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快速成长方法二:化繁为简,跑笨功夫,《参与感》运营内容~

2023-05-16 10:32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SWOT中的优劣势还可以精细度出来分小维度,这样就不会想到什么写什么了,就全面了

职场能力结构/人脉/资源/资金/名望/技术/政策等等

体系真正理解了底层,就是个进化生长的体系

有一种人,结构体系是有的,但是很排外,如果跟已有体系不一样就拒绝,这其实就跟脱离目标讨论甜咸豆花一样,我之前在思考要如何见众生,具体在工作中的问题时,就想到了,每个“众生”的目标下讨论如何见众生,体系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不能解决问题的体系就是自嗨,自恋,全能自恋,有什么用呢?所以,还是目标导向和解决通往目标中的问题导向

人性在商业画布中的作用,个人认为,就跟人性在销售流程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之前自己在思考销售流程原则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能做,如,没抛卖点不解异议,没解异议不报价,没抛卖点不报价,没挖需求不报价,没挖需求不抛卖点等等,研究到后来就明白了,整个销售流程就是一套人性逻辑,违背了人性逻辑,就基本不可能合作的

商业画布我不太懂,但销售逻辑我是很懂的,人性在这两者中的作用,底层应该都是一样的

销售成交是人性的博弈平衡,商业模式,能成功的商业模式,本质也是人性的博弈平衡!

固执于各种模型的很可悲,都没有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系统性的结构

认知结构应该不仅仅是MECE逻辑,每个逻辑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比如叶教说的经营结构,分战略、业务、组织、财务,业务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呢,组织和财务之间的关系底层是什么,业务分产品、运营、市场、服务、供应链,那运营和市场的关系,和供应链的关系

一般的思维导图的问题就是,罗列了项,但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没有

这个就是散的,并不是系统,其实MECE逻辑就应该是彼此之间有关系的分类——想起来了,三观之间的关系这个自己已经思考过了,人性坐标体系通过自己走出全能自恋也联系了,成长公式其实就是一个联系的分类,能力结构的底层是三观

之前自己一直在找分类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为了能记忆,反而是误打误撞走对了

事后思考

事前思考打开认知边界,每次看到什么地方,哇,我想知道的答案在这里,看书就像挖金矿,会很多惊喜收获感

事中阅读的时候,如果自己就有体系,在过程中是不断的分门别类在扩认知,而且可能更好的认知能促使体系结构升级

事后思考,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去梳理一遍,不要抄书

参与感的战略逻辑

《参与感》是非常适合经营者读的讲公司全局的书,首先价值体系的来源

源自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用户权利崛起,过去产品研发,然后做广告,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封口,媒体和商家利益绑定,消费者没有主权,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自媒体公众号

用户选择的变化,刚开始以功能为主题,解决有和没有,第二阶段要好用,第三阶段口碑,口碑是商家和用户共同决定

新的消费者关系,原来是店大欺客,信息速度传播慢,对称化

以口碑为中心的几种路径,但是不是唯一解,因地制宜解决即可

专注才能极致,极致才能口碑

专注才能快,快才能口碑,限定范围才会专业快速响应

和用户做朋友,社交化口碑

什么是信息不一定要照做,什么是知识是必须要参考的,什么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创造的

导图的作用:谁是目标,目标怎么来的,跟什么条件有关系,可参考性,达成路径,拆解出来

构建全新的用户关系——跟用户去交朋友,不是想不想,而是必须做,让用户参与,用户把公司当朋友

就需要员工跟用户交朋友,构建全新的员工关系,所以小米没有KPI,让员工参与,把员工当家人,员工把公司当家,就会提供极致的服务

形成了公司的价值体系和公司的经营战略,极致快的口碑,产品上做爆品,用户上做粉丝,内容里做自媒体,而不是传统广告去触达用户,传统广告没有互动,用户可以反馈可以传播甚至创造内容

整个的逻辑是A导致B,然后形成C,决定下一步动作,节奏、环节、流摸清楚,读懂一本书

业务层面

互联网生产方式跟传统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

微软就是传统软件生产方式代表,311,3个开发一个测试一个销售?没有用户参与

例外是乔布斯,不需要用户参与,因为你们知道的东西太low^_^,大脑东西变现大家就跪了

小米半开放式的研发,把用户纳入进来还得管理,战术层面落地,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变,三个核心点

