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窝花脸:东岳庙,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141号,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始建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与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赐名东岳仁圣宫,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北京东岳庙坐北朝南,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

东岳庙正院建筑主要有山门、戟门又称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玉皇殿。进戟门始自左右再向北环绕的庑殿为地狱七十六司殿。后院是北京民俗博物馆。
琉璃牌楼
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三洞七幢琉璃牌楼。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南北两面正中间各有一块石匾,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书“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

山门
原东岳庙正门,1988年拓宽朝外大街而被拆除。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鼓楼立额上题“鼍音”,钟楼立额上题“鲸音”。

棂星门
东岳庙山门拆除后,这里原本的二道门“棂星门”成了正门,悬挂在山门的康熙帝御书“东岳庙”横匾也移挂于此。


瞻岱门
瞻岱门是一座五间庑殿顶的过厅式殿堂,又称龙虎门、瞻岱殿。门的内三间为穿堂,后殿悬挂东岳大帝的“宝训”。



福路
福路为瞻岱门到岱宗宝殿的一条御道。福路的两侧有两座碑亭,放置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石碑。福路和碑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回廊。回廊共七十二间,代表东岳大帝掌管下的地狱七十二司。每司供一神像,后来又增建了四司,共有七十六尊神像,不过早已不复存在。现泥塑为1995年重建时由“泥人张”的传人重塑。




岱宗宝殿
是东岳庙的主殿,面阔三间,顶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檩、枋均绘有皇家才允许使用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原供奉东岳大帝及其侍臣像,现已不存。



石碑
东岳庙的各院落内都立有石碑,最多时达160多块,现存的一百余块石碑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多为历朝修建东岳庙碑记和民间善会石碑,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孟俯的行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此外赵世延的楷书《昭德殿碑》、虞文靖的隶书《仁圣宫碑》等也颇为著名。
1995年底东岳庙被朝阳区文化文物局收归时,完好的石碑仅存18通。1997年底石碑修复工程开始,历时一年,基本上按原来的位置归位,中路正院东西碑林共有石碑89通,重现了东岳庙的石碑林景观。


后罩楼(北京民俗博物馆)
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主要为是服饰文物、商业民俗文物、人生仪礼文物、岁时节日文物和传统游艺文物五大类,是了解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原后罩楼文昌殿前立有文昌帝君的一铜特和玉马。铜特长着驴面、骡身、马耳、牛蹄,俗称铜骡子,鞍背铸康熙戊子年(1708年)制,为京城善士所献。老北京曾流传“东岳庙的铜骡子能治病”,哪里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再摸摸铜骡子相应的部分,病自然就好。于是便有了摸铜骡的庙会习俗。


庙会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诞辰,明代时有盛大的东岳仁圣大帝巡游,清代时会派遣官员降香。民国时期东岳庙仍循旧例举办庙会。1937年日军进驻北京,时世动乱,民不聊生,东岳庙逐渐衰败。抗战结束后,庙会虽已恢复,但元气大伤。1949年,庙会自行中断。恢复东岳庙后,自2002年起每年春节举行庙会。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