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智能化,高阶人才争做乡村振兴“领头雁”!

三农创客王雁

“如果连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想着返乡,那还指望谁去做乡村振兴。”王雁每次提到这句话,声音都有些激动。作为一路从农村走到城市,做到世界百强企业高管的80后王雁,每次回到家乡,总是要到田里坐一下。也许就是这份乡土情支持着她,在生活事业都在辉煌的时刻,选择归零,回到家乡,帮助自己的家乡做一些事,尽一份力。

王雁,出生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个村庄,农村的生活环境让她从小就知道靠天吃饭的不容易。在父母的期许下,王雁一路读到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了村里的骄傲,镇里的榜样。即使在20年后,学校的老师提及王雁的聪慧勤奋还是会竖起大拇指。学有所成的她并没有忘记深藏在心中的三农情怀,而是在自己为很多企业进行市场研究和咨询调查时,切合实际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价值”。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总结,她发现企业的价值不是通过包装去获得更高的溢价,而是真正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鸡蛋成为了消费者热抢的产品,王雁父母所经营的天津鸿福养殖场的鸡蛋每每被抢购一空,甚至批发商在排队,王雁看着家中热销的鸡蛋,开始重新去看待她曾经觉得没有前途的“农村”和“农业”。
农产品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根基,朴实无华的产品背后是刚需、高频,当面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时候,农业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根本。通过这个过程,王雁感受到了农业的价值,同时当地的村委会班子也都是8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在一起也有了更多的讨论。他们所在的村庄有几百个蔬菜大棚,基本上是分散化的农户种植,一两个月均收入不足千元。在这个交流讨论的过程,王雁也从政府这里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感受到了国家振兴,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经过不断深入田间地头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以及她和村委班子的头脑风暴,再加之她对相关专家的采访,王雁看到当前农村的出路在于:疫情后时代,本地化食材的供应;食品类消费升级,消费者更重视食材源头;乡村物流、冷库的发展,延伸了辐射范围;新农人新时代的返乡创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因此,王雁通过和自己在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的校友同学的交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从品牌化入手,帮助村里的品牌进行重新的产品定位和渠道建设,将其业务领域锁定在“一村一品运营体系+农产品数字化生产”,即从源头上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把控产品生产种植环节,数字化的获取生产过程,预估销量;同时,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对应进行产品卖点的梳理和品牌化打造,对接线上、线下渠道。这一套模式在天津、广东都进行了落地,以王雁的家乡为例,西红柿两个月销售额100万,为相关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同时,她还通过市场化和人工智能思维,以所在企业为试点,进行品牌化的尝试和迭代,通过人工智能的思维,赋能传统农业进行品质升级。

关于未来的路,王雁也有她自己的思考,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太多的各个领域的人给了她很大的帮助,而且是无私的。王雁总是在想如何可以保证自己的初心,将“商业”和“情怀”分开,可以依旧纯粹的去帮助更多的农村进行乡村振兴。这个方面,王雁已经在破局的路上,她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 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10-20%的能耗,提升产品的优良率,大幅降低成本, 这让她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去获取健康的财务回报,又可以让她拿出企业的利润部分,支持她探索一村一品的运营体系。

王雁也希望她可以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召唤更多有情怀有梦想的新农人关注农业,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增添属于自己的色彩,让中国新农村、新农人的形象可以更加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