其实个人曾经在比亚迪,就感觉研发快速做产品真的很难——尤其是手机这种尖端产品,他们能把这个硬件做快,并且加入用户反馈,像做软件一样,这才是最惊讶的,这对生产要求也非常高

品牌战术:品牌顶层设计,CEO来定的,和用户参与部分,这个划分的逻辑非常重要,决定了设计品牌的思路——我是学了逻辑才知道,逻辑分类这个底层才是最本质的

传统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方式,打广告先知名,使用后有美誉度,好吃,最后是每次都买

了解新领域就抓住与旧领域边界划分的最核心的点,互联网要先打忠诚度,再打知名度,先让非核心用户进入用户体系,起明开月课的方式,发酵口碑人才集中效应

实操落地,还是上面三点,由用户来选哪个城市搞活动,不请明星而是用户自己上,场地都是用户来组织,还有包装用户明星,米粉里创造明星——用户是最牛的小米不牛

见过这种模式和理解从传统到互联网决定这种模式是不一样的,后者能让你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时代存活——因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哪些是来自运气,哪些是来自深入骨髓的认知

设计互动方式:粉丝至上,打广告打的是粉丝

比如阿里巴巴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最后上市敲钟让商家去敲的

品牌的价值主张保持一致性

运营:通过一系列设计,让用户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论坛适合做客户的反馈和产品讨论,微博适合做市场营销,微信适合做服务,QQ适合做活动策划——传播属性和用户关系强度各有不同

很多传统行业害怕落后于互联网公司,有什么上就一窝蜂的去搞,也不懂底层的东西,比如微信公众出来的时候,就一窝蜂的去搞,先花个三五万,很快就发现没有用,小程序又出来了, 又去小程序,从来不思考这个东西在企业的战略中定位是什么

但小米就想的很透,想清楚自己公司所有窗口对公司的价值点在哪里

运营的落地也依然是三个框架,开放参与节点——得有开口让客户进来,设计互动方式——进来的客户有方式互动,扩散口碑事件——最后要扩散开来

所有互联网讲运营的,归根结底都没有脱离这三个逻辑框架——互联网运营的鼻祖

产品销售化,销售产品化,活动产品化

服务,员工参与感最重要,给信任无KPI,放权,门店做成家,员工环境做成家,员工使用产品成为粉丝

落地执行的主线逻辑:快,极致,口碑,专注

学到了很多认知——懂得道理,再总结出来对自己有哪些用处

有哪些自己能拿来实战,可以是checklist的感觉,或者是提炼出指导原则变成自己的模型,操作指引

和工作结合每一条都拿来实践后,才是真正的自己知道的

最后,还可以挑战权威——^_^在《不羁的灵魂》后来,自己就做了这个思考

误区一不敢挑战,误区二是找自恋挑错,要挑战的是上限,找他的天花板

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打脸没问题的

闭环:自己的事前思考那些问题被解答了,哪些没有被解答,并且在后续实战所学的过程中,会领悟更多——能够解答自己之前的问题

知行合一

没解答的,找下一本书,其实三五本书就能搞懂一个领域

化繁为简

大思维导图记不住

口碑营销,核心原则执行,核心和用户做朋友,以用户为中心,原则就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展口碑事件,执行快专注极致口碑

把厚读薄,就能随机应变的创造打法,在任何行业企业都可以用这个设计一套用户参与的方案

读很多书没什么卵用的话——我其实知道的^_^,《不羁的灵魂》已经告诉我了。。。

1000小时的时间分配,100小时的10个轮,40h+60h

前20h选学习对象——洞见层次的,后20h通过之前介绍的读书流程到化繁为简,变成虚知框架——认知理解

然后跑成长内核循环,决策2h,行动16h,复盘2h,去验证认知,迭代3轮,60h,变成自己的真知体系

这样就消化了一本书/一个高手的真知成为自己真知,5~10个这样的转化过程就搞懂一个领域

艾玛,真的是三篇搞定这一课的笔记,但是感觉,真的还得再写一篇思考

把销售这个专业好好思考下

over~

快速成长方法二:化繁为简,跑笨功夫,《参与感》运营内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