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聊我对2022十月番剧《电锯人》和《孤独摇滚!》的看法

2023-03-19 16:38 作者:Alex-_-Tobu  | 我要投稿

PS:本来想发视频来着,但因为中间插入锯仔变身的画面做背景让审核非常害怕,所以我改写了专栏。

我第一次写这种动漫杂谈,还望指教。

我在动漫开播前一年就已经看过了《电锯人》原作,听说电锯人宣布动画化也很期待,但2022年的十月过后,我更多的兴趣转移到了一部半路杀出来的大黑马《孤独摇滚!》身上——很多动漫爱好者应该和我一样,因为两部作品的BD销量就说明了一切。

《孤独摇滚!》BD销量:22862 《电锯人》BD销量:1735 MAPPA之前用来做宣传的那些面子估计都丢光了。 这里,我简单聊一下我的观感,以及对《电锯人》和《孤独摇滚!》一些制作方面的看法。 原作方面

《电锯人》第一部是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的(第二部改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两部作品都是2018年开始连载,如果从商业知名度上,在起跑线上《电锯人》就可以略胜一筹。 当然,《电锯人》的热度甚至席卷了全球,这样在动漫播出前原作就大火的漫画比较少见。 它的大火,除了一些“梗”和脑洞大开的点子和,和藤本树设计的“自由”的剧情反转是离不开的。在结局到来前,你不知道刚看完的一话的下一话会发生什么,被它吸引。

藤本树在访谈中提过:电次杀死玛奇玛的结局很早就想好了。所以不难想这些反转一定都是经过设计的,而不是说我连载了几话后突然想到一个点子就画,《电锯人》的反转剧情虽然让人意想不到,但是把剧情线串起来后看,是合理的。而这种大起大落的故事用短短97话就讲完了,更能看出藤本树对叙事节奏的把控。 《孤独摇滚!》的关键词有“青春”“追梦”,所以它的结局都不用想藤本树一样去构思一下,这种题材的结局在冥冥之中就定好了——结束乐队实现了梦想。对于它,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差异让擦出火花,制造一些误解,偶尔写几句吐槽增加趣味性。 而且,《孤独摇滚!》是四格漫画,分镜的视觉震撼上几乎没太大优势(分镜算是漫画的骨架吧……)相比之下,《电锯人》的“电影感”分镜已经被吹爆了。

动漫方面

分镜/演出,作画

两部制作精良的作品,但我更喜欢《孤独摇滚!》的演出方针

中山龙(《电锯人》总监督)听说藤本树喜欢电影,一拍脑门:那就把动漫做出

“电影感”

来吧! 最后,这个“电影感”不尽人意。 其实,动漫并不是不能有“电影感”,想想今敏大师(PS:《孤独摇滚!》总导演斋藤圭一郎曾经参与制作的《漂流少年》的总监督夏目真悟在制作此动漫时也提到过这个词,详情可以看它的制作访谈) 主要看的是你把这个“电影感”侧重在哪里了。

动漫要整出电影的逼格感,那就一定要整出“真实系”的东西来,而这一方面,MAPPA做的很够档次了。 但是吧,这个电影感,不能光是质感真实了事。 电影讲究镜头的设计(构图,光影,色调什么的)和镜头间的剪辑,结果制作组把这个电影的精髓就给忽略了。

举个例子

,一些意义不明的空镜头和特写。

(你觉得这个水滴落下的镜头有什么用吗

除了帧数高,质感真实,感觉制作组“好有钱啊”,好像没什么用。)

空镜头出现,大多是交代故事背景,或者烘托氛围情绪的。

这是王家卫《重庆森林》中的镜头。王家卫是一个注重情感氛围的导演,所以空镜头对于他就很有用甚至很重要。而《电锯人》更侧重于剧情和叙事节奏,出现太多意义不明的空镜头和特写,甚至有拖慢叙事节奏的可能。 《孤独摇滚!》的演出风格,

是“真实系”和“表现主义”的中和。

制作组太会整活,直接打开脑洞,用表现欲造出了一个个名场面,为网友们提供了大量二创素材(误)

(名场面:赛博精神病波奇)

这种夸张的“表现主义”也确实成功达到了一个搞笑的效果,尤其是表现波奇的内心戏上。 而三个live部分放出后,其对真实的还原程度更是震惊了观众,

制作组对作画的把控甚至到了请专业乐队进行动作捕捉作为原画辅助的地步。

(负责live部分的原画师主要是伊藤优希和来自韩国的Myoun) 《电锯人》整体的作画水平则是比《孤独摇滚!》高的,甚至放到业界都是难以超越的一个存在。除了疯狂堆帧数,很多小细节也处理得很完美。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几个问题,后面我会提到。 音乐方面

配乐

MAPPA请来了业界人气很高的配乐师牛尾宪辅为《电锯人》制作配乐。

(牛尾宪辅曾经担任过《乒乓》《恶魔人Crybaby》(汤浅政明监督)《声之形》《利兹与青鸟》《平家物语》(山田尚子监督)的配乐)

(《电锯人》原声带Vol.1)

