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学生要看什么书对自己有帮助?

2023-08-23 17:27 作者:阿巴阿巴vvq  | 我要投稿

第一,只看一个专业的书。 其他不要看。 第二,拒绝非专业的书。 第三,不要听知乎上那些扯淡的大师给你扯淡。 对多数人而言,书读的越多,越胆小,越没主见。 你一定要记住,你就是你自己,先要生存下来。 那些所谓的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其实跟普通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因为你压根没有相应的实践体验,其实你不会理解,反而可能会被他人的话左右。 你就专心做一件事,就行了。 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放古代,有用。因为万卷不离其宗,同样的一句话,正着说反着说各种说。 但是,放现代社会,绝对不可以。 你想获得世俗的成功: 第一,一定不能多读书。因为书多即杂,概念命题理论五花八门,会把你的大脑干炸了。最后精神内耗。 第二,一定要去积极实践。只有实践你才会有体验,才会自己生产知识和人民币,而不是被他人的p话左右。 总而言之: 凡是让你多读书的,多数是做题家。 不要当做题家,毫无出路。 ——分割线—— 评论区里有一些做题家,我希望你以后搞清楚了自己在说什么,然后再过来用这个名人那个名人。 都说要有跨学科思维,好,你给我说一下现在跨学科的发展状况,譬如: 第一,跨学科是否形成了自身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跨学科是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成熟的语言体系? 你先回答这两个问题,如果有再讨论,没有就先洗洗睡。 恕我直言,跨学科这个东西,还在摸索之中。 而且,很多打着跨学科旗号建立的学科,根本发展不起来。譬如,心智科学。按照道理,这个学科应该已经非常跨学科了吧,但是你可以看看这个学科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了,这个学科上个世纪780年代就提出来了,到现在发展依旧缓慢。 说实在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你没必要在一些不成熟的一些专家的叫嚣中奋不顾身。 我当然知道人应该具备跨学科思维。 但是,怎么做?把所有的学科的书都学一遍?就跨学科了? 你跟我开玩笑呢? 还有,有的人认为,要总结和反思。 有些事情,说得很容易,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会什么都得不到。 譬如,你要学习数学,然后可以总结和反思。 现在你同时学习了,数理化生物等一众学科,最后你来给我一个总结和反思。什么结论? 发现世界很多元?很精彩?需要多个学科配合? 我最烦一句话: 万变不离其宗。 是,我知道这句话。但是,你得说详细一些,这个变是什么,宗又是什么。你不能上手谈个感觉,装成大师一样。 但是,很可惜,多数人根本讲不清楚。 所以,我为什么建议多数人不要多读书,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先专。专什么?先把一个相对成熟的知识学到手再说。这是一项技术。 第二,假设你有一天当了领导,你可以协调不同学科的人一起工作,也就可以了。 说白了,跨学科培养的是领导。 有几个毕业直接可以当领导的? 你跟我开玩笑呢? 但是,很多做题家不知道听的哪些人的p话,动不动就是你得多看书,多了解世界的多个方面。然后这个那个。表现得跟90100的老头一样,装得特别深沉。 最后,看了很多书之后,发现最后自己充其量就是一本行走的字典。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可以吃上饭的。 说不好听一些,跨学科换言之就是蜻蜓点水,每个都懂一点,但都不深,最后自己说什么也只能浅尝辄止,遇到专业的,马上就不行了。所以,我说这个培养的是领导。 ——分割线—— 建议一些迷茫中的人,一定要警惕那些让你多看书的人。 你一定要记住,他其实是随口一说。 很多世俗上成功的人,其实读书并不多。当然了,这里的多指的是类型。 譬如,对于一个物理教授,他95%的书都是物理。这就行了。剩下的5%,可以是黄色录像。 但是,很多人跟你说的多读书,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们的意思是这样的: 数理化史地生哲学等,都读。 为什么一个人会废了,就在于书读得杂。 虽然形式上很多,但没有太大用处。 而且,你从中学到大学的培养方式转换,就可以看出来,是越来越精专,绝对不是越来越广博。 为什么? 因为广博并不解决问题。 就好比一个领导,看到一台机器坏了,他只能说这个机器坏了,可能是管理不到位、机器老化等一系列的猜测,但是修机器的人过来他会更为精确的发现问题。 