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多动症,长大后会突然出现多动症吗?
前言
很多读者问过我们一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小时候没有多动症表现,长大出现多动症表现?”
我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
研究者们,把这种小时候没有多动症表现,长大出现多动症表现称之为晚发型多动症。
很多研究者认为多动症症状是连续存在的,不存在晚发型。也有研究者持否认观点。
我们认为在总结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后,认为晚发型多动症可能是实际存在的,它由后天脑损伤等因素引发。
但是在成年多动症群体中,主要还是由儿童期发病、持续至成年的个体构成,真正的晚发型是成年ADHD患者中较小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和这两种观点相关的研究。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们整理了今天文章的目录:
1)支持连续性的观点
2)支持存在晚发型的观点
3)研究者对支持晚发型数据结果的质疑
4)总结

一、支持连续性的观点
大量研究支持了ADHD症状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连续性。
大概有50%的儿童期ADHD患者会将他们的症状持续到成年之后。患有ADHD的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后,社交、人际以及职场中的功能损害成为了他们寻求帮助的重要原因。
ADHD两个分维度——多动和注意缺陷症状随年龄的变化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很多患者的多动冲动症状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少,而注意缺陷症状却更可能持续到青春期与成年期。
二、支持存在晚发型的观点
支持晚发型ADHD的主要有最近几年的几个大型队列研究。
一项在新西兰进行的研究:对1037名出生于新西兰的婴儿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90%的ADHD成年患者在儿童期并不具有足够达到诊断标准的症状。而仅有5%的儿童期ADHD患者会持续到成年。

早期发展风险的双生子研究:对出生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2232对双生子婴儿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67.5%的成年患者在儿童期并不具有足够达到诊断标准的症状。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共追踪了14701名儿童,其中收集了9757名参与者的ADHD症状数据。结果发现,53%的在成年期达到ADHD阈限标准的个体无法在儿童期达到ADHD的阈限标准。
这些队列研究都发现了大量晚发型案例存在的依据。但又似乎和我们的直观感受和日常经验不符。
三、研究者对支持晚发型数据结果的质疑
之所以目前诊断标准依然是需要满足发育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上述文章中得到高比例的“晚发型”数据,存在着很多可疑之处。

研究者们对晚发型的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成年人自我报告的低可信度”,以及“儿童期患者症状被性别、情绪问题等因素掩盖”,儿童期的漏报和成年期的误报共同导致出现了大量“晚发型”的结果。
(1)ADHD症状的自我报告可信度较低
正如之前的科普所言,ADHD会影响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从而很难准确报告出自己的实际症状水平。
遗传学的研究也发现,虽然靠他人报告得到的ADHD的遗传度很高,但靠自我报告ADHD症状所计算的ADHD的遗传度很低,远低于抑郁、焦虑等其它精神疾病的遗传度。
这些研究都指向了ADHD症状自我报告的低可信度。
总结就是,之所以上述研究会发现大量晚发型ADHD,而极少数持续型ADHD,是因为对成人ADHD的研究大多采用较低可信度的自我报告。

当报告方法转为父母报告或客观第三评分者报告后,持续型ADHD的比例相比于自我报告研究中的比例翻了2-10倍,而所谓晚发型ADHD的比例降为依靠自我报告的研究结果的几分之一。
经过精神科医生严格进行童年期和成年期的ADHD诊断后,也发现晚发型ADHD实际仅占样本的5%左右。与此同时,有30%到50%的儿童期ADHD患者依然在成年后满足诊断。
(2)童年期亚临床群体的存在与标准变化
众所周知,在DSM5里,儿童要被诊断,需要同时达到6条以上诊断标准,但成人仅仅只需要达到5条。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种标准的降低是出现“晚发型“的重要原因。
有部分在童年期满足4-5条的个体,无法在儿童期得到诊断,却由于症状持续,足以达到成年期的更低的诊断标准而得到诊断。

有文章指出,目前所发现的晚发型成人,大多都是儿童期亚临床症状群体的延续,并不是真正的晚发。实际依然说明了ADHD症状是连续存在的。
(3)“晚发型“实则为情绪问题带来的假阳性
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症状也会带来类似于ADHD的注意力缺陷。正如医院里使用的ERP检测手段,也在大量其它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现异常。
(4)情绪问题的掩盖——抑郁可能降低冲动多动外显
情绪问题和ADHD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它一方面会带来假阳性,另一方面又会掩盖ADHD的多动冲动症状,所以也有不少研究做出来了,前一阶段情绪问题负向预测后一阶段ADHD症状的结论。

