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主义(8)

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斯多葛主义者基本差不多介绍完了,晚期还有部分代表人物,但是囿于精力问题,以及工作量(没错,我就是懒),我将会在后期实际理论需要时,作为补充来进行阐释,虽然距离上次发布有段时间了,但是好饭不怕晚。
下一次我将对晚期斯多葛主义进行一定的总结,然后正式进入理论体系的介绍。
~~~~~~~~~~~~~~~~~~~~~~~~~~~
科努图斯
卢修斯·安纳乌斯·科努图斯【也是在尼禄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作为罗马世界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拉斯的老师与朋友而闻名】和塞涅卡有一定的联系,可能是曾经作为他或者他家族的奴隶。科努图斯出生在公元20年左右,并在公元50年时开始在罗马教授哲学和修辞学。他的学生包括著名诗人卢坎(塞涅卡的侄子)以及贺拉斯,据说科努图斯在其死后编辑出版了他的讽刺诗。如同这一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一样,他一度被流放,并且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返回了罗马【有部分哲学家后来被允许返回罗马了,比如塞涅卡】。科努图斯为人所知的作品是《希腊神学概论》,这本书对传统希腊神话做了寓言性的论述。他还创作了他还创作了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及其由早期斯多葛学派阿塞诺多洛斯对其的解释的著作(现已轶失)。
莫索尼乌斯·鲁夫斯
莫索尼乌斯·鲁夫斯,伊特鲁利亚人,可能出生于公元三十年之前。作为骑兵团的一员,它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古罗马实行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欧洲中世纪,参战的士兵需要自行按照标准准备武器和装备,可想而知,作为一名骑兵,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实在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在政治动荡时期,作为斯多葛派的教师,他多次遭到流放和迫害。在尼禄执政时期,他被流放到叙利亚两年,后来回国后又被流放到一个孤岛上。当维斯帕芗在公元七十一年将哲学家驱逐出罗马时,鲁夫斯并没有在这批人之中被强制离开,而是后来在同一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因为未知的理由被流放。当他在罗马教授哲学时,埃比克泰德一定听过他的讲课【这一点可以参考埃比克泰德论说集中对其教学内容的引用,尽管这本论说集是由他的学生编辑的】。尽管我们没有他死亡的确切日期,但据推测,他死于公元一百年之前。他的其他生平资料可以在塔西佗和菲洛斯特拉图斯的著作中找到。
莫索尼乌斯的现存文字证据主要是两类,首先是斯托鲍乌斯保存的一系列讲座笔记,这些笔记可能是他的学生卢修斯整理的;其次是从斯托鲍乌斯、埃比克泰德、盖利乌斯等人的作品里收集的短篇和一些轶事以及谚语集。似乎所有的这些存品都是其口头教学的作品,而非那种选择出版的书面作品。就像是他之前的苏格拉底和之后的埃比克泰德一样,莫索尼乌斯明显不会选择去写作。
尽管在现存的文本中较短的部分里发展出了一些有趣的哲学主题,比如性别平等之类的讨论【在罗马帝国后期女性权利获得了空前发展,但很不幸的是,该时期的道德风尚以及生活作风奢靡淫乱无比,这也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毕竟生育与继承在阶级社会中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当然也包括劳动力和对应的生产制度】,但莫索尼乌斯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老师。他最著名的学生是埃比克泰德,如果没有更多关于莫索尼乌斯的信息我们很难准确的说清楚其思想和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埃比克泰德的哲学。除了爱比克泰德之外,莫索尼亚斯的学生还包括演说家迪奥·金口(Dio Chrysostom)和泰尔的斯多葛派的幼发拉底。他在古代享有盛誉,现代学者称他为“罗马苏格拉底”。他作为斯多葛派圣人的地位(尽管也许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加上他作为爱比克泰德、幼发拉底、狄奥等人的老师的影响力,导致一些人认为他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应该被视为最伟大的圣人,是继芝诺和克里西波斯之后斯多葛主义的第三位创始人(Arnold 1911:117)。幸存下来的少量文学遗存可能会让一些人对这种宏大的主张表示怀疑,但无论如何,莫索尼亚斯显然因其智慧而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声誉。通过对爱比克泰德的影响,以及后者对马可·奥勒留的影响,莫索尼乌斯实际上站在了一个新的斯多葛王朝的开端,这个王朝在公元前两个世纪塑造了斯多葛传统。
爱比克泰德
【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如果可能的话,推荐各位去看一看《爱比克泰德论说集》,正是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晚期斯多葛伦理学的内容,并且提供了斯多葛式生活方式的指导,也是我目前的基本生活状态,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通过浅显的文本直接推断晚期斯多葛是妥妥的消极主义,但是如果你系统的接触和学习了这一学派的体系,你就会发现,后世的斯多葛派不过是在对前人的理论加以阐发,放大了某一些部分,因为任何哲学命题,总能在其背后找到现实因素,而这些哲学命题想要解决的正是这些,所以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理解,形成完整的逻辑,而非似是而非的对并不深入了解的事物作以评判,甚至于学界中的很多声音也指向二手资料并加以评判,而这实际上恰恰掩盖了这一学派的光辉,以上仅仅是个人愚见,如有冒犯还请您多斯多葛(stoic)一些】
迄今为止,继莫索尼乌斯之后出现的最重要的斯多葛哲学家是爱比克泰德。他大约于公元50年出生于小亚细亚,作为奴隶而生活,并为罗马高级官员以巴弗洛狄特(Epaphroditus)服务,他是尼禄皇帝和图密善皇帝的秘书。爱比克泰德无疑曾在罗马市中心,并且有一些宫廷经历。在罗马当奴隶时,他被允许参加莫索尼亚斯·鲁夫斯的讲座,后来他获得了自由。 似乎可以合理地假设爱比克泰德在罗马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也许是作为莫索尼亚斯的门徒。然而,他并没有在罗马停留太久。公元95年,图密善将所有哲学家驱逐出意大利,这只是针对他的批评者的更广泛的迫害统治中的一个举动。与之前的莫索尼亚一样,爱比克泰德也被迫逃离。后来他搬到了希腊西海岸的尼科波利斯,在这里他建立了学校,我们所知的讲座大概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他于公元 130 年左右去世。包括哈德良皇帝在内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曾来尼科波利斯拜访过他,大概是因为他的声誉越来越高(现存说有爱比克泰德和哈德良之间存在一段对话的内容,唉,这无疑是假的)。
