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 | 美国急了?拜登签署对华“敏感技术”投资限制

摘要
▪ 美国签署对华“敏感技术”投资限制
▪ 河南启动建设中原量子谷
▪ 首个量子通信国家标准发布
政策战略
一、国际
①美国签署对华“敏感技术”投资限制
8月9日,拜登政府阐述了限制美国对华先进技术产业投资的新规定。新规定将限制美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合资企业在中国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和半导体领域的投资,阻止帮助中国开发可能支持其军事现代化并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技术。
同日,美国财政部在制定法规草案时就如何实施这一规定征求公众意见,包括完善关键术语的定义,规定通知要求,以及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和执法程序等。(来源:美国白宫网站、美国财政部)原文链接: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idential-actions/2023/08/09/executive-order-on-addressing-united-states-investments-in-certain-national-security-technologies-and-products-in-countries-of-concern/
https://home.treasury.gov/news/press-releases/jy1686
②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探索新的量子材料
8月9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布新的合成量子纳米结构计划,旨在开发合成超材料,增强量子信息科学的已有功能与新兴能力。该计划将探索新型人造材料(如超导材料、纳米图案结构和量子异质结构),使其能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降低对尺寸、重量和功率的要求。该计划中的新型量子材料将会在与量子信息科学应用相关的功能器件中进行展示,从而增强量子计算和传感设备的可扩展性。(来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站)原文链接: https://www.darpa.mil/news-events/2023-08-09-a
③美国能源部将资助包含量子科技在内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
8月7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向52个项目提供37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能源部科学办公室项目中历来代表性不足的机构的研究能力、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其中有 6 个项目与量子信息科学和量子材料研究有关。(来源:美国能源部网站)原文链接:
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us-department-energy-announces-37-million-build-research-capacity-historically.
https://science.osti.gov/-/media/funding/pdf/Awards-Lists/2931-FAIR-Award-List.pdf.
二、国内
①河南启动建设中原量子谷
8月9日,中原量子谷建设启动仪式在河南省科学院举行,中原量子谷将打造“一院、一城、一平台、多网点多基地”,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豫围绕量子产业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全要素保障,并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量子科创企业在豫发展提供科技对接、科技金融、企业孵化与产业培育全链条服务。首批入驻中原量子谷的有河南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等研究院所,以及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来源:河南日报)
原文链接: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3/0810/341814.html
产业进展
一、国际
①D-Wave和Davidson Technologies推进国防工作
近日,量子计算公司D-Wave与为国防、航空航天和商业领域提供创新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Davidson Technologies,宣布在国防解决方案的合作上取得进展。双方表示,现已合作开发了两个重要应用程序,分别是拦截器分配和雷达调度的优化,并将在太空与导弹防御研讨会上进行量子混合应用的现场演示。(来源:D-Wave网站)原文链接:
https://www.dwavesys.com/company/newsroom/press-release/d-wave-and-davidson-technologies-introduce-new-innovations-to-advance-national-defense-efforts/
②Multiverse Computing 与 Tech Mahindra 合作提供量子解决方案
8月8日,量子计算公司 MultiverseComputing 宣布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为 IT服务提供商Tech Mahindra 的客户提供量子计算软件。Tech Mahindra 和 MultiverseComputing 将共同制定市场战略,为金融、医疗保健、物流、制造和政府等行业的客户提供服务,并通过与终端客户的资料共享,增进对该技术的了解。(来源:Multiverse Computing网站)
原文链接:
https://multiversecomputing.com/resources/multiverse-computing-partners-with-tech-mahindra-to-set-global-enterprises-on-path-to-quantum
③QuantrolOx与Qblox合作推出量子计算控制自动化软件
8月10日,量子计算公司QuantrolOx与Qblox合作推出名为“Quantum Edge”的量子控制自动化软件,可自动调整和优化超导量子计算机,将基础实验(如谐振器和量子比特光谱分析)的时间缩短至几秒钟,并能让随机基准测试等复杂任务变得更容易。从而减少科学家调整量子比特的时间,加速量子计算的发展。(来源:QuantrolOx网站)
原文链接:
https://quantrolox.com/news-quantrolox-launches-automation-software/
④Vernewell集团和阿布扎比大学开设首个学术量子实验室
近日,阿布扎比大学与 Vernewell 集团合作成立了首个量子实验室。实验室将研究量子加密、优化、量子区块链和其他众多尖端领域,学生、研究人员和专家可以在这里共同探索量子技术、交流知识。(来源:Vernewell网站)
原文链接:
https://vernewell.be/vernewell-group-and-abu-dhabi-university-inaugurate-the-first-academic-quantum-lab-in-abu-dhabi/
二、国内
①首个量子通信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首个量子通信国家标准《量子保密通信应用基本要求》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3月1日实施。本次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85)归口,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号GB/T 42829-2023,国盾量子等单位参与起草。(来源: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原文链接:
https://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027A6096AF9B643EE06397BE0A0A0867
科研进展
一、国际
①量子计算中间过程线路测量展示量子计算优势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马里兰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IonQ的量子计算机,通过中间过程线路测量展示量子计算优势的特定任务。目前,实验量子计算在很大程度上是非交互式的,经典数据只在最后一步从计算中提取。但通过在量子器件上进行的中间过程线路测量实现的交互性,对量子计算机的操作至关重要。通过交互协议证明量子计算优势有两个主要实验挑战,一是将中间电路测量集成到具有足够高的整体保真度以通过验证者的测试;二是将协议扩展到足够大的问题,以至于无法打破密码假设。本次工作成功实现了两个交互式的高保真度的量子证明,通过验证者的挑战。未来将克服扩大这些协议的规模的挑战,预计使用约 1600 量子比特就能完成量子计算优势的加密证明。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Nature Physic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3-02162-9
②动力学振荡器中实现最长寿命的量子态
量子体系中的动力学振荡器是量子应用的重要构件,但这种光动力学结构与环境耦合面临的退相干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可用性。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量子科学与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引入一种基于超导电路的光动力学平台,利用该平台的低量子退相干性和光耦合,可以高保真地制备动力学振荡器的量子基态和挤压态。该平台将量子失相率降低到0.09Hz,远低于之前同类平台的4kHz,也远低于热作用贡献的退相干率20.5Hz,从而实现了总体存储时长提升约100倍,达到数毫秒,接近于离子系统的存储能力。这为量子传感、量子计算中的紧凑存储、量子引力的基本测试,甚至暗物质的寻找带来了新机遇。相关研究成果8月10日发表于《Nature Physic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3-02135-y
二、国内
①揭示格点规范理论的热化动力学与量子临界性之间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清华大学翟荟、兰州大学么志远等合作,使用自主开发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可在单格点精度原位地、可区分原子数地操控和探测多体量子态,并通过研究格点规范场理论中的非平衡态热化过程与量子临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具备规范对称性的多体系统处于量子相变临界区域时易于热化到平衡态的规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编辑推荐形式发表于《Physcial Review Letters》。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1.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