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及对需要的回应||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二)
在20世纪中期,医生、精神分析师、社会学习理论家都认为,成年人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接触,否则会陷入到“过度依赖”、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后的依恋理论则指出,儿童的基本需要不仅有食物和住所,还有情感温暖、安慰、自尊及独立自主。
行为是孩子表达先天需要的方式,孩子的行为不仅仅是家庭系统中互动质量的瞬时呈现,也不仅仅是行为主义所说的由奖励或惩罚塑造出来的无意义反射。孩子的问题行为似乎是在养育者长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出现的。孩子会明白是什么让养育者感到不适,为了保持与养育者的联结,孩子便会用一系列混淆的行为隐藏自己的需求。换而言之,决定了日后心理健康的不是某个瞬间或某个问题,而是在每天成千上万个事件中养育者心理状态的代际状态,孩子会适应这个状态并形成相应的策略。
孩子的需要包括靠近家长寻求安慰的需要和离开家长自信探索世界的需要(养育者需要对两种需要的信号保持敏感)。一些很有爱的家长可能也会为孩子提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家长在回应孩子需要时所感受到的舒适或不舒适,被自己儿时的需要被满足或不被满足的方式显著地影响。成人依恋研究发现,相比于简单地改变养育者的行为,通过改变养育者的心理状态更重要,因为行为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养育者根本的关系策略改变了。养育者的改变会带来孩子相应的改变,因为孩子有很强烈的动机去适应养育者的策略以维持和养育者的联结。
我们总是想办法留在关系里,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为了打破不良依恋模式的代代承袭,需要让个体从精神性盲视转变到可以觉察到隐藏于眼前的真相的状态(“精神性盲视”让我们无法看到那些我们无法忍受的东西)。具体而言,需要鼓励养育者提高反思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依恋-养育互动相关的思想及感受的能力,反思自己成长经历对现在养育模式的影响。实际上,安全感圆环技术COS利用了家长天生想要为孩子做到最好的愿望,让家长从婴儿眼中看到,自己就是婴儿出生后就在寻找的照顾者的映像。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
刘剑箫,陈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