这就是差异。 多读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专业书读多一些。 其他非专业的,不要读那么多。 人的注意力是非常金贵的,不要随便被一些其他专业的内容分散注意力,最后几头不讨好。 ——分割—— 上面讲了多读书的风险和问题。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考虑读多类型的书? 建议40岁之后。 一般而言,人生40岁是个变化,会从技术层转向管理层。这个时候,从修理机器转向修理人或者修理规则。这个发展是比较正常的。 40岁之前,你见过了很多事很多人之后,也会逐渐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可以考虑多看点其他类型的书。 为什么? 对你有好处。 因为,修理人和规则,跟修理机器是非常不同的,你不能把人当机器来修理。会出大问题。 但是,很多人,会因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看了哪些人的人情世故大智慧之类的p书以后,把注意力放在了人际关系维护上,留给技术的空间非常少。这个时候,技术没跟上去,成天除了跟同事磨洋工之外什么也剩不下。这对普通的穷比而言,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操作。 正因如此,一定不能忘了自己的本。 可以搞人际关系,但技术一定要逐步提升。 有很多码农,技术水平其实在工作之后,并没有实质的提升,每天抄来抄去,最后面临各种35岁危机的威胁。这个时候,还要说什么经济不景气,社会制度不行,公司忘恩负义的话出来。 这种基本都是无能的表现。 你花多点时间在技术提升上,别说35岁,40岁照样有人要你。正因为你的技术停滞了,很多新人又跟你差不多,导致你和他没有拉开技术上的差距,而且你不能熬夜,你可不就被辞退了。 所以,有时候人一定要有重点。 不要听网上那些人瞎说。 瞎说会害死人。 什么时候,你的位置提高了,你再说花点时间看其他方面的书,那个时候看也有价值,可以实战。本来就啥也不是,每天看着权谋斗争这样的书,你配吗?就你一个20多岁的人,连核心圈都没进去,还谈权谋?省省心。先让那些搞权谋的看上你的技术,愿意利用你再说。 ——分割线—— 评论区,一些理论家终于出手了。 譬如这个: ​8 你们现在,可以看看这就是被一个叫做“通识教育”搞得已经完全可以不讨论现实,只讨论概念的典型案例。 什么意思。 文中出现了大量看上去你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极少用的概念,譬如财富积累效率、社会交换、个人创造财富、社会分配、技术传奇、兜里空空等。 看上去,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 但是,这个说法里各种简化省略,因为他压根不考虑个人的吸收能力、思考能力等更为实际的问题。而且他压根不解决问题。 什么意思,这就好比说: 孩子,你要好好学习,数理化史地生都要学好,要不然你在高考中可能分数不均,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景,虽然你某一科分数可以很高,但在强大的高考资源分配面前,你的分数很快就被淹没了,差一分就差1万多名,然后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像这种,只描述大环境,然后不能给出任何实质性意见的官样或者公知型文章,到处都是。这样的文章,通常会给阅读者两个影响: 第一,焦虑。 第二,迷茫。 焦虑在哪儿?因为发现了自己身处危机之中,还没有任何胜算。 迷茫在哪儿?我具体该怎么办?怎么样才能应对这种环境? 为什么,我说你们少看点这种东西。 因为这样的东西,一般人,我是说一般人,根本无法跳出来。说白了,并会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而要想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实在是太容易了,那就是给你设计一个逻辑自洽的图像,以你的认知无法驳倒,最后你不自觉的陷入他所描绘的那个图像里面。 一般这样的,我们把他叫做: 传销。 各位要注意,有的传销,无非是骗你钱,但有的传销,是骗你的世界观。 什么意思。以上面那个说法为例。 个人的财富积累效率,是自己先进的技术积累和位处社会中的等价交换。然后,又说通识教育可以让你拥有等价交换的权利。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通识教育,这里的通识是怎么理解,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是为了保障我的个人利益,我是不是要考一个律师资格证,才能保障自身的利益?其他,类似。 大家一定要记住,已经21世纪了,各行业分工非常精细。不需要你了解特别高深的其他行业知识。因为大家是分工协作的状态。