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艺理论】结构主义-德里达,文本之外无他物:意义?分延的无限!自设的替补!

2023-07-25 23:19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文论

20世纪60年代,欧美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思想之间的剧烈撞击,巴黎学生运动、白宫反战运动让追求稳定同一的求稳思潮(这其中就包括结构主义)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从词义、主旨、思维等方向,都出现了解构主义的反调。

 


补充笔记:【解构主义-destruktion】

起源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提出的destruktion一词,原意是破坏,也可以用说明揭示、分解、消解,是一种本体论缺乏但却有效反拨结构主义的思想。

解构主义的四巨头:

Jacques Lacan雅克·拉康

Roland Barthes罗兰·巴特

Michel Foucault米歇尔·福柯

Derrida德里达(1930-2004)

上述四人受到过结构主义影响,但对于先定意义和共时态分析不满二选择转向,转而选择破坏整体和同一结构,挑战形而上学、语音中心、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拉康

拉康的论断在于“无意识以类似语言的方式建构而成”,带来的推论就是,让他者和主题的联系在彼此投射的欲望中实现且确立意义,无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的个体孤意,恰恰是他者得以显现的场所。

1964年他在巴黎筹建佛洛依德学派,他的理论推进了对某种唯一理性的永恒价值的颠覆,也是解构和自我解构模式的奠基人。

 

二、罗兰·巴特

巴特在中后期的研究中反对把意义分类分级,认为意义在文本中无处不在,只有在阅读完成的时候才能够呈现意义,文本不是创作者的造物,而是无限种可能和假设的集合。

——此即【语言学意义的狂欢】,很显然,这是站在结构主义旧房子里进行的解构工作。

巴特一方面承认了语言的系统规定挤占了书写者的自我个性,另一方面则是开诚布公的提倡享乐主义,而将行为的意义带入,这种砸碎锁链风格的思想,是解构批评的发源。

 

三、福柯

崽种……

福柯在巴黎高师获得了哲学和精神病理学双学位,可能就是因此,其人行文颇具反叛色彩,他的哲学(如果有)立场是他可以对抗对起源和超验本体的探寻,消除权力所造成的表面和深度。

……

他的话语是一种“去中心”的操作,总是以悖论作为起手式,再用否定句从容启示,核心就是反对权威,甚至也在消解自身的权威,《纪律与惩罚》《性史》分别研究了对权力的欲望和欲望的权力,展示了历代社会对可能危及统治的【犯罪、性越轨】进行的【监禁、排除】……他用这种办法来公开站在弱势群体的那边。

这种论述,就是要对言论进行合法性消解,因此福柯从来不对自己的言语进行合法性论述和本体论建构,直到今日,解构思想家仍然选择沿用这一套……

 


德里达的逸闻和学术立场&西哲传统的瓦解

犹太血统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1992年被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这件事情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议:他的作品清晰和严谨度严重不足,著作主要影响发生在文学、电影评论而非是哲学方面。

和其他人一样,他质疑这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中心化倾向,《论文字学》这本书中就表现出了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反驳。

 

西哲传统是如何瓦解的?

世界战争推翻了旧的价值和诺言,战后的存在主义就把人的主体作为一切价值的基准和中心,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结构主义语言学就从符号和模型的共时态分析来取代泛价值的考察,试图再次证明一种“先天存在的结构(可以理解为固定语词的含义)”。

这种行为,求本溯源确立中心,本质上说还是【设定意义——构造结构——破解谜题——自证先验真理】的西哲传统(神学到黑格尔的传统),每一次的阅读就只是“提取”。

德里达对此的不满,就是对传统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不满,解构也就针对这种情况发生了:【在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ce】和【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就要受到拷打。

logocentrism是德里达为了拷打往日哲学传统专门发明出来的词汇——logo,希腊语“言辞”,也有存在、本质、真理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以现实作为本体论,先定至高真理,并秉持可知论态度理解万事万物的传统西哲思潮——赫拉克利特的万物为火、柏拉图理式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经院哲学家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是以logos为中心和源头,丰富发展了形而上学史。

但这些思路必定会导致二元对立的形成——灵-肉、有-无、精神-物质、实体-虚构、真理-谬误、【言说-书写】等等……却总是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另一方。

放在文本上,这就成了语音语言对书写文本的支配,书写成为了语言的奴隶,这一套二元对立被德里达认为是要解构的第一位,因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结构和语言学结构如出一辙,也就是他所谓的“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

 

德里达嘲笑结构主义,因为语音语言也绝不是确定之物,“呆瓜”在情侣之间和师生之间使用就具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些符号完全可以脱离原生语境而反复使用,意义更破朔迷离。

 

这种思路放在阅读策略和写作主张上就更有特色:

德里达的阅读方法,放弃了追求作者的原意,不去追溯文本来源,甚至不要求理解读者的思想,而是寻找文本当中的对立矛盾,寻找和作者初衷背离的部分;

