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8年追踪13人:爸妈的“任务”,是平静地接受孩子终将平凡的“扎心”事实

你接受我们的孩子,只能平凡地度过一生吗?
纪录片,日版《人生七年》用28年时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有别于英版《人生七年》,只聚焦于社会顶层和底层的两极群体;日版把镜头对准了中间阶层的普通家庭。
记录片在1992年开拍,每隔7年,更新一次受访者的状况。
最终得出了一个“扎心”的答案:
“不管接不接受,如无意外,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
从7岁时的满怀希望,到14岁的生猛莽撞;从21岁的跌宕前行,到28岁时长成的普通模样。
期待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受访孩子的人生既有镇痛,也有成长。
看完片子,你会感受到:
生活,不必一定要波澜壮阔,普通和平凡也同样能如此美好。
一、7岁,对未来满怀期待
7岁,是童年的开篇,第一次接受访问的孩子,回答中既有父母的期望,也有自己对未来的无限展望。
镜头首先给到7岁的男孩直树。
7岁的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是普通的公司员工。
父母的期待没有太多体现在7岁的他身上,他每天都有馋哭其他小孩的两小时游戏时间。

和直树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是生活在东京的贵子。
7岁的贵子身上,能看到父母对她倾注的期待:
星期一弹钢琴;
星期二游泳;
星期三练书法,上补习班和剑道;
星期五继续练剑道,上补习班;
周日继续剑道
……
分身乏术的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变出「另一个我」,替她分担作业。

那么,远离城市生活的孩子,又过得如何?
7岁的健太,是家里的长子,祖辈三代都是稻农。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也想成为与父辈一样的稻农时,健太也相当坚定:想!

和健太一样,想要继承父业的孩子,还有制陶世家的光平,和歌舞伎世家的松屋。
7岁的他们虽然懵懂,但谈到将来的时候,无不表现出对父辈职业的自豪。
还有其他孩子,他们的梦想都各自精彩:
梦想当一名钢琴师的由美;
立志当一个职业棒球手的三重;
希望成为船长的高江
7岁的他们,对未来满怀期待。
二、14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转变
第二次采访,安排在孩子们的14岁。
学习成为了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爱玩游戏的直树也不可避免地被爸妈安排上了每周三天的补习班,每晚十点才能下课。
14岁的他开始憧憬大学生活,因为他听说一个信念:“大学会变得很轻松”。

同样在学习这件事上拼命的,还有14岁的由美。
由美有一股不服输的信念,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同时,14岁的她也萌生了人生到目前为止最清晰的梦想——到出版社工作。

然而,14岁的他们已经窥探到现实的一部分真相。
当梦想和现实碰撞,有的孩子当初坚定的梦想,也开始动摇了。
比如那个要坚定要像父辈一样成为稻农的健太。
长大后他逐渐意识到,家人如此辛劳,也不过堪堪维持生计。他开始怀疑当初成为一个稻农的理想。

同样动摇的,还有家里十五代都从事制陶业的光平。
90年代末的日本,正陷入史上最严重的经济低迷。在光平14岁那年,父亲的陶作坊也因此倒闭。
也自那时开始,光平对制陶逐渐失去兴趣。
同样在14岁那年发生转变的还有曾经梦想成为船长的高江。
生活在北边小城的她每天都要乘渡轮回家。因为渡轮的固定班次安排,让她放学后不得不牺牲和朋友的玩耍时光。
在14岁这年,她暗下了一个决定——离开小城。

当然,14岁这年,他们当中有的人还在坚持梦想。
比如立志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的三重,比如生于歌舞伎世家的松本。
但更多的孩子,已经和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了。
三、21岁,原来梦想并不总会成真
第三次采访,在这群孩子已开始为生计奔波。
21岁,对于贵子来说值得自豪,也是“救赎”。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她,一直肩负着家人的期望,然而她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却没有一次能进入家人期望的学校。
这常让她感到自己的人生不太成功。
但是,在21岁这年,她找到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头等舱空姐。
她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终于能让父母自豪了。

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
相比起贵子的幸运,其他人的21岁,似乎不那么“走运”。
21岁的直树,一度萌生了当检察官的理想,但最终因为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开始在一家连锁咖啡店打工。

