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1000亿欧元的军费,德国最着急补充哪类武器?

德国统一是西方冷战“胜利”的最大成果之一。大多数人原本以为重新统一之后的德国,会再次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军事强国。之所以有这种印象,第一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发动战争的策源地之一。第二,在于即使在东西德分裂的冷战时代,两个德国各自在军事和工业方面的实力其实相对都不算弱;尤其是作为当时的西德,也就是联邦德国,在二战后不久就恢复了传统工业强国的地位;二战中不少造枪炮弹药的德国大企业,很快又成为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工行业的世界一流存在。如果这些工业大企业重新进行军工生产,那么综合实力绝对不可小觑。何况就算是在分裂状态下,西德和东德仍然在对外出口武器装备;而西德在美苏之外,长年位居全球武器出口额第三的位置上,

个别年份甚至会超越苏联成为全球武器出口的第二名。综合以上因素,不少人根据1加1往往大于2观念,想当然地认为两德合并之后,一定会快速恢复世界级军事超强的地位。但是万万没想到,重新统一后的德国在此后的30多年,基本精力就根本没有放在重新武装上。反倒是德国自身的军队规模不断地萎缩,从过去拥有数十万大军、2000辆先进主战坦克的编制,到2020年左右,居然只保留了5万稍多的陆军,主战坦克也只保留了200多辆,单纯看坦克萎缩了近乎十倍!德国空军的武备也明显是日益荒废,除了第三代战机数量严重不足之外,甚至被传说德国空军随时可以升空作战的只有4架战斗机处于值班状态。德国海军连一艘驱逐舰都没有。所有水面舰艇的垂发加起来不如其他大国的2艘标准神盾。

而且冷战时期对外出口相当红火的军工制造业,在最近这30来年也越来越倒退。逐渐跌出了常年武器出口的前三名。很显然,当今德国的军力和军工制造的同步萎缩,与冷战后德国高层的国家发展战略有直接关系。当代的德国,在军事上显然采取了打超级大国便车的基本方针。这就是减少对军队和军工的整体投入,把资源用到内部发展的其他方面,在安全上主要依靠超级大国在德国的庞大驻军。这种驻军在冷战时代高达10万人以上,在当今仍然有5万多人。一直属于超级大国在海外驻军第一名的位置已经快80年了。这种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德国常年的军费投入还不到本国GDP的1.5%,是所有西方大国中这一比例最低的。专心发展经济也让德国成为欧洲的繁荣中心。并且逐步,

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超级大国也逐步看穿了德国人的这套“把戏”,在2017年之后屡次敦促德国增加本国军费投入,不过这种施压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但是2022年的冲突改变了一切,德国显然是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军事威胁,也明白了单纯长期依靠超级大国也是不保险的。于是快速通过了1000亿欧元的军事扩张基金计划。这1000亿欧元中,有334亿准备用来强化德国空军,另外166亿欧元用来扩大德国陆军;德国海军只获得了区区的88欧元,另外高达208亿用来进行军队的数字化建设,说白了就是采购类似战略Z援部队的各种装备。另外还有204欧元的剩余资金,德国方面显然还没考虑好再添置些什么。从资金的分配,也可以看出德国加强军力的重点方向。很显然,今后德国军力建设的重点还是向东防御。

这就导致必须首先强化空军和陆军,德国海军只能是最次要的加强对象。毕竟向东防御政策之下,德国海军只能在波罗的海这个“澡盆”中活动,地方太小施展不开,最多只能给超级大国海军当当预警前哨。88亿的新增经费也只够再添置五六艘水面中型舰艇罢了。而德国陆军的主要装备基本都可以自产;166亿资金估计可以增加采购200辆豹2A7坦克再加100多辆155自行大炮。而花费资金最多,总量超过538亿的空军和战略Z援的数字化装备。很明显都需要从超级大国原装采购,主要就是F35战斗机再加预警机和电子战系统。可见挑起欧洲的安全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工制造集团总是获利最大的收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