同样的,在他的视角之下,写作的秩序和权威等级也必须被瓦解——作者必死,好的书写应当是含混且歧义的,具有无限的阐发性的,包括言说和书写在内的广义书写。


《论文字学》的解读

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崭露头角以来,解构主义的影响力就与日俱增,次年,《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同时出版。1974年斯皮瓦克将《论文字学》翻译成为英文,解构主义的理论得以在英语世界迅速传播。

 

目前我们认为这本书体现着解构主义基本精神——

①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

②否认存在恒定的终极意义,拆除二元对立,瓦解形而上学;

③提供新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方式——但重要的是,德里达本人的重视点根本不在于新的结构,他的提供的新东西只是为了拆解旧结构。

 

这种不成体系的体系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要重建语言理论、创立有别于语言学的【文字科学】,或者说,【文字哲学】,这东西既不是人文科学,也不是分支学科。

 

《论文字学》文字观

开篇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话来反对西文传统的言语优越感——

“苏格拉底,从来不写作的人(尼采)”,西文的表音系统,导致言语和理想紧密相连,而一切存在都要屈服于理想,这就让文字文本显得在哲理面前万分廉价。

语音,它在作为逻各斯的【思想】中与【意义】相关联,创造意义、接受意义、表示意义、收集意义,这就是西文表音文字符号系统带来的传统(语言高于文字)

——德里达希望撼动的就是这种现象(认为文字比语言更有意义),为此他不惜借助汉语等表意系统的东方文字反复强调并褒扬其摆脱语音的束缚的能力,并认为汉字是哲学性的文字。

 

《论文字学》文本观

①本文之外别无他物

德里达思想的本质是否认一切深度模式的存在;

作者的名称,不重要,作者的理论也不重要,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在于,他们预设了某种终极价值,借助文字去表达,但却【得鱼忘筌】,把文字本身弃如敝履。

这就如同观望星星却丢掉望远镜一样,德里达对此反对至极——离开望远镜,人们什么也看不见,文字就是文字,不是真理,他们自身就足以不朽,无需深意或者衍生证明自身的价值。

此即所谓的“本文之外别无他物”,这是对语言学结构、阐释学、传记批评的一次拨乱反正。

 

②从【播撒】到【分延(différence)】

后者作为概念,是德里达的发明。

简单来说,过去的文本,仿佛被掰碎成无数块的面团,丢给人们生吞活咽——但德里达指出面团在分给每个人的时候,人们也会将其做成不同形式的面点。

语词的本义,不是固定不变万人皆传的,在新造语汇融入交往的时候会改变、寂灭,词语的本原意义,是没有的,确定的内涵,也是没有的……分延的存在,阻隔着其他词语的确定意义,也不断阻止自身成为唯一权威中心,意义永远是不定的,即使统一符号,在人们的心中也永远有千万个主观相对的和无法确定的解读——这就是【分延】的力量。

 

 

③痕迹

文本并不是固定的石刻雕像,而是沙滩上拽动的痕迹。

解读文本是对痕迹的追寻,但意义的起源和恒定的价值,却因为【分延】,必然无法重现,痕迹是无数种可能的起点,不是自然之物也不是非自然之物。

 

④替补之链(supplement)

所谓supplement,说的是用来完善和提供补充的某物。

在卢梭那里,他设置了这样的逻辑链:一切教育就是替补的体系,但又说,只有邪恶的消极的东西才采取替补的形式,一切在场应该是自然的满足的。

德里达借用了supplement的概念,“替补的逻辑”。

“将生活和写作纳入相同的织体,纳入相同的文本的约束性和副属性。这种东西再次被称为supplement,即分延différence ”

 

还是这样一个核心:当我们谴责某物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对它的理想的架构,“只有当人话除了将他的对方,即纯粹的自然、兽性、蒙昧、幼稚、疯狂排除在替补活动之外的界限的时候,才自称为人(《论文字学》德里达,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p240)。”

 

 总结

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积极意义:

解构主义拆解了固定语言的封闭、确定的属性,要求取消中心,消解结构,并希望用“阅读”、“写作”取代“定论”“成见”,呼唤超越性的写作,推动文学文本无终极、不统一、反体系、向未知敞开发展。

局限性:

解构主义和20世纪绝大多数法国学者的问题一样,他们在突破旧框架的同时拒绝被定位定义,解构的工作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在传统哲学的范畴里“吃肉骂娘”,并不能脱离传统哲学的共识系统。

无论怎样规避,他们的铺叙陈述都和传统构成了推论和反驳关系,“越是想要挣扎,越是在对家那里陷得越深”,解构面临着被解构,传统反而因为被反对,而被再次强调,从而再次维持下去——毕竟绝对真理已经不存在,结构主义本身的立场和意义也就变得可疑和无处可寻,在摧毁秩序和权威的同时,又依靠摧毁【呼唤秩序的秩序和权威】建立起了【呼唤混乱的秩序和权威】,这种暴力对文学的趣味性,消极影响是非常大的。

【西方文艺理论】结构主义-德里达,文本之外无他物:意义?分延的无限!自设的替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