曾经的“学霸”由美,虽然一直坚持着到出版社工作的梦想,但事情并不太顺利。
采访时,她已经向20家出版社递交了简历,但都石沉大海。
一贯好强的由美,第一次遇到人生的沟坎。
与此同时,“梦醒”的还有想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的三重。
在身边大部分同学工作都有着落的时候,他意识到:也许自己的能力远没到职业的水平。
受打击的他心灰意冷,甚至悄悄退学。

只是渴望岁月静好的真希,生活也未如她所愿。
高中毕业后没多久,她就和一个男人结婚生子。然而婚后一年,丈夫就被调到外地工作。
无意中还发现了丈夫的嗜赌如命。
21岁这年,他们当中有的人实现了理想。
但更多人,在这年才突然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成真。
四、28岁,在不完美的平凡中接近幸福
人生匆匆,又过了七年。
纪录片中最后一次采访,发生在这群孩子的28岁。
但正如《阿甘正传》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虽然当上了头等舱空姐,但贵子的职业生涯却并不顺利。
她工作三年后,所在的航空公司申请了破产,她被安排到了其他航空公司。
空乘外表光鲜,但始终作为服务性行业,稍有疏忽就会被乘客破口大骂;倒时差经常造成她在工作中犯困,但也不敢打盹。甚至下班后,神经也一直紧绷,失眠是常有的事。

但与此同时,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在另一个孩子身上。
那个爱打游戏,因为司法考试不过关而到了咖啡厅打工的男孩直树,从临时工成为正式店员,在28岁这年也当上了店长。他负责的分店在全国1000个门店中销量排名第一。
同时,28岁的他在这份工作中,终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也清晰了自己未来5-10年的要走的路。
曾经迷惘的他,现在的眼中都是自信和坚定的光芒。

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心想要到出版工作却处处碰壁的由美,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在第一轮简历投递失败后,大学读营养学专业的她辗转当上了一位营养师,一边工作一边参加招聘会。
在那坚持了三年后,她的梦想实现了。现在的她在东京一家出版社从事营销工作。
还有出身制陶世家的广平,因为家族生意失败,间接影响了他的心态,他早早就从中学辍学了。
感觉“无路可走”的他重新跟着爸爸学制陶。
28岁的他,已找回制陶的初心。不仅把家里的制陶作坊开发成网店,现在的他在制陶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女孩,她的采访在前三次都特别没有存在感,但在28岁这次,却让人印象最深。
从她的状态看来,28岁的她要比其他人更加幸福。
她就是那个从14岁开始就立志要“逃离”小城的高江。
21岁的她离开了小城,在一家养老院工作,22岁和同为护理员的丈夫结婚,很快就有了孩子。现育有一子一女的她,生活一直按部就班。
甚至,连主持人也不禁“吐槽”了一句:“你现在的生活看来很平淡。”
她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是的呢,状态良好,非常平淡。这也正是我想要的。商店离家都很近,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能让我开心。”
对她而言,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件事,大概就是做出离开小岛的决定了。

无论是咖啡店员、出版社营销员,还是空乘、会计、护理员……
28岁的他们,都已变得十分平凡。
但在平凡中,从来没有计划的咖啡店长直树,终于坚定了自己未来5-10年的目标;出版社营销员由美,虽然辛苦,但终于在从事自己热爱之事;生活一直平淡的护理员高岛,继续在平凡中收获满足。
28岁的他们,同时也在慢慢学习从“不完美”的平凡中接近幸福。
四、接受孩子的平凡
在视频的弹幕里发现,很多人在纪录片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小时候,我们也曾被父母寄予厚望,从小就有成为“医生”、“科学家”的宏愿;
但随着慢慢长大后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第一,愿望也不一定都能实现;
再到后来,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发现“知足”才会“长乐”。
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表现出的态度却是:不能接受孩子平凡。
这反映在近几年心理咨询的数据上:因为学习压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逐年增加。
然而,在心理咨询中能感受到,父母不能接受的只是:孩子一但觉得自己平凡,就会不努力,看低自己,遇事就用平凡做借口。
不努力,没韧性,抗挫力弱成为平凡的“标签”,才是导致很多爸妈不愿意接受孩子平凡的原因。
但是,平凡不是标签。
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快乐和平静,也是一种珍贵的能力。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保持平静,只在孩子背后看着他,关注着他。
在他们做到的时候,给掌声和欣赏;在挫折的时候,给支持和温度,其他的,都交给孩子自己。
愿孩子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韧劲,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