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MBTI文化的闲聊(二)

接上篇。这篇略涉及到理论知识,有错请指出。
Q:“判型”
A:这个可讲的还挺多。 基于荣格,我在这里擅自将MBTI及同种类型学语境下的“人格类型”(不是人格)解读为:基于人格的共同之处创造出的类型划分。人格类型多是模型,是一种“骨架”。 想要判断类型,可以自判也可以他判。但二者共有的问题在于: 1. MBTI内部流派众多(见下文),各理论对同一概念的定义不同,运用也模型不同。 2.个体不会完全贴合模型,这导致判型容易以偏概全或者精益求精导致结果不定。判型应该整体感知,并提供适当的宽容。 他判的问题还出在,被判者是否接受判型的标准?换言之,对方是否对判型有所了解并愿意去判型?以及,两人在交流中的协调性也会影响判型人的一些判断,但一般不是主要问题所在。 而自判有时会出现对信息的主观筛选,下意识忽略真实却不符合心意的信息。或是对信息进行了二次处理,未尽量保留真实状态。这两种情况常常导致判型过程中的矛盾,从而导致结果难以精确。 如果不是急用判型解决生活问题,最好不要急着出结果。判型是个技术活,也是个慢活。
Q:“测试不准”
A:多指网传的所谓“MBTI”测试(荣格斯,16p之类),MBTI®的官方测试信效度一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网传测试的题目一般大大偏离了荣格的原理论,同时也很少参考荣格学派的其它模型。因此题目本身对各概念的定义就模糊不清,过于表面。看似有解释力实则内部空洞,或是难以找出各二分间的联系,整个系统显得割裂。题目也不具有证明受测者真实水平的能力,因此测试结果会失真。 顺便,我一开始的想法是,从做题人身上找问题。测试题需要人提供大背景下的总体偏好,但人很容易将当下的想法和心态当做至今生活的偏好。再者,人的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评估标准不同,因此虽然选择相同,实际却差别巨大。 测试看看就好,当成社交名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要企图通过几道题得到能解释自己的结果。
Q:“16p不是MBTI,荣格斯不是荣格八维”
A:确实。16p官网写过此测试是以大五为基础的改编测试,与MBTI®和荣格八维并无关系。荣格斯则是国内爱好者对荣格八维重新定义,以此编写的测试题,与荣格理论差异甚大。 如今MBTI圈内流派众多,与MBTI同以荣格心理学为基础理论的衍生类型学同样不少,切勿将它们混为一谈。 以下是圈内几种主要的理论: 1.16p 2.荣格斯 3.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4.荣格八维 5.毕比模型 6.凯尔希气质类型 (另外,还有Socionics“社会人格学”,同样与荣格理论有所联系,但与泛MBTI内其它理论几乎无关。) 圈内会出现理论揉杂的情况,最常见的是用着MBTI®的命名标准,毕比的八维模型,荣格的功能定义。虽说这样的组合创造了一个运用更广泛,对结果解释更多样化的工具。但从荣格的原理论出发,却缺乏了最大程度展现人的心理特征和贴近真实生活下的心理状况这两个优点。荣格提出的模型和功能定义与后世理论相比,解释范围更大,也更有血有肉。 我不建议将理论混用,也不认为这样的多种判断标准一定能够多方面反映一个个体。私认为,如果真的要理解一个人,回归荣格的原始理论是最好的,而其他的模型可以辅助理解,仅此而已。 感谢阅读至此。有想写的还会继续更新,本系列文章的主题是由浅到深的论述我对MBTI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