正因这种分工协作,所以大家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本行业的干明白了,就可以,其他的交给其他行业。 譬如,你工作遇到欺骗,你去寻找律师、仲裁或者法院起诉,等。你没必要为了保障自己利益,去专门学习法律。 所以,所谓的通识教育,其实这个概念对你而言只是一句空话,因为你始终无法摆脱你的专业来谈通识。这个概念,起源于北大,意思是要培养出对各学科有认识,融会贯通,完整的人。 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讲。 理想太美好,现实很骨感。 现代的知识体系,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的那些。已经非常复杂且多元。对于一个人而言,能搞明白其中一两个就已非常不错,同时搞清楚所有,那跟gpt没区别。 你们一定要记住,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很多人,看了很多学科的书之后,会因为缺乏某个专业的概念理论基础,最后搞得自己精神错乱,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你需要以现实人为中心,什么意思,就是以自我的生存和生活为核心,哪个对你长期有利那就是好的。而不是以理想人为中心,成天掉书袋,以至于陷入各种概念的海洋之中,非常不值得。 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佼佼者,就在于注意力集中,集中于其中一两个方面;他尊重其他学科,但不会把自己逼到要贯通其他学科,这样的境地。 但,一些专家学者公知,他们会把理想当成现实,巴不得把你逼疯了。譬如,经常谈素质,经常谈价值。怎么?一个人得是堕落到什么地步,还不知道素质和价值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每个人需要在各自的场景,创造属于自己的素质和价值。你不能说,遇到一个流氓还要谈素质谈价值。 当然了,类似的东西非常多。希望各位警惕。 ——再分割—— 我觉得评论区,有一位说得很好,可以很好的概括我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核心竞争力,这个是你最后的底线和保障。 而这种基本规律,从来没有变过。 譬如,古代的帝王成立政权,需要有“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实际上就是那个“核心竞争力”。 关键在于,这个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对于普通人而言,没资源人脉关系,这个竞争力最好是实打实的技术。 肯定有人会说,技术有淘汰的风险。 是,的确如此。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因为技术有被淘汰的风险,然后就说技术不好,然后就躺平了。 譬如,当年发明BP机的那些人,的确伴随着手机的出现,这个技术流行了没几年就被淘汰了。 这种类型,属于极端少见的情况。 我们不可能天天遇到这种BP机的突变情况。 所有人,在这种技术突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但这不意味着,因为存在技术突变的可能性,你就要学习所有的东西。纯属吃饱了撑得。 一个人,这辈子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只有: 自信和坚持。 附着于这个自信与坚持下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技术门类,然后大家一起合作和竞争中生存。 这是基础。 因此,假设有一天你的技术的确完全不管用了,你也不能气馁。甚至怨天尤人。而是要重新鼓足勇气,重装上阵,开始新技术的旅程。 德国日本,有很多隐形的冠军企业,实际上就是这么干的,一直打磨自身的技术,然后赚全球市场的钱。怎么,你会觉得他们每天读遍这历史上所有的书? 不会的。 专注,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读了很多书,涉足非常广泛,这种的往往是一种投机者的心理。简言之,什么东西都想插一脚,但什么东西都没深度。最后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废人。这样的,往往会越来越出世,表现出看淡一切的高人姿态。实际上,多数的多数啥也不是。但,他们也需要为自己寻找存在价值,怎么办?要么开始吹纽币,要么遁入空门。为什么,因为无法在社会中像正常人那样生存,没办法正常交流。你们可以很显然的发现,这种人平时说话很神秘,而且经常会用“悟性”“智慧”这样的概念来说事,别人问他是什么,他自己可以扯一天,但对个体而言作用微乎其微。

大学生要看什么书对自己有帮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