《电锯人》的配乐有两个“极端”: 用故障音效和Breakbeat音乐表现“癫狂感” 用灵动的合成器音色营造氛围,辅佐抒情 总之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电子音乐元素。 相比之下,《孤独摇滚!》的配乐比较平平无奇,和其他动漫好像也没什么两样。 说到电锯人的配乐,要提一个人:音响监督小泉纪介。因为他在《夏日重现》中对配乐使用不当导致观感被拉低,很多人都担心《电锯人》的配乐情况。最后的结果,很中规中矩,没有大问题。 插曲

《电锯人》,除了米津玄师词曲演唱,King Gnu成员常田大希合作编曲的OP,又请来了12位人气歌手,一集一个ED。风格十分多元化,特别有趣。

(这个场面放在什么时候都是极其炸裂的存在)

但不管怎样,音乐只是《电锯人》的附属品,而对音乐番《孤独摇滚!》来说,插曲和剧情紧密相连,是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又一把刷子。

(《結束バンド》(结束乐队 同名专辑)发型后甚至登上了iTunes全球榜,直逼阿黛尔和霉霉)

很多人也对《孤独摇滚!》的“摇滚”提出了质疑,我认为: 现在的摇滚曲风覆盖面很广的,——《孤独摇滚!》的插曲自然属于日系摇滚,同时吸收了朋克和后摇的元素

仔细去听《孤独摇滚!》的插曲的话,你会发现它们从歌词和编曲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正好应了凉的那句话:“一旦舍弃了个性,就跟死了没区别”而摇滚也是追求个性的一种文化,对于一部芳文少女漫来说,能提现这一点已经很好了……

不要强求太多。

“一旦舍弃了个性,就跟死了没区别”

配音

《电锯人》的声优到现在都很有争议。 大家都期待能看到冈本信彦、坂本真绫、樱井孝宏这些大佬,最后只蹲到了岸边的声优津田健次郎(劳模津田叔) 电次的声优却选择了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户谷菊之介。

(户谷菊之介)

很多人对电次的配音都有诟病:

“这个电次感觉读过书一样”

“不够疯”

我认为这未免有些吹毛求疵。对于一位新人,能把电锯人的疯狂这般展现出来已经很厉害了 电次虽然是魔人,各方面还是更像人而不是恶魔。再加上电次未成年,有少年音也是很正常的事。 另一个被诟病的就是玛奇玛的声优楠木灯。

“玛奇玛的声音不够御姐啊。”

这次的配音对楠木灯可是第一次:她曾经配的都是萝莉、少女(优木雪菜)、御幼(五十岚双叶)类型的角色。 而且我觉得玛奇玛也不是典型的御姐。 很多人说MAPPA太捧新人,而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如果把所有机会都留给大佬,那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出现在这个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 《孤独摇滚!》中,波奇的声优青山吉能的声线和制作组的“表现主义”镜头一样多变夸张,可以说是暗中为它的搞笑程度加了分。 (PS:四人组的CV乍一看我以为全是新人,而后来发现只有凉的声优水野朔是和户谷菊之介一样初出茅庐的新人) 制作组内部情况

前面提到过,《电锯人》作画水平极高,经常堆帧数,动不动就是一拍二(一秒十二张原画)一拍一(一秒二十四张原画)的镜头。原画师画的多,本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结果MAPPA还没那么多钱。 就出现了“压榨”原画师的现象。

(一位国人外包的不满:一卡只有2500日元?!)

制作组的内讧就来了。

(据传,MAPPA和电锯人官推在推特上取关了中山龙,有人推测龙哥可能当不了电锯人第二季的总监督了。)

《孤独摇滚!》的制作组就和谐多了。 尤其是原作头号粉丝Kerorira,一天500-600卡(一卡:动漫里的一个镜头)的肝力谁能不服? 原画师和演出也是得到了很多自由发挥的机会,于是有了众多名场面。

(Kerorira:我很推荐去ClowerWorks哦。)

*ClowerWorks:从A-1 Pictures分离出来的子公司,《孤独摇滚!》的制作公司,同年又制作了《更衣人偶坠入爱河》《明日酱的水手服》以及和WIT STUDIO合作的年度霸权番《间谍过家家》

关于《电锯人》销量暴死,人气滑铁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的问题是: 《电锯人》的宣传做得太过火了

宣布MAPPA制作动漫时,MAPPA刚刚制作完大火的王道少年漫《咒术回战》 《咒术回战》的质量,直接让观众对动漫的期待拉高了一个档次 然后,宣布人气歌手加盟,广告在新宿各种地方出现,一般人都得合计是什么神作能有这种待遇? 期待又拉高一个档次,一点毛病都容不得。 (而且《电锯人》是“真实系”动漫,这种容错率很小的。) 期待越大,失望就越大。

而《孤独摇滚!》的好评中总离不开“共鸣感”一词。 对我而言,最真实的其实不是对小孤独克服社恐的努力,而是

小孤独幻想未来自己成为了人气吉他手。

我本人不是社恐,所以对于这个话题我没有太多发言权,除了说话前看人脸色和小孤独很像。 我有时会有一种想去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想象着大家会如何认同我、高看我,后到最后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我说小孤独的幻想反而让我感到非常真实。 不如说,在这个社会逐渐原子化的时代里,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孤独。

最后再吐槽一句,关于《孤独摇滚!》热度日益增加,我认为和它的二创不是没有关系……

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就在评论区里一起交流吧(友好交流!) 别忘了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浅聊我对2022十月番剧《电锯人》和《孤独摇滚!》的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