家族》,莫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年。
理论经典50种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拉奥孔》,(德)莱辛,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
《判断力批判》,(德)康德,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
《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学》(全三卷),(德)黑格尔,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1981年。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林中路》,(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摹仿论》,(德)奥尔巴赫,吴麟绶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什么是文学》,(法)萨特,施康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词与物》,(法)福柯,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俄)巴赫金,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法兰克福学派史》,(美)马丁·杰伊,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杰姆逊,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文化研究导论》,(英)鲍尔德温,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小说修辞学》,(美)韦恩·布斯,华明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撰,叶英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校雠广义》,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局,1991年。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籍版本学》,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诗源辩体》,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吴讷、徐师曾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国学概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本,中华书局,1986年。
《诗品》,(南朝梁)钟嵘著,周振甫注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人间词话疏证》,彭玉平撰,中华书局,2011年。
《美的历程》,李泽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萨丕尔,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年。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89年。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黄侃、杨树达批,岳麓书社,1984年。
《古文字学简论》,林沄,中华书局,2012年。
《说文解字》,(汉)许慎,中华书局,2013年。
《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3年。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
最后祝大家得偿所愿,欢迎报考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于杏林:
惠州一中杏林学社创立于2016年,是由惠州一中优秀毕业生组成的校友组织,现有成员为2016——2019届毕业生,就读于(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交大、浙大、中科大、南大、中大等国内顶尖高校。我们的宗旨是“凝聚优秀学子,服务全体同学,成就更好一中”。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同学和新近毕业的年轻校友,主要任务是为在校同学提供有利于学习、生活的知识经验,构筑联系优秀校友的坚实纽带。欢迎2020届同学的加入!
文案:罗弋洋
策划、审核:
惠州一中杏林学社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