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的死亡】
【关于作者的死亡】
作者只是文本的创作者,不是情境的创作主体,情境的创作者是社会本身。
任何和作者享有近似的生活经验的,都可以拥有和作者近似的解读权。
如果说社会情境是一个图景的话,那么不同的作者就是用着不同的望远镜,你是认为不同的作者的望远镜是唯一的,只有知道望远镜本身的构造才可以理解文本的(图景的意义,实际上这一望远镜本身并不唯一。它们作为现实的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绝不是被任何一个个体发现的。(但是其实有些人可以到达人类没有到达过的情境,拉马努金,黑格尔,正是通过这些人,或者每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个共享了不同的景象的人((把那个望远镜一个一个人的传递下去,复制传播出去))来去使得社会现实中改变物质的那些精神力量的文化能够进步或者演化起来。作为创作者的作者,是那些社会矛盾,现实情境尖锐的的高峰和出口,如果改变其作者主体地位,(其实没关系,重点是它所给我们呈现的情境,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懂了,才会展开来。)【不,其实并不是!是社会本身的进步本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那个情境,社会情境来自于人的劳动,来自于包括那些非语言的事物,劳动,对物质环境的改造的积累,所以只有社会情境因为现实化的符号演变到达了那个程度,作者的看法,作者的文本才会被强调,才会被抬到真实的高度,文本的发展单位不是作者这一个人,而是社会集体,只有通过这种共识性的文本,文本才得以以对现实做出批判的武器来被认识】。鲁迅可以厉害,不是因为鲁迅个人,而是在于那样个社会情境被其他人看到了,被搬到了大学,被去传播,才使得鲁迅那么闻名。
貌似在这种望远镜的传递之中包含了“平等性”,但是传递这个文本的单位难道不是一个一个作者么?难道不是他们的文本每一次都被重视了才能够传递下去么?不是,是社会现实的变化使得望远镜被传递下去。促进对文本的理解的,不是对作者权威的信服,是对现实的观察。(但是难道这不是尊重了作者的视角才可以得到的么)
那么问题就在于,我们应该尊重作者,但是不该给作者任何权威,不该崇拜作者。作者是半死不活的。
我随意扭曲文本不代表我不尊重作者。文本与作者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难道我引用一段文字的时候不是外加了一个语境,从而“扭曲”了原文的意思么?在野外的狼和在囚笼里的狼,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是拥有了不同的本质的。
我们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尊重作者。难道仅仅是“署名”不够么。解读是一种再创作了。
只有作者死了,才可以解放文本,使得每一个读者获得平等。对于那些高考中的题目,对于那些原作者也无法解答的“阅读理解”。这一文本属于集体,同时,文本已经憩息在了高考中,它只是作为一个阅读理解题,“题”自然是要强加一个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