(5)性别的掩盖——隐蔽的ADHD女孩
“晚发型”的性别比例和“持续型”的性别比例有着很大的差异“晚发型”里明显呈现出女性比例的提高。然而这些新出现的女性,或许并不是真正的儿童期无症状者。
相比于男孩,同样症状水平的女孩,更少地被父母和教师报告ADHD症状。
儿童期的诊断或在科研中的回溯性儿童期诊断,依靠的大多是父母和教师报告,会导致很多“隐蔽“的女性被漏报,她们的注意缺陷症状通常和男性没有差异,但更少表现出多动冲动,以至于被报告者忽略。
因此,“晚发型“里出现的大量女性,很多其实是儿童期被漏报的”持续型“患者。

(6)诊断标准的更新
这些大型追踪研究通常经过了数十年的追踪,这个期间的诊断标准已经更新了多次。
例如在一个最惊人的研究中(该研究中,晚发比例达到90%+),人们发现它之所以能得到这么高的晚发比例,是因为童年期症状依靠的DSM3,而成年期症状依靠的DSM5。
DSM3对于注意缺陷亚型是没有检测的。大量达不到冲动多动标准,但足够达到注意缺陷标准的儿童期患者被错误归结于“晚发”
(7)“来来回回”的ADHD症状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ADHD症状实际是一个连续谱,而非绝对的“是”与“非”。

所以同一个个体完全可能在某些时候不再满足ADHD诊断标准所要求的六条或者五条症状,但又在之后的某些阶段再次达到了诊断标准。
因此,很多“晚发型”的研究,可能是恰好取样到了该个体未能满足诊断标准的时点,但不等于该个体从未在儿童期达到过诊断标准。
(8)代偿行为的掩盖——没有认知损害的那些ADHDer
虽然ADHD症状和一些认知功能(例如工作记忆)有显著的负相关,但并非所有的ADHD患者都有明显的认知功能的损害。

对于没有明显认知功能损害的ADHDer,是有可能在环境要求还没那么高的时候,依靠代偿行为掩盖了他们的症状,从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学业,社交,人际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
综上,我们认为晚发型多动症是可能存在的。
但目前部分追踪研究里出现的大量晚发型案例,以及针对这些晚发型案例的质疑,是值得进一步去探讨的。
主要体现在:
1.这些研究以自我报告为主。很多的多动症群体自我认知能力不足,有较严重多动症状的个体,反而会倾向于在自我报告中低估自己的多动症症状。
2.回溯多动症症状出现的时间,准确度较低。大量这些研究中出现的晚发型患者,其实都在儿童期就出现了症状。
3.有一些多动症群体,小时候被一些保护性因素所掩饰或代偿行为的掩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多动症症状。
参考文献
Agnew-Blais, J. C., Polanczyk, G. V., Danese, A., Wertz, J., Moffitt, T. E., & Arseneault, L. (2016). Evaluation of the persistence, remission, and emergenc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young adulthood.JAMA psychiatry, 73(7), 713-720.
Barkley, R. A. (2016). Is there an adult onset type of ADHD? Issues in establishing persistence and remission of ADHD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The ADHD Report, 24(6), 6-7.
Caye, A., Sibley, M. H., Swanson, J. M., & Rohde, L. A. (2017). Late-onset ADHD: understanding the evidence and build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9, 1-10.
Cooper, M., Hammerton, G., Collishaw, S., Langley, K., Thapar, A., Dalsgaard, S., ... & Riglin, L. (2018). Investigating late‐onset ADHD: a population cohort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9(10), 1105-1113.
Moffitt, T. E., Houts, R., Asherson, P., Belsky, D. W., Corcoran, D. L., Hammerle,M., . . . Caspi, A. (2015). Is Adult ADHD a Childhood-Onse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Evidence From a Four-Decad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Am J Psychiatry, 172(10), 967-977.doi:10.1176/appi .ajp.2015.14101266
Riglin L, Collishaw S, Thapar AK,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Risk Varia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Trajectori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MA Psychiatry, 73(12):1285–1292.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6.2817
Riglin L., Wootton, R. E., Livingston, L. A., Agnew-Blais, J., Arseneault, L., Blakey, R., ... & Thapar, A. (2022). “Late-onset” ADHD symptoms in young adulthood: Is this ADHD?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6(10), 1271-1282.
全文完!
注: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