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物理吸附常见测试问题(三)
一.孔宽是如何分类的?
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在1985年的定义和分类,孔宽即孔直径(对筒形孔)或两个相对孔壁间的距离(对裂隙孔)。因此:
(i)微孔(micropore)是指内部孔宽小于2nm的孔;
(ii)介孔(mesopore)是宽度介于2nm到50nm的孔;
(iii)大孔(macropore)是孔宽大于50nm的孔。
2015年,IUPAC对孔径分类又进行了细分和补充,即:
(iv)纳米孔(nanopore):包括微孔、介孔和大孔,但上限仅到100nm;
(v)超微孔(ultramicropore):孔宽小于0.7nm的较窄微孔;
(vi)极微孔(supermicropore):孔宽大于0.7nm 的较宽微孔。
这些方法包括气体吸附法、压汞法、电子显微镜法(SEM或TEM)、小角X光散射(SAXS)和小角中子散射(SANS)等。2010年,美国分散技术公司(DT)和美国康塔仪器公司还联合开发了电声电振法,比利时Occhio公司开发了图像法大孔分析技术。总体来说,每种方法都在孔径分析方面有其应用的局限性。
纵观各种孔径表征的不同方法,气体吸附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因为其孔径测量范围从0.35nm到100nm以上,涵盖了全部微孔和介孔,甚至延伸到大孔。另外,气体吸附技术相对于其它方法,容易操作,成本较低。如果气体吸附法结合压汞法,则孔径分析范围就可以覆盖从大约0.35nm到1mm的范围。气体吸附法也是测量所有表面的最佳方法,包括不规则的表面和开孔内部的面积。
三.什么是吸附?它与吸收有什么区别?
固体表面的气体与液体有在固体表面自动聚集,以求降低表面能的趋势。这种固体表面的气体或液体的浓度高于其本体浓度的现象,称为固体的表面吸(adsorption)。整个固体表面吸附周围气体分子的过程称为气体吸附。事实证明,监测气体吸附过程能够得到丰富的关于固体特征的有用信息。
当吸附物质分子穿透表面层,进入松散固体的结构中,这个过程叫吸收(absorption)。有时,区分吸附和吸收之间的差别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样,更方便或更广泛使用的术语吸着(sorption)就包含了吸附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以及由此导出的术语:吸着剂(sorbent),吸着物(sorbate)和吸着物质或吸着性(sorptive)。
当吸附(adsorption)用于表示过程时,其对应的的逆过程是脱附(解吸,desorption)。在脱附过程中,由于分子热运动,能量大的分子可以挣脱掉束缚力而脱离表面,吸附量逐渐减小。名词“吸附”和“脱附”后来作为形容词,表示用实验测定吸附量的走向研究,即吸附曲线(或点)或脱附曲线(或点)。当吸附曲线和脱附曲线不重合时,会产生吸附回滞()Adsorption hysteresis)。
四.吸附的本质是什么?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原子构成了分子的基础。气态的原子和分子可以自由地运动。相反,固态时原子由于相邻原子间的静电引力而处于固定的位置。但固体最外层(或表面)的原子比内层原子周围具有更少的相邻原子。这种最外层原子的受力失衡导致了表面能的产生。固体表面上的原子与液体一样,受力都是不均匀的,但是它不像液体表面分子可以移动,而是定位的。因此,大多数固体比液体具有更高的表面能。为了弥补这种静电引力不平衡,表面原子就会吸附周围空气中的气体分子。
当一个颗粒被切割成超细粉体时,因表面积迅速增加,而导致极高的表面能,从而导致颗粒间(固-固作用)发生团聚或聚集以降低表面能。

五.什么是吸附剂、吸附质、吸附物质和吸附空间?
在一般情况下,吸附被定义为在一个界面的附近富集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现象。在气/固系统的情况下,吸附发生在邻近固体表面的结构上。发生吸附的固体材料称为吸附剂(adsorbent);处于被吸附状态的物质称为吸附质(adsorbate);处于流动相中,但与吸附质组成相同的物质称为(被)吸附物质(adsorptive)。吸附空间是指由吸附质所占空间。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
吸附系统是由三个区域组成的:固体,气体和吸附空间(例如,吸附层)。吸附空间的内容量就是吸附量(the amount adsorbed)。吸附量依赖于体积、质量和吸附空间。
总结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BET测试相关内容,可以联系我们铄思百检测!铄思百检测作为华中地区领先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与武汉众多高校及其分析测试中心有交流合作。除BET测试以外,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电子能谱,热重分析等测试都有丰富的经验,欢迎联系送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