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小学教师将过剩,“教师退出机制”来临,“铁饭碗”没了?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01
义务阶段在校学生规模在减少
教师多了?
人口负增长已经开始,而全国有专任教师1844.37万......
减少的这些人口最终会反映到学生的入学人数和在校人数上面。

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理事乔锦忠表示:据预测到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2028~2035年每年将减少三四百万人。
农村小学生减幅最大,2020~2035 年间年均减少67.45万人,2035年较 2020 年减少约 1079.18 万。村小需求数也呈快速下降趋势,到2035年所需学校数可能还不足2020年一半,只需3.55万所。
人口萎缩较为严重的地区,小学可能会最先收缩,这主要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有关。
因此,有网友分析说:对于小学教师的影响是会比初中要更大一些的,容易出现让小学教师过剩,变失业的情况,毕竟多地的小学基数是比初中要多的。
乔锦忠:“未来教育供求关系一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 “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实际上这种传导效应已经开始在幼儿园显现出来:
2023年以来,#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到来#和#央企幼儿园首次对外招生#冲上了热搜第一。从2022年开始,多地幼儿园就开始直面招生难,今年生源可能进一步下滑。
再看小学招生情况,2020年跟2023年相比,小学招生人数减少的有11个省份,其中招生人数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江西,减少达到19万人。
……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教师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热门岗位,2022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达到了1144.2万人次,报考人数再创新高,仍然有很多人希望进入编制工作。
对于生源减少,教师未来何去何从,你是怎么看的呢?
02
优化教师编制,正在发生...
· 取消编制实行“参聘制”
2023年1月,厦门市教育局发布公告称,2023年厦门将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等名校为主的毕业生......中小学(含特教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即参聘制。
参聘制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福利参考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同等标准执行。有教师身份,没有编制!
类似的制度会不会全国推广???
取消教师编制,是否意味着教师退出变得更容易?
· 多地中小学实施教师退出机制
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发布《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强师计划》,明确将教师退出机制提上日程。

《强师计划》还明确把包括退出机制在内的教师资格制度任务分派到北京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在北京出台政策一个月前,浙江宁波也专门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征求意见。2022年11月11日,宁波市教育局发布《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退出渠道的种类和适用、退出的权限和程序、退出待遇、争议的处理等方面对教师退出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
“教师退出机制”包含两个层面的“退出”:一是退出所在岗位,即转岗、待岗、离岗退养等。二是退出教师队伍,即解聘。
随着北京政策的跟进,教师退出机制之风或将刮到更多城市。
03
何去何从?会下岗吗?
预测表明,12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人口萎缩严重的地区,小学可能会先收缩,农村小学、民办小学可能率先关停一批。
学生少了,教师过剩了,是否可能提高师生比,实施「小班制」?
同为东亚国家的韩国、日本,可能会有一些参考作用,我们先做一些了解:
韩国教育部宣布2023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编制数量将缩减,首次迎来“负增长”;少子化问题导致日本中小学校生源不足,2016年日本财务省就宣布将撤裁近5W名中小学教职工。

学生数量的大幅下降,意味着教师资源需求量同步下降,这是一个大趋势。
· 中小学,未来是否可能走向?
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专任教师人数为1844.37万。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整体师生比为1:14.9。
根据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要求: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目前,整体上看教师配备都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并且整体上中小学教师属于超编状态。
那为什么有的学校还缺老师?有的学校一个班还有那么多学生呢?
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很多村中心小学、城市周边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班数下降,甚至全校不足百位学生,而城镇新发展区域的学位不足,需要新建学校、扩编教师队伍,即“编制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关注下“日本教师的轮岗制度”
一般来讲,日本中小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职10年以上或新任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必须轮岗。
另外,教师所任职学校教师人数超编、任教所在地的区、市、町、村学校紧缺教师,这些学校的教师需要进行轮岗。流动对象的选择并不限制行政级别,即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师都要参与流动。
据统计,到20世纪末,日本中小学教师每年的流动率已接近20%,同一行政区域内流动的教师占55%左右,在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双向流动的教师占18%左右。
任教不满3年的教师、57-60岁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期间的教师、长期缺勤教师可以申请不参加轮岗。
为鼓励教师流动,日本政府制定了津贴制度,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津贴、普通津贴和特殊津贴。基本津贴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所有教师都能享受到的津贴,比如抚养津贴、住房津贴、交通津贴等。普通津贴则是只有完成了特定考核或者执行了特别任务的部分教师才能享受,此类津贴有严格的范围限定和对应级别限制,比如特殊业务津贴,该津贴的主要发放对象是从事明显带有危险、有碍健康工作或者执行特殊任务的教师。为了鼓励发达地区的教师往偏远地区流动,日本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的专用津贴,比如:寒冷地区津贴、偏僻地区津贴、特别地区勤务津贴、长距离人事调动津贴……
日本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还得力于——学校配置标准化和统一化。各地公立学校的场地设施、教材教具、就连午饭都已经高度一致。教师流动到其他学校,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城市也已开展教师轮岗机制,但多与考核、晋升有挂钩关系,与日本的教师轮岗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有机会再做更详细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减少、取消编制、退出机制”.......这些变化只是开始。
未来的10~20年,教育设施及资源会日渐丰富,新生人口减少后,未来的教育资源可能也会不再这么紧张;
现行的在市内、区内、学区教育集团内的流动的「教师轮岗制度」,可能会不断调整优化地推行下去,以解决教师需求资源分配的问题;
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的教学的师生比可能会逐渐提高,专项教师更多元丰富;
教师资格、教师考核考评的制度,也会逐年优化......
如果还抱着“铁饭碗”的工作心态,佛系“躺平”,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被清退淘汰的一员。时代变化,唯有自我成长,可抵挡!

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 END -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每日经济新闻、杭州日报、澎湃新闻等
图片:网络
编辑:芝识
更多教学资料与经验干货,敬请关注教师阁楼(全网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