我们流传下来两本与爱比克泰德相关的文本:《爱比克泰德论说集》(Dissertationes)和《道德手册》(Enchiridion)。 在这些作品中立即能辨识的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爱比克泰德对于哲学家们的全然榜样苏格拉底的钦佩。和苏格拉底一样,据我们所知,爱比克泰德没有写过任何可供更广泛出版的作品。因此,我们拥有的文本并非爱比克泰德本人所著(尽管存在一些学术分歧;参见 Dobbin 1998:xx-xxiii),但通常被认为是爱比克泰德的一位学生对爱比克泰德讲座的记录。这位学生就是阿里安,他也因亚历山大大帝的战役历史而闻名。在致《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的序言中,阿里安声称,他所写的内容是尽其所能和记忆力逐字记录他在爱比克泰德课堂上听到的内容。 因此,他为他们略显粗暴的风格表示歉意。 事实上,与阿里安的其他作品相比,《论说集》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这部作品是用一种不太文学性和更通用的语言(新约中的“通用”希腊语)写成的。尽管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阿里安在这一点上的诚意,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为我们保留的只是对爱比克泰德的实际想法和他的讲座中发生的事情的片面和透视的描述。
爱比克泰德的《论说集》现存四卷。在后来的古代文献中有提到关于爱比克泰德的作品有八本和十二本的说法,并且奥卢斯·格利乌斯保留了《论说集》第五卷的片段,因此,毫无疑问,我们所拥有的甚至都不是阿里安带有不可免的主观的论述的全部内容。根据新柏拉图主义者辛普利修斯在他的论集里提到,《道德手册》也是阿里安编写的。这本手册实际上是《论说集》的浓缩,是其内容的关键主题的提炼【类似于佛教中的四十二章经以及法句经】。在这里,阿里安的判断和选择明显地塑造了作品的内容和特征【换句话说,很有可能爱比克泰德所表述的内容要比阿里安所记载的更为全面,而阿里安只是展示了很小的一部分】(考虑一下,如果要求许多人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伦理学》中选择关键段落,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尽管如此,其结果是对斯多葛实践哲学的有力总结,并在开篇完美地抓住了我们所知的爱比克泰德哲学的本质:“对于世间的一切,有些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则不能。意见、冲动、欲望、厌恶,总而言之,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取决于我们。我们的身体、财产、名誉、地产,一句话,所有不属于我们行为的东西,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其实在这里就有一点佛教中破除执着的意味了】。
爱比克泰德认为,幸福的关键是不断地根据“由我们决定”和“不由我们决定”之间的划分来分析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他认为,几乎所有人类的苦难都是人们不理解这种划分的本质和意义的产物,是人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实际上无法控制的事物,是把幸福建立在“不由自己决定”的外在事物上。”因此,它极易受到财富变迁的影响。相反,我们应该把幸福建立在那些“取决于我们”的事情上,建立在那些永远无法从我们身边夺走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幸福将是无懈可击的。
马可奥勒留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 121-180 年)是一名热衷于哲学的“好学生”,十分崇拜并深受《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的影响,他从一位老师那里借来了一本《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因此,他可能被视为站在莫索尼亚斯创立的传统立场上。然而,马克与莫索尼亚斯或爱比克泰德有着天壤之别。
皇帝显然不是专业的哲学教师,也不是全职的市井圣人【这里专指那种在大街上公开演讲的哲学传统】。然而,在以《沉思录》为标题(按英语惯例;希腊语标题翻译为“致自己”)的文本中【换句话说,这就是皇帝个人的日记,或者说是反思集,斯多葛主义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抱有自我反省的传统,这一传统为后世的基督教所吸收】,我们发现有人显然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哲学思辨。马可在文本中以非技术性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文体十分松散,这很正常,马可奥勒留人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如果读者有心去查一下,也会如我一般十分敬佩这位伟大的哲人王,尽管他的一生在一般大众的眼里并不幸福,但请不要忘记,这是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处理了各种主题,这些文本并不是为更广泛的流通而设计的,因此通常被认为也许是为了未来的后代而写的。
也许马可思考的核心主题是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
人的生命期限是一个节点,存在即是流变,感觉是孱弱的,生命和身体的构成物是易朽的,灵魂是旋体,命运是难以预测的,名望是不可靠的;总而言之,属于躯体的一切都如同河流,属于灵魂的一切都是梦幻和虚妄;人生是战斗和客栈;身后的名声注定会被遗忘。【出自第二章十七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中选取不多,而且希腊文转译英语会显得很呆板,我对文本进行意译了,好让读者能感受这位哲人王空前庞大的世界观】
《沉思录》中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段落,对某些读者来说,它们可能看起来过于重复。 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作为哲学笔记的作用,马可在其中与自己思考想法,一遍又一遍地讨论相同的主题,以帮助自己消化他正在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