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展映】有大体老师、有大爱,所以生命才得以更好延续……
【微电影展映】有大体老师、有大爱,所以生命才得以更好延续……
上海嘉定
喜!讯!
在中宣部宣教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发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中,嘉定报送的作品囊括了一、二、三等奖;在日前举行的“逐梦新时代”上海市第四届市民微电影大赛上,嘉定斩获银奖、铜奖、优秀影片。

想一睹这些优质影片的风采吗?今年的微电影展映马上开启啦~今天起,小嘉将每天为大家介绍一部影片,一共9部微电影,敬请期待哦~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
斩获“逐梦新时代”上海市民微电影大赛
(剧情类)银奖的影片
👇
《大体老师》
(时长:14分48秒,请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

剧情简介

卧病在床的母亲在清醒时候已经交代将遗体捐给红十字会,但真到了需要决定的时刻,她的三个子女在捐献这件事上产生了分歧,没有人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正如普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将遗体捐出给医学生练手,三兄妹对死亡的看法都是极为庄严肃、极为谨慎的。大多数遗体捐赠志愿者都是平凡的老百姓,在平凡的一生中,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意义。
怎样的一生才算有意义呢?他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奉献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他们的生命也将在奉献中延续。
关于“大体老师”
“我不知道你是谁,
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你更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
这句话很多人不理解,但医学生懂。






在我们中间,一些人的生命谢幕后,选择以另一种奇妙形式获得延续,他们被送进医学院,静静等待着初入医学殿堂的医学生,在他们的身上,懵懂无知的医学生认识了第一根血管,第一条神经。他们就是无偿遗体捐献者,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无语良师",亦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每一位“大体老师”将陪伴学生2个月,为他们提供一次难得的、允许犯错的实验机会。在每堂解剖课前,师生们都会对“大体老师”默哀一分钟,每人献上一支菊花,以表最真挚的敬意。
影片背景介绍

影片故事灵感来源于嘉定市民金莹家庭的事迹,她的大家庭中有15人都在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成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登记者人数最多的两户大家庭之一。
荣登中国好人榜的金莹
把奉献看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

1986年年底,蒋百平将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交到弟弟蒋乃平手里:“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我决定捐献遗体,在登记表的执行人栏内你给我签个字吧。”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蒋百平成为娄塘地区生前办理遗体捐献的第一人。
1993年6月14日,蒋百平因病去世,当时的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院)接受了他的遗体。

在蒋百平无私大爱的感召下,至今,他们大家庭中有15人都在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成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登记者人数最多的两户大家庭之一。
金莹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自从大舅舅蒋百平捐献遗体后,金莹的父母也相继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长辈们的身体力行在金莹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
2008年,55岁的金莹走进区红十字会的大门,办妥了遗体捐献的手续,她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2014年,金莹成为了遗体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嘉定工业区小组长,宣传、解释、登记、组织活动、服务会员等大量工作都需要她来牵头,对此,她毫无怨言,凭着耐心、热心、真心,出色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今年端午节前两天,金莹接到电话称:娄塘有人要捐献遗体。挂了电话,金莹立马赶了过去。捐献人名叫张忠兴,今年70多岁,躺在床上的张忠兴脚肿得很大,身体状况十分不好。金莹见状,马上联系区红十字会,当天赶去办理手续。为了能让张忠兴生前了却心愿,第二天,金莹第一时间将办好的遗体捐献证书送到了他的手中。弥留之际的张忠兴握着金莹的手,虚弱地说出“谢谢”两个字。又过了一天,到了端午节,张忠兴终因病重医治无效去世。
在金莹的辛勤付出下,工业区参与遗体捐献志愿者从2013年的29人增加至52人。同时,令金莹倍感自豪的是,在她的大家庭里,这个数量也在壮大,不仅始终支持她的丈夫选择了加入,就连丈夫的兄弟、表姐也纷纷加入遗体捐献,相同的志愿让他们亲情的纽带更加坚固。

蒋百平、蒋乃平、金莹……这一大家子虽然都是平凡的老百姓,在平凡的一生中,他们深知生命的艰辛、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也许,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生命最完美的归属。
向遗体捐献登记者
以及大体老师们致敬!
来源:区委宣传部
编辑